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伯明专利>正文

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130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该复合板包括有装饰层、三维网格织物层和填充物,填充物灌注在三维网格织物层中,装饰层置于三维网格织物层的上方;该三维网格织物包括有上层织物组织(1)、下层织物组织(2)和支撑织物组织(3),上层织物组织(1)与下层织物组织(2)通过支撑织物组织(3)连接成一体;上层织物组织(1)为矩形框织物,下层织物组织(2)为平纹织物,支撑织物组织(3)中的4条连接纱沿幅宽方向上为三角形形状,4条连接纱沿幅长方向上为Ω形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织物采用平织-绞织-纱罗组合工艺机织得到,织物在结构上,除了仅作上下沉浮的经纱与纬纱交叉穿插之外,在上层织物组织(1)中还存在不但有上下沉浮而且在织物的幅宽方向还作跨多经位往复横移的跨位经纱;该跨位经纱与纬纱交叉穿插同时,每两根跨位经纱将处于其跨位之间的经纱在织物横向进行捆绑左右限位。(*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增强复合板,更特别地说,是指一种具有绞经结构的机织三维间隔网格织物的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具有绞经结构的机织三维间隔网格织物采用平织-绞织-纱罗组合工艺机织得到。技术背景现有的增强复合板包括有岩棉矿棉板、发泡水泥板、发泡玻璃板或者发泡陶瓷板等。这些板材的中间体均不是网格织物。机织网格织物是不但在织物的幅宽方向经纱相对成束而且在织物的长度方向纬纱也相对成束的呈网孔外观的机织物。理想的机织网格织物应该是不但能在织物结构上能够形成经纬纱线不易相互滑移的稳定的网孔,而且其网孔的大小能够根据用途需要来设计和生产。目前,公知的机织物的孔眼状的网格织物是指经纱按照组织结构分为地经和绞经,并将绞经和地经按一定比例排列,采用绞综装置,在织造过程中绞经围绕一根地经发生左右绞转,如此与纬丝交织成网孔结构。这些纬纱借助绞经纱利用低于地经纱的张力扎绞,其中该纬纱和地经纱基本上无间隙地安置。由上述可见,无论哪种都难以形成较大孔眼。机织物难以形成较大的孔眼的网格织物原因是,机织物在结构上是经纬纱线以沉浮方式交叉穿插而成的,这种沉浮方式使得经纬纱线之间的联系呈松散状态,经纬纱线相互之间极易滑移,以致织物形态很不稳定,特别是在经纬纱线排列得稀疏的较大网格织物时。到目前为止,对此在织物结构上未曾见有效的针对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该复合板把三维网格织物与轻质无机保温材料相结合,克服了传统发泡保温板的强度低、易碎、易开裂等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板的强度。该三维网格织物中的经纱、纬纱和跨位经纱相对于纬纱不滑移,保证了所述织物的网孔结构稳定,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孔阵列排布,便于填充物的灌注。本技术设计的一种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中应用的三维网格织物,在经纱和纬纱以沉浮的方式交叉穿插而成织物的机织布机上,除了仅作上下沉浮的经纱与纬纱交叉穿插之外,还存在不但有上下沉浮而且在织物的幅宽方向还有跨多经位往复横移的跨位经纱,该跨位经纱与纬纱交叉穿插同时,每两根跨位经纱将处于其跨位之间的普通经纱在织物横向进行左右限位,如此对整幅织物而言,形成将普通经纱相对收束靠拢成一束经纱状态的织物结构。跨位经纱在织物的幅宽方向每次收拢绞汇可以是相对于经纱进行左右横移的跨位。当跨位经纱在织物的幅宽方向每次收拢绞汇是相对于两根经纱或两根以上经纱时,该跨位内的经纱与经纱之间可以是平纹、斜纹、缎纹等任意组织结构的沉浮规律。本技术的一种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该复合板包括有装饰层100、三维网格织物层200和填充物300,填充物300灌注在三维网格织物层200中,装饰层100置于三维网格织物层200的上方;装饰层100为铝板、石材板(仿大理石板、仿花岗岩板、仿真石漆板等)或者碳酸钙板;填充物300为水泥、膨润土、玻璃微珠等为主要生产原材料,高温下不会燃烧且没有有毒氯体释放的材料。所述三维网格织物层200包括上层织物组织、下层织物组织和支撑织物组织;所述上层织物组织的结构将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 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上层第十一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和上层第十三纬纱在幅长方向上按上层等间距0±阵列排布;上层第一经纱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一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二经纱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二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三经纱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三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四经纱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四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五经纱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五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六经纱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六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七经纱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七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八经纱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八经纱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上浮于上层第 十三纬纱;第一跨位经纱的一端置于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第一跨位经纱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第一跨位经纱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的外侧、且下沉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板包括有装饰层(100)、三维网格织物层(200)和填充物(300),填充物(300)灌注充满在三维网格织物层(200)中,装饰层(100)置于三维网格织物层(200)的上方;装饰层(100)为铝板、石材板或者碳酸钙板;具体地石材板可以是仿大理石板、仿花岗岩板、仿真石漆板。填充物(300)为水泥、膨润土、玻璃微珠等为主的原材料,高温下不会燃烧且没有有毒氯体释放的材料。具体地,填充物(300)为50~85重量份的水泥、5~20重量份的砂、10~30重量份的膨润土组成。具体地,填充物(300)为50~80重量份的水泥、5~15重量份的砂、10~30重量份的膨润土、1~5重量份的玻璃微珠组成。该三维网格织物包括有上层织物组织(1)、下层织物组织(2)和支撑织物组织(3);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的结构:将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二纬纱(102)、上层第三纬纱(103)、上层第四纬纱(104)、上层第五纬纱(105)、上层第六纬纱(106)、上层第七纬纱(107)、上层第八纬纱(108)、上层第九纬纱(109)、上层第十纬纱(110)、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层第十二纬纱(112)和上层第十三纬纱(113)在幅长方向上按上层等间距D上阵列排布;上层第一经纱(151)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上层第二经纱(152)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二经纱(15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上层第三经纱(153)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三经纱(15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上层第四经纱(154)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上层第五经纱(155)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上层第六经纱(156)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六经纱(156)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伯明
申请(专利权)人:吴伯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