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场废水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8007 阅读:3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所述四块沉淀池从前到后一字排开且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3),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相连处均开有溢流口(5),三个溢流口(5)交错布置,不在同一直线。这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将所有煤场排放的废水经过第一沉淀池后,由各个溢流口流到下一块沉淀池中,最终废水排放至河道,而细煤沉在沉淀池底部,当沉淀至一定量后,进行机械清理,回收、晾干后再利用,不仅节省了原料,还避免了环境污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场废水沉淀池
技术介绍
煤场为燃煤电厂储存并随时向锅炉输送燃煤的场所,煤场中产生的废水需要经过排污处理后再排到河道。然而经常会由于冲洗、雨水冲刷造成部分原细煤通过排放槽直接溢放到河道内,造成原料浪费,还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回收细煤,过滤废水,节省了原料,避免了环境污染的煤场废水沉淀池。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煤场废水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和第四沉淀池,所述四块沉淀池从前到后一字排开且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第三沉淀池和第四沉淀池相连处均开有溢流口,三个溢流口交错布置,不在同一直线。本技术煤场废水沉淀池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煤场废水沉淀池将所有煤场排放的废水经过第一沉淀池后,由各个溢流口流到下一块沉淀池中,最终废水排放至河道,而细煤沉在沉淀池底部,当沉淀至一定量后,进行机械清理,回收、晾干后再利用,不仅节省了原料,还避免了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煤场废水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沉淀池I、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第四沉淀池4、溢流口 5。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涉及一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I、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所述四块沉淀池从前到后一字排开且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沉淀池I和第二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3,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相连处均开有溢流口 5,三个溢流口交错布置,不在同一直线。所有煤场的废水经过第一沉淀池后,由各个溢流口流到下一块沉淀池中,最终废水排放至河道,而细煤沉在沉淀池底部,当沉淀至一定量后,进行机械清理,回收、晾干后再利用,不仅节省了原料,还避免了环境污染。权利要求1.一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沉淀池(I)、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所述四块沉淀池从前到后一字排开且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沉淀池(I)和第二沉淀池(2 ),第二沉淀池(2 )和第三沉淀池(3 ),第三沉淀池(3 )和第四沉淀池(4)相连处均开有溢流口(5),三个溢流口(5)交错布置,不在同一直线。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所述四块沉淀池从前到后一字排开且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3),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相连处均开有溢流口(5),三个溢流口(5)交错布置,不在同一直线。这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将所有煤场排放的废水经过第一沉淀池后,由各个溢流口流到下一块沉淀池中,最终废水排放至河道,而细煤沉在沉淀池底部,当沉淀至一定量后,进行机械清理,回收、晾干后再利用,不仅节省了原料,还避免了环境污染。文档编号C02F1/52GK202766346SQ20122031949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4日专利技术者卞明高, 薛志振, 沈斌, 卞瑞忠, 沈洪涛, 夏惠忠, 卞瑞荣, 卞勤凤 申请人:江阴济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场废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所述四块沉淀池从前到后一字排开且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3),第三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4)相连处均开有溢流口(5),三个溢流口(5)交错布置,不在同一直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明高薛志振沈斌卞瑞忠沈洪涛夏惠忠卞瑞荣卞勤凤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济化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