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能用于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安装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及枢接于基座与盖体之间的驱动杆,所述低插入力连接器焊接于盖体的上方,所述驱动杆包括用于操作的下压部及一端枢接于下压部末端,另一端受反向运动将盖体与低插入力连接器顶出的抵推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操作简单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来连接芯片模块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如现有的电连接器焊接于印刷电路板的上方用 以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大致呈矩形结构的基座及定位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其中,所述低插入力连接器是通过手动的方式组装于电连接器的上方,将低插入力连接器从电连接器的上方顶出时也通过手动的方式取下。但是低插入力连接器的接触脚的数目较多,在插入或者顶出的过程中,因操作力过大而造成使用困难,还会因操作不当损伤低插入力连接器的接触脚。通过手动抓取低插入力连接器时,可能损伤低插入力连接器的外观结构,甚至会影响低插入力连接器与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方便快速的将低插入力连接器取下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安装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及枢接于基座与盖体之间的驱动杆,所述低插入力连接器焊接于盖体的上方,所述驱动杆包括用于操作的下压部及枢接于下压部的自由末端的抵推部,该抵推部一端枢接于下压部末端,另一端受反向运动将盖体与低插入力连接器顶出。进一步改进之处有所述基座包括固定部,所述驱动杆的下压部组装于基座的固定部的内侧,所述基座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基座的侧边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凸伸,盖体包括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位于盖体的侧边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凸伸,所述驱动杆的抵推部位于基座的支撑部的上方及盖体的抵持部的下方之间,所述盖体的侧边设有向下延伸用于固持基座的固持部。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组设于基座之中,所述第二端子组设于盖体之中,所述第二端子夹持于第一端子的上方。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组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用于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安装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及枢接于基座与盖体之间的驱动杆,所述低插入力连接器焊接于盖体的上方,驱动杆的操作通过机械连杆效应将盖体与低插入力连接器从基座的上方顶出。进一步改进之处有所述基座包括固定部,所述驱动杆的下压部组装于基座的固定部的内侧,所述基座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基座的侧边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凸伸,盖体包括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位于盖体的侧边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凸伸,所述驱动杆的抵推部位于基座的支撑部的上方及盖体的抵持部的下方之间,所述盖体的侧边设有向下延伸用于固持基座的固持部。所述驱动杆的下压部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抵推部与下压部相连接的一端向下运动,抵推部的自由末端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后向上抵推力将盖体与低插入力连接器向上推起。所述基座的两端组装有焊接片,通过所述焊接片将电连接器焊接于印刷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盖体的两端组装有焊接部,通过所述焊接部将电连接器焊接于低插入力连接器的下方。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另一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组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用于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侧边设有凸块的基座、安装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及枢接于基座与盖体之间的驱动杆,所述低插入力连接器焊接于盖体的上方,所述驱动杆包括用于操作的操作部、于操作部两端向下延伸的连杆、于连杆末端与基座的凸块相互配合的倾斜部、于倾斜部的末端凸伸的定位部,在操作驱动杆时,驱动杆的倾斜部抵靠于基座的凸块的侧边,将位于电连接器上方的低插入力连接器顶出。进一步改进之处有所述盖体的侧边设有凹槽,所述驱动杆的定位部收容于盖体的凹槽内,所述驱动杆的倾斜部的末端抵靠于基座的侧边的上方,所述驱动杆未操作时,驱动杆水平位于低插入力连接器的上方。所述盖体的两端设有向下弯折并相连接的固定臂,所述固定臂的下底面设有凸伸的固定块,固定臂的固定块固持于基座的底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操作驱动杆,利用驱动杆的机械连杆效应,可快速方便的将位于连接器上的低插入力连接器分离开来,该操作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电连接器位于印刷电路板及低插入力连接器之间。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电连接器与低插入力连接器相分离。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电连接器位于印刷电路板及低插入力连接器之间。图8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图9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电连接器未与低插入力连接器相分离。图1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电连接器与低插入力连接器相分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6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基座I、安装于基座I上方的盖体2及枢接于基座I与盖体2之间的驱动杆3。参照图3至图4所示,其中,基座I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其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本体10、于本体10的四个角部设有向上延伸用于定位盖体2的定位壁11、于本体10的较长一侧的侧边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侧壁12、于本体10的较短一侧的侧边的中部设有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凸伸的支撑部13。于其中一侧壁12的顶端设有弯折后向上延伸并用于定位驱动杆3的固定部120,于较长一侧的相对两端组装有焊接片121,可通过该焊接片121将电连接器100焊接于印刷电路板7的上方。若干第一端子4组设于本体10之中。盖体2定位于基座I的上方,所述盖体2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主体20、于主体20的较长一侧的侧边的中部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用于固持基座I的固持部21、于主体20的较短一侧的侧边的中部设有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凸伸的抵持部22。其中,于较长一侧的相对两端组装有焊接部210,可通过该焊接部210将电连接器100焊接于低插入力连接器6的下方。 若干第二端子5组设于主体20之中,所述第二端子5夹持于第一端子4的上方。驱动杆3组设于基座I与盖体2之间,其包括用于操作的下压部30、枢接于下压部30的自由末端的抵推部31。所述驱动杆3的下压部30组装于基座I的固定部120的内侧,驱动杆3的抵推部31位于基座I的支撑部13的上方及盖体2的抵持部22的下方之间。参照图5至图6所示,将电连接器100组装完成之后,操作者可对驱动杆3的下压部30施加向下的压力,驱动杆3的下压部30受压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抵推部31与下压部30相连接的一端也向下运动,其中,抵推部31的自由末端位于基座I的支撑部13的上方及盖体2的抵持部22的下方之间,基座I的支撑部13固定于印刷电路板7的上方,无法提供让抵推部31的自由末端继续向下运动的空间,抵推部31因机械连杆效应,抵推部31的自由末端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后,抵推部31的自由末端受到向上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连接低插入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安装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及枢接于基座与盖体之间的驱动杆,所述低插入力连接器焊接于盖体的上方,所述驱动杆包括用于操作的下压部及枢接于下压部的自由末端的抵推部,该抵推部一端枢接于下压部末端,另一端受反向运动将盖体与低插入力连接器顶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硕修,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