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短路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流采样电路、电压比较电路和控制单元,还包括单稳态触发电路,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该新型短路保护电路,由于将电流互感器与单稳态触发器有机地结合起来,短路保护电路的稳定性高、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具有自解除功能,可应用于对短路保护要求较高的领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短路保护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周期保护方式的新型短路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短路保护的目的是电源在输出端短路的情况下,PWM控制电路能够把输入端电流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内,才能有效地保护功率场效应管和输出侧设备。常用的短路保护电 路有两种如图3和图4。如图3所示,当输出端短路,变压器原边电流增大,R4两端的电压降增大,SC脚电压升高,PWM控制器输出占空比增大,SC脚电压超过过流保护动作电压时,PWM控制器关闭,无输出。如图4所示,当输出端短路,I-S电流互感器次级线圈感应的电压升高,当SC脚电压超过过流保护动作电压时,PWM控制器停止工作。当短路或过载消失,电路自行恢复。目前比较常用的短路保护电路都存在一些诸如短路保护后不能完全关闭,处于频繁的启动、关闭状态,长期短路损坏场效应管和采样电阻,短路保护调试困难等问题,限制了短路保护电路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具有自解除功能的新型短路保护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短路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流采样电路、电压比较电路和控制单元,还包括单稳态触发电路,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次极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一端、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脚相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次极的另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电压基准,所述电压基准的阴极串联第四电阻与正电压相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五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压基准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六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脚相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的正电压端与正电压相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负电压端与所述负电压相连接;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正电压相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串联第八电阻后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压基准的阳极、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包括三级管,所述三级管的集电极与单稳态触发器的触发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三级管的发射基与负电压相连接;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单稳态触发器的触发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正电压相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单稳态触发器的阀值端、放电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正电压相连接;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的阀值端、放电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电压相连接;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单稳态触发器的控制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单稳态触发器的正电压端、复位端分别与所述正电压相连接;所述单稳态触发器的负电压端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单稳态触发器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控制信号相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控制 信号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电压相连接。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新型短路保护电路,由于将电流互感器与单稳态触发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电流互感器损耗小、频带宽、信号还原性好、价格便宜、控制和主功率电路隔离等优点,单稳态触发器保证输出状态只有高电平或低电平两种状态的特点,确保PWM控制电路不会出现频繁的启动、关闭状态;关闭时间长,启动时间短,短路保护电路工作与完全关闭与极窄的脉冲宽度相交替的间歇状态,保证即便电源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也不损伤电源,电源不会过热;当输入电压变化范围较大,仍可在高、低端短路时,得到基本相同的短路保护特性。该新型短路保护电路的稳定性高、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具有自解除功能,可应用于对短路保护要求较高的领域。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方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原理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原理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原理图。图中T1_电流互感器,Rl-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lO-第十电阻,RH-第i^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Cl-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Dl- 二极管,Vl-三级管,ICl-电压基准,IC2-电压比较器,IC3-单稳态触发器,Vcc-正电压,Vin—负电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述。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短路保护电路,一种新型短路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流采样电路、电压比较电路和控制单元,还包括单稳态触发电路,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如图2所示,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Tl,电流互感器Tl次极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二极管Dl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电容Cl的一端分别与电压比较器IC2的同相输入脚3相连接;电流互感器Tl次极的另一端、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分别与负电压Vin-相连接。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电压基准IC1,电压基准ICl的阴极串联第四电阻R4与正电压Vcc相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电压基准ICl的阴极相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一端分别与电压比较器IC2的反相输入端脚2相连接,电压比较器IC2的正电压端7与正电压Vcc相连接,电压比较器IC2的负电压端4与负电压Vin-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电 压比较器IC2的输出端6相连接,另一端与正电压Vcc相连接;电压比较器IC2的输出端6串联第八电阻R8后与三极管Vl的基极B相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三极管Vl的基极B相连接;电压基准ICl的阳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负电压Vin-相连接。单稳态触发电路包括三级管VI,三级管Vl的集电极C与单稳态触发器IC3的触发输入端2相连接;三级管Vl的发射基E与负电压Vin-相连接;第十电阻RlO的一端与单稳态触发器IC3的触发输入端2相连接,另一端与正电压Vcc相连接;第^ 电阻Rll的一端与单稳态触发器IC3的阀值端6、放电端7相连接,另一端与正电压Vcc相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IC3的阀值端6、放电端7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电压Vin-相连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单稳态触发器IC3的控制端5相连接,另一端与负电压Vin-相连接;单稳态触发器IC3的正电压端8、复位端4分别与正电压Vcc相连接;单稳态触发器IC3的负电压端I与负电压Vin-相连接。控制单元包括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单稳态触发器IC3的输出端3相连接,另一端与控制信号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控制信号相连接,另一端与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短路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流采样电路、电压比较电路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稳态触发电路,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单稳态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川喜,
申请(专利权)人:天水七四九电子有限公司,天水华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