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纤维面料,由纱线和银离子纤维间隔排列采用大圆机或横机或梭织机织造而成;采用单面或双面结构的针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还可以采用梭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或方格状。针织或梭织面料中还可以添加适量的氨纶;氨纶为半衬或满衬,且由棉纱或合成纤维包覆。纱线的原料包括涤纶、锦纶或腈纶在内的化纤,还包括蛋白质纤维、植物纤维在内的天然纤维,或再生纤维素纤维。面料纱线采用单纱或双纱纺织;纱线或采用天然的本色纱线或进口染料染色。设备的针数包括18针、20针、22针、24针、28针、32针和36针。可持续性水洗或雨淋,长期保持面料的抗菌、防臭、防紫外线和防辐射等功能,且面料质地柔软,舒适性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银纤维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品
,涉及一种纺织面料,尤其是一种银纤维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人们的保健意识也显著增强。现如今,对于人们日常贴身穿着的衣物,其面料本身是否具有抗菌、防臭、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等功效,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超越现有技术的传统或局限,提供一种银纤维面料。它由纱线和银纤维间隔排列织造而成,银纤维即为银离子纤维,采用单面或双面结构的含有银纤维的针织面料或梭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或方格状。采用不染色的天然本色纱线,无任何化学助剂,利于环保、有益健康。可持续性水洗或雨淋,长期保持面料的抗菌、防臭、防紫外线 和促进血液循环等功能,且面料质地柔软,舒适性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银纤维面料,其特征在于,它由纱线和银纤维间隔排列织造而成;所述的面料为采用单面或双面结构的针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所述的面料中添加有适量的氨纶;所述的氨纶相对于整幅面料的分布为半衬或满衬;所述的氨纶可裸织亦可由棉纱或合成纤维包覆,形成能满足织造工艺需要的含有氨纶的纱线。 银纤维面料,其特征在于,它由纱线和银纤维间隔排列织造而成;所述的面料为梭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或方格状。上述的银纤维面料,其中,所述的面料中添加有适量的氨纶;所述的氨纶相对于整幅面料的分布或为半衬或满衬;所述的氨纶可裸织亦可由棉纱或合成纤维包覆,形成能满足织造工艺需要的含有氨纶的纱线。所述面料的纱线原料是包括蛋白质纤维、植物纤维在内的天然纤维。所述面料的纱线原料是再生纤维素纤维。所述面料的纱线原料是包括涤纶、锦纶或腈纶在内的化纤。所述面料的纱线采用单纱或双纱织造。所述面料的纱线或采用天然的本色纱线或进口染料染色纱线。所述的面料采用大圆机或横机或梭织机织造而成。所述大圆机或横机的针数包括18针、20针、22针、24针、28针、32针和36针。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I.本技术纺织面料采用不染色的天然本色纱线与银纤维间隔排列织造,无任何化学助剂,利于环保、有益健康。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可持续性水洗,持久保持面料的抗菌、防臭、防静电、防紫外线和促进血液循环等功能。2.经屏蔽效能检测显示,当本技术面料的银纤维含量为5%的情况下,当频率为1000 MHz时,其屏蔽效能可达5. 7%,面料具有标准的屏蔽效能。3.本技术含有银纤维的面料不仅外表美观,且质地柔软,手感及穿着舒适性强,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实施例并结合其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其技术的目的、具体结构特征和优点。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银纤维面料第一(五)个最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A-A线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图2的B向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银纤维面料第二(六)个最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C-C线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D向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银纤维面料第三(七)个最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E-E线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的F向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银纤维面料第四(八)个最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H-H线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的G向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I-纱线;2-银纤维;3-包含有氨纶的涤纶、锦纶或腈纶化纤纱线;4-包含有氨纶的蛋白质纤维或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纱线;5-包含有氨纶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6-包含有裸织氨纶的纱线。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 3,配合参见图4 12,图中所示为本技术涉及的银纤维面料,其关键技术方案之一在于它由纱线和银纤维间隔排列织造而成;本技术涉及的面料为采用单面或双面结构的针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面料中添加有适量的氨纶;氨纶相对于整幅面料的分布为半衬或满衬;氨纶可裸织亦可由棉纱或合成纤维包覆,形成能满足织造工艺需要的含有氨纶的纱线。其关键技术方案之二在于本技术涉及的面料采用梭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或方格状。其关键技术方案之三在于在关键技术方案之二的基础上,本技术涉及的梭织面料中也可以添加适量的氨纶;氨纶相对于整幅面料的分布或为半衬或满衬;氨纶可裸织亦可由棉纱或合成纤维包覆,形成能满足织造工艺需要的含有氨纶的纱线。其关键技术方案之四在于在上述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本技术涉及的面料其纱线的原料可以是包括蛋白质纤维、植物纤维在内的天然纤维;还可以是再生纤维素纤维;还可以是包括涤纶、锦纶或腈纶在内的化纤。进而,形成包覆有氨纶的涤纶、锦纶或腈纶化纤纱线、包覆有氨纶的蛋白质纤维或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纱线和包覆有氨纶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本技术涉及的面料纱线采用单纱或双纱织造;纱线或采用天然的本色纱线或进口染料染色纱线。本技术涉及的面料采用大圆机或横机或梭织机织造而成。大圆机或横机的针数包括18针、20针、22针、24针、28针、32针和36针。实施例I如图I 3所示,银纤维面料,采用大圆机织造而成,它由纱线I和银离子纤维2 间隔排列织造而成;面料为 采用单面结构的针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本实施例中的纱线I为单纱编织,其原料采用涤纶、锦纶或腈纶化纤,织造面料的设备针数为18针。每隔7行涤纶、锦纶或腈纶化纤纱线I设有I行银纤维2,相邻两根银纤维2之间的距离约为4mm ;依此类推。实施例2如图4 6所示,银纤维面料,采用大圆机织造而成,它由纱线I和银纤维2间隔排列织造而成;面料为采用双面结构的针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本实施例中的纱线为双纱其原料采用蛋白质纤维或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织造面料的设备针数为20针。每隔5行蛋白质纤维或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纱线I设有I行银纤维2,相邻两根银纤维2之间的距离为3mm,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实施例3如图7 9所示,银纤维面料,采用梭织机织造而成,它由纱线I和银纤维2间隔排列织造而成;面料为梭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本实施例中的纱线I为单纱其原料采用再生纤维素纤维,织造面料的设备针数为22针。每隔3行再生纤维素纤维I设有I行银纤维2,相邻两根银纤维2之间的距离为 2mm,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实施例4如图10 12所示,银纤维面料,采用横机织造而成,它由纱线I和银纤维2间隔排列织造而成;面料为采用双面结构的梭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方格状。本实施例中的纱线I为双纱其原料采用再生纤维素纤维,织造面料的设备针数为24针。每隔2行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I设有I行银纤维2,相邻两根银纤维2之间的距离为1mm,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实施例5参见图I 3所示,在实施例I的基础上,面料中还添加有适量的氨纶;氨纶为半衬,且由棉纱包覆,形成包含有氨纶的涤纶、锦纶或腈纶化纤纱线3,织造面料的设备针数为 28针。每隔7行包覆有半衬氨纶的单股涤纶、锦纶或腈纶的化纤纱线3设有I行银纤维 2,相邻两根银纤维2之间的距离为4mm ;依此类推。实施例6参见图4 6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面料中还添加有适量的氨纶;氨纶为半衬,且由合成纤维包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银纤维面料,其特征在于,它由纱线和银纤维间隔排列织造而成;所述的面料为采用单面或双面结构的针织面料;整幅面料的花型呈条纹状;所述的面料中添加有适量的氨纶;所述的氨纶相对于整幅面料的分布为半衬或满衬;所述的氨纶可裸织亦可由棉纱或合成纤维包覆,形成能满足织造工艺需要的含有氨纶的纱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爱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