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救生舱或避难硐室(含地面密闭空间)室内的气流控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有效促进救生舱及避难硐室气体流动,并快速循环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风琴式的风箱,其结构要点风箱上端设置有气动杆,风箱下方的开口两侧同内部均具有滤料的进风室和出风室相连;所述的进风室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单向进风瓣膜,所述的出风室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单向出风瓣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救生舱或避难硐室(含地面密闭空间)室内的气流控制装置
,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
技术介绍
井下救生舱及避难硐室属于矿难发生时临时性紧急避难救生产品。其核心系生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出于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国家煤矿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通用技术条件规定可以使用压缩气源动力作为气体流动的驱动装置。典型办法为气动马达与风机组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因气体耗量需要,大量压缩气瓶挤占有限空间,造成舱体加长,不易操作且成本增加。2、气动马达噪音大,严重影响和干扰避险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3、现有舱内的风机驱动形成的乱流形态,使有害气体不能及时回收并得到有效净化。由于以上种种技术缺陷,带来超量投入,成本大幅增加。采用经济可靠,有效安全的气流控制和气体循环方式是救生舱紧急避险产品快速普及的技术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促进救生舱及避难硐室气体流动,并快速循环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为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风琴式的风箱,其结构要点风箱上端设置有气动杆,风箱下方的开口两侧同内部均具有滤料的进风室和出风室相连;所述的进风室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单向进风瓣膜,所述的出风室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单向出风瓣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风箱上端设置有手拉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风箱、单向进风瓣膜和单向出风瓣膜的协调作用解决了净化先后气体混流的技术障碍。2、本技术通过气动杆带动风琴式的风箱运动,无需使用气动马达,彻底解决了气动马达噪音污染,及耗气量较大的问题。3、本技术可以用最少的压缩气源耗能实现气流的回收净化与输送。4、本技术在气源动力耗尽状态下,仍然可以通过手拉把手动实现净化的最佳工作状态。5、本技术鉴于风箱的微压作用,通过吸气的方式,将污浊空气吸入进风室内,这种方式与吹入式的方式相比,增加了滤料长度上的使用效果。提高了同类净化原料的净化能力。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I为换气室、2为单向进风瓣膜、3为进风瓣膜室、4为进风室、5为过滤筒、6为风箱、7为手拉把、8为气动杆、9为出风室、10为出风瓣膜室、11为单向出风瓣膜。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包 括风琴式的风箱6,其结构要点风箱6上端设置有气动杆8,风箱6下方的开口两侧同内部均具有滤料的进风室4和出风室9相连;所述的进风室4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单向进风瓣膜2,所述的出风室9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单向出风瓣膜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风箱6上端设置有手拉把7。所述的进风室4的进风口内相应于单向进风瓣膜2设置有进风瓣膜室3 ;所述的出风室9的出风口内相应于单向出风瓣膜11设置有出风瓣膜室10。进风瓣膜室3和出风瓣膜室10可防止进风室4和出风室9内的滤料与单向进风瓣膜2和单向出风瓣膜11相干扰。所述的单向进风瓣膜2外和单向出风瓣膜11外均设置有换气室1,换气室I同外界相连。所述的换气室I上方通过过滤筒5同外界相连。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次动作过程使用时,通过救生舱或避难硐室的气源,为气动杆8提供动力,气动杆8拉动风箱6,风箱6进行吸气;单向出风瓣膜11闭合,单向进风瓣膜2开启;污浊空气经过进风室4 一侧的过滤筒5进行一次过滤,再经过换气室I、进风瓣膜室3进入进风室4内;通过进风室4内的滤料对污浊空气进行二次净化,并存入风箱6内。救生舱或避难硐室的气源推动气动杆8,将风箱6压缩,单向进风瓣膜2闭合,单向出风瓣膜11开启;空气进入出风室9内,经出风室9内的滤料进行第三次净化;然后再进入出风瓣膜室10、换气室1,最终进入出风室9 一侧的过滤筒5内;空气被过滤筒5进行第四次净化,最终排入救生舱或避难硐室内。由于本技术的单向出风瓣膜11和单向进风瓣膜2的设置,污浊空气在本技术内不会出现乱流现象;使得排出的空气全部为净化空气。当救生舱或避难硐室的气源耗尽时,可通过手拉把7来完成净化空气的动作,使用可靠,保证了救生舱或避难硐室内人员的生存条件。权利要求1.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包括风琴式的风箱(6),其特征在于风箱(6)上端设置有气动杆(8),风箱(6)下方的开口两侧同内部均具有滤料的进风室(4)和出风室(9)相连;所述的进风室(4)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单向进风瓣膜(2),所述的出风室(9)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单向出风瓣膜(1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箱(6)上端设置有手拉把(7)。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室(4 )的进风口内相应于单向进风瓣膜(2 )设置有进风瓣膜室(3 );所述的出风室(9 )的出风口内相应于单向出风瓣膜(11)设置有出风瓣膜室(10)。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 进风瓣膜(2)外和单向出风瓣膜(11)外均设置有换气室(I ),换气室(I)同外界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气室(I)上方通过过滤筒(5)同外界相连。专利摘要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救生舱或避难硐室(含地面密闭空间)室内的气流控制装置
,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有效促进救生舱及避难硐室气体流动,并快速循环的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本技术包括风琴式的风箱,其结构要点风箱上端设置有气动杆,风箱下方的开口两侧同内部均具有滤料的进风室和出风室相连;所述的进风室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单向进风瓣膜,所述的出风室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单向出风瓣膜。文档编号B01D46/00GK202788920SQ20122037663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专利技术者姜哲 申请人:姜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救生舱瓣膜式手、气动气流控制器,包括风琴式的风箱(6),其特征在于:风箱(6)上端设置有气动杆(8),风箱(6)下方的开口两侧同内部均具有滤料的进风室(4)和出风室(9)相连;所述的进风室(4)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单向进风瓣膜(2),所述的出风室(9)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单向出风瓣膜(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哲,
申请(专利权)人:姜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