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用于分流投料管内的原料,所述投料管设置在反应釜的投料口上,其中,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包括用于与投料管连接的连接管和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分流管相通;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至少为两个。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液体投料分流管可保证液体原料投料均匀,并提高搅拌效率,避免因投料不均匀造成的反应不均匀、反应过度和搅拌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
技术介绍
现有的液体投料管的方式在反应釜200中的使用状态如图I所示,各种原料通过液体投料管道100注入反应釜200中。然后,在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下与反应釜200内的物料充分融合反应。这样的投料方式存在两点缺陷1、增加搅拌的时间,影响生产效率;2、大量柱状的液体原料瞬间集中落下与反应釜内的主物料接触会出现反应不均匀和反应过度等,例如在萘系减水剂合成的磺化工序,加入硫酸成柱状不分散会导致局部反应过度出现碳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3、有粘度的物料和大容积的反应釜使用相同的生产工艺更加显现出这个弊端。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旨在解决反应釜内由于现有的投料方式而造成的物料反应不均匀和反应过度的问题,同时提高搅拌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体投料分流管,用于分流投料管内的原料,所述投料管设置在反应釜的投料口上,其中,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包括用于与投料管连接的连接管和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分流管相通;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至少为两个。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中,所述分流管为一段两端密封的直管,所述分流孔设置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中,所述分流管水平安装于所述反应釜内,所述分流管长度是反应釜内径的30 40%。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中,所述分流孔的截面积总和不小于所述投料管的内径截面积。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中,所述分流管为一玻璃钢管,两端由呋喃树脂密封。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中,所述分流孔数量设置为5-8个。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中,所述分流管上设置一用于与所述连接管相通的开孔,所述开孔的孔径与所述连接管的内径相同,所述连接管的内径与所述投料管的内径相同。一种T型投料管,其中,所述T型投料管由用于设置在反应釜投料口上的投料管和如上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组成,所述投料管与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的连接管相连。所述的T型投料管,其中,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与所述投料管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式、法兰式或粘合式。所述的T型投料管,其中,所述投料管和液体投料分流管为一体成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结构,是针对现有液体投料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结构改进,采用本技术液体投料分流管可保证液体原料投料均匀,并提高搅拌效率,避免因投料不均匀造成的反应不均匀和反应过度的问题等。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投料管安装于反应釜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液体投料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连接有本技术液体投料分流管的投料管安装于反应釜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针对现有投料管的弊端,在现有投料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解决了现有投料管由于投料不均匀造成的反应不均匀和反应过度的问题。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2所示,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用于设置在反应釜内、分流投料管310内的原料,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包括用于与投料管310连接的连接管323和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管322,所述连接管323与所述分流管322相通;所述分流管322上设置有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孔321,所述分流孔321至少为两个。具体地,所述分流管322为一段两端密封的直管,所述分流管322的底部上设置有用于分流物料的分流孔321,所述分流孔321与所述反应釜210釜底相对。所述分流管322的长度依据反应管釜体200内径而定,如图3所示,以液体物料不落到所述反应釜釜壁和搅拌器上为佳,具体地,所述分流管322长度是反应釜内径的3(Γ40%。所述分流管322优选为水平安装于所述反应釜210内,以保证每个分流孔321的流量均等,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所述分流管322为一玻璃钢管,两端由呋喃树脂密封。然后在分流管322底部按平均间隔距离在同一直线上开5个直径为2 cm的液体投料分流孔321,所述分流孔321的间距取最大间距,这样能更好地分散投料,提高效率。所述分流管322上设置一用于与所述连接管323相通的开孔,所述开孔的孔径与所述连接管323的内径相同,所述连接管323的内径与所述投料管310的内径相同。因每个厂家制造的反应釜的投料口的位置不同,所以所述开孔的位置以液体分流投料管320的一端距离釜壁20厘米左右为准而设置。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与所述投料管310可通过螺纹式、法兰式、粘合式等方式连接。所述分流孔321可设置为多个,所述分流孔321优先为均匀设置在所述分流管322底部。所述分流孔321数量优先设置为5-8个,所述分流孔321的截面积总和不小于所述投料管310的内径截面积,所述分流孔321的孔径可根据液体物料的粘度适当调整,若液体体物料的粘性大可适当增大分流孔321的孔径,以防止堵塞。本技术中还提供一种T型投料管,所述T型投料管用于设置在反应釜的投料口中,所述T型投料管由投料管310和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组成,所述投料管310和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相连。所述投料管310和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优选为一体成型。所述投料管310的外径与所述釜体200上投料口的内径相适配。具体地,T型投料管为玻璃钢材质T型投料管。所述投料管310与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的管径优先为一致。具体地,两管口径为DN40(直径为40mm),根据投料管310设置在反应罐体200的位置来确定投料管310与液体投料分流管的连接位置,以确保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分流的物料处于合适位置投进反应釜210中的反应物料中。具体地,以液体物料不落到所述反应釜210釜壁和 搅拌器上为佳。本技术提供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是针对现有液体投料管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构改进,该液体投料分流管及T型投料管可保证液体原料投料均匀,并提高搅拌效率,避免在有粘度的物料和大容积反应釜的生产工艺中因投料不均匀造成的反应不均匀、反应过度和搅拌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物料的充分融合反应,提高了搅拌效率。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投料分流管,用于分流投料管内的原料,所述投料管设置在反应釜的投料口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包括用于与投料管连接的连接管和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分流管相通;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至少为两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投料分流管,用于分流投料管内的原料,所述投料管设置在反应釜的投料口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投料分流管包括用于与投料管连接的连接管和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分流管相通;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用于分流原料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至少为两个。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为一段两端密封的直管,所述分流孔设置于所述分流管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水平安装于所述反应釜内,所述分流管长度是反应釜内径的3(Γ40%。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为一玻璃钢管,两端由呋喃树脂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投料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孔的截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