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烘干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166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叶烘干线,包括传送带及沿所述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槽、烘箱、冷却室与茶叶收集装置,所述进料槽的出口位于所述传送带的首端的上方,所述进料槽的出口处设有一用于将茶叶打散并均匀铺设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旋转耙刀,所述烘箱内通有热风,所述冷却室为两端开口的箱体,所述传送带依次穿过烘箱和冷却室且在烘箱内和冷却室内呈层状分布,所述茶叶收集装置与所述传送带的末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茶叶烘干线,可连续自动地完成烘干、冷却与成品茶收集,实现了规模化、高效率的流水线生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茶叶的质量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茶设备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茶叶烘干线
技术介绍
干燥是毛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几大关键工序之一,干燥的主要目的是散失茶叶水分、茶叶定型以及增加茶叶香气等,干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的品质。不同茶类干燥使用的干燥设备和方法均不一样,如传统的红条茶采用烘焙干燥,有烘笼烘焙和烘干机烘焙等;传统的黑茶干燥则采用七星灶烘焙;传统的岩茶烘焙过程十分细致,有分手工烘焙和机械烘焙等。但不管制作何种茶类,采用哪种干燥设备和方法,温度是影响烘干质量的主要因素,温度是化学反应的条件,干燥过程中,热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它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燥不仅仅是茶叶失水的过程、茶叶定型的过程,更是茶叶更多化学成分形成和良好的香气成分形成的关键过程。鲜叶中芳香物质种类很少,只有80种左右,并无香气,只有一股浓烈的青草气,经过加工后的干茶已鉴定的芳香物质达700余种。茶叶的香气物质主要是在茶叶烘干和提香工艺中形成,正常品质的绿茶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火温高的茶叶具有甜香或焦糖香。日光晒干的茶叶,往往有一股难闻的“日晒气味”;正常品质的红茶具有熟苹果香或桔子香,有的具有花香,一旦烘焙等制茶技术掌握不当,会出现不正常的香味。茶叶烘干温度过高,易产生烟焦气味;温度过低,无法除尽茶叶的青草气。因此茶叶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稳定准确是良好香气形成的基础,而为了更好的留存香气,烘焙后的茶叶必须自然冷却而不能采取空调制冷或风扇吹冷等强制冷却。此外,多毫(毫即为茶叶上细小的绒毛)是茶叶细嫩的一个标志,毫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烘焙后的茶叶最好在无风环境下冷却。现有的制茶工艺中,烘焙和冷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两道工序,茶叶在烘干机中烘焙后,需另行冷却后才能最终成为成品茶,这中间不但耗费人力物力场地,降低生产效率,而且转移过程中茶叶极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使香气和毫流失,降低了茶叶的品质,使茶叶质量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连续自动地完成烘干、冷却与成品茶收集的茶叶烘干线,以实现规模化、高效率的流水线生广,提闻茶叶的品质和茶叶的质量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茶叶烘干线,包括传送带及沿所述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槽、烘箱、冷却室与茶叶收集装置,所述进料槽的出口位于所述传送带的首端的上方,所述进料槽的出口处设有一用于将茶叶打散并均匀铺设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旋转耙刀,所述烘箱内通有热风,所述冷却室为两端开口的箱体,所述传送带依次穿过烘箱和冷却室且在烘箱内和冷却室内呈层状分布,所述茶叶收集装置与所述传送带的末端相连接。其中,所述烘箱与热风炉相连接,所述烘箱上设有入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热风炉的出风口管路连接。其中,所述热风炉为间接式燃煤热风炉。其中,所述冷却室为改进的烘箱。其中,所述传送带上横向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传送带均匀分布。本技术提供的茶叶烘干线,具有以下优点I、实现了烘干、冷却与成品茶收集的一体化自动生产,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及场地方面的成本,同时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使茶叶品质更稳定,茶叶生产得以向规模化和高产高效的模式发展;2、由于茶叶经旋转耙刀处理后以较薄的厚度均匀平铺在传送带上,因此烘焙和冷却效果更好,更易于激发和保存茶叶的香气; 3、茶叶烘焙后在传送带上和冷却室内有足够长的冷却路径使其自然冷却,茶叶温度变化平稳,且环境因素基本不变,另外茶叶在冷却室内不易受到外界的气流影响,使茶叶的香气和毫得以更好的保存,从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I、传送带;2、进料槽;3、烘箱;4、冷却室;5、茶叶收集装置;6、热风炉。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茶叶烘干线,包括传送带I及沿所述传送带I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槽2、烘箱3、冷却室4与茶叶收集装置5,所述进料槽2的出口位于所述传送带I的首端的上方,所述进料槽2的出口处设有一用于将茶叶打散并均匀铺设在所述传送带I上的旋转耙刀,所述烘箱3上设有入风口,所述入风口与热风炉6的出风口管路连接,所述热风炉6向烘箱3内通入热风,所述冷却室4为两端开口的箱体,所述传送带I依次穿过烘箱3和冷却室4且在烘箱3内和冷却室4内呈层状分布,所述茶叶收集装置5与所述传送带I的末端相连接。工作时,先将茶叶铲入进料槽2,同时启动旋转耙刀使其开始转动,在旋转耙刀的翻搅作用下,抱成团的茶叶被打散并均匀地铺设在传送带I上,通过调整旋转耙刀的转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旋转耙刀对茶叶的损伤;通过调整旋转耙刀与传送带I之间的间距,可以控制茶叶在传送带I上的平铺厚度,间距越小,则平铺厚度越小,间距越大,则平铺厚度越大,而通过调整平铺厚度,有利于使烘焙或冷却更均匀和充分,从而提高茶叶的香气等品质。然后,茶叶在传送带I的传送作用下进入烘箱3内,此时,热风炉6向烘箱3内不断供入热风,而由于传送带I在烘箱3内呈层状分布,因此烘箱3内的茶叶在往复传送过程中与热风之间进行了充分和稳定的热交换,使茶叶的烘焙温度控制稳定准确,烘焙效果更好。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炉6为间接式燃煤热风炉,设备成本低、热利用效率高,同时纯净的热风不会影响茶叶的品质。烘焙后,茶叶在传送带I的传送作用下进入冷却室4内,由于传送带I在冷却室4内呈层状分布,因此茶叶有足够长的冷却路径自然冷却,茶叶温度变化平稳,环境因素基本不变,且茶叶在冷却室4内不易受到外界的气流影响,使茶叶的香气和毫得以更好的保存,从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室4可采用废弃的烘箱,从而达到废物利用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从冷却室4内出来后的茶叶与外界温差不会超过5°C,然后继续在传送带I的传送下送到茶叶收集装置5予以收集、打包和入库,在传送过程中,茶叶在传送带I上继续自然冷却,当到达茶叶收集装置5时,茶叶的温度已经降到与外界相同的温度,从而可以进行打包和入库。本技术提供的茶叶烘干线,可连续自动地完成烘干、冷却与成品茶收集,实现了规1旲化、闻效率的流水线生广,提闻了茶叶的品质和茶叶的质量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茶叶烘干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带及沿所述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槽、烘箱、冷却室与茶叶收集装置,所述进料槽的出口位于所述传送带的首端的上方,所述进料槽的出口处设有一用于将茶叶打散并均匀铺设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旋转耙刀,所述烘箱内通有热风,所述冷却室为两端开口的箱体,所述传送带依次穿过烘箱和冷却室且在烘箱内和冷却室内呈层状分布,所述茶叶收集装置与所述传送带的末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茶叶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与热风炉相连接,所述烘箱上设有入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热风炉的出风口管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炉为间接式燃煤热风炉。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叶烘干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带及沿所述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槽、烘箱、冷却室与茶叶收集装置,所述进料槽的出口位于所述传送带的首端的上方,所述进料槽的出口处设有一用于将茶叶打散并均匀铺设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旋转耙刀,所述烘箱内通有热风,所述冷却室为两端开口的箱体,所述传送带依次穿过烘箱和冷却室且在烘箱内和冷却室内呈层状分布,所述茶叶收集装置与所述传送带的末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增钦林庆文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东升茶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