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陳怡富专利>正文

棘轮扳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5432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7:24
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包括一扳体、一驱动组件、一封盖件以及一控向组件,其中:扳体头端设有一贯穿头端的穿孔,穿孔内壁凹设有一置纳槽,置纳槽槽底朝扳体末端凹设有一供控向件装设的组装槽,组装槽槽底设有一内凹的定位槽;驱动组件包括一棘环及一制动块,棘环外周侧环设一环齿部,制动块两侧各具有一与置纳槽槽壁相互贴抵的贴合面,制动块对应棘环设有与环齿部相互啮合且相邻的二咬合齿;封盖件盖合穿孔与置纳槽,封盖件对应棘环位置设有一穿套棘环的组装口;控向组件包括调拨件、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制动块能稳固啮合棘环的齿环,以分散制动块所承受的作用力,降低齿环与制动块的齿快速磨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棘轮扳手结构,详而言之为能减少扳手动作时,在其内的制动块所承受的作用力,以及降低需时常汰换内部元或整体扳手的成本。
技术介绍
现今施工、维修、拆卸或组装上所需使用的手工具中,普遍性是以棘轮扳手为使用率最高的手工具之一,而一般搭配棘轮扳手的组件是以螺丝与螺套为主,在其拆卸、组装螺锁上都极为方便也最容易上手使用,然而,一般市面上的棘轮扳手种类样式众多,可是,现有棘轮扳手于一端设有一头端,该头端则安装有一棘轮机构,该棘轮机构则设有一能供套筒或螺丝组合的驱动部,以便使用者透过握持棘轮扳手施予往复力,令棘轮机构单向旋动驱动部,用以达到快速松弛或锁紧螺栓的功能。然而,现有技术上虽然能有效助使用者操作,并达到拆卸、组装等动作,可是,在其内部构造上,一般现有棘轮扳手内的制动块设计上,为了不使棘环在动作时发生转动不顺畅,或是转动吃力的情况发生,在内部与齿环相互啮合的制动块设计上,无非是以能啮合齿环且不受到扳手本体的卡抵,所以在制动块的设置上皆以不碰触到扳体为主要技术,可是,如此一来即存在有一问题,在制动块与棘环的齿环啮合的部份,因使用状态下的制动块啮合齿环只利用了一端部分的齿去啮合齿环,当在拆卸或组装螺锁螺丝动作时,制动块与扳体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制动块啮合齿环的一端必须承受所有的作用力,所以,在长时间累积使用下,容易加速制动块的齿与棘环的齿环坏损,而必须更换组件,或替换整组棘轮扳手,故,现有技术上尚待需加以改善,以符合普遍大众所使用。现再例举另一型态的棘轮扳手说明,请参阅中国台湾公告号1333880「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是关于一种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其包括一本体具一容置孔、第一容槽、扣环槽、第一抵缘,该容置孔一侧设一容置槽,该近容置槽处设一控制槽及珠槽;一棘轮设有套合部,该棘轮外周缘系设有环状排列的咬合齿,该棘轮系枢设于容置孔内;一制齿一侧设可与咬合齿相啮合的卡制齿,该制齿另侧设圆弧状的凹弧面,该凹弧面的左右两侧为凸缘,该制齿容置于容置槽内;控制结构包括该控制组件设有一容孔,该容孔二侧设有顶面,该顶面顶抵于凸缘上,该控制组件枢设于控制槽内;该前抵帽及弹性组件容设于容孔内,该前抵帽顶抵于凹弧面上;该抵帽及弹性体容设于珠槽内,该抵帽因弹性体的弹力而抵于控制组件的凹缘上。上述「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与现有技术相同,皆可方便使用者操作使用,但是,「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在其缺点上也与现有技术相同,单只利用一边的卡制齿咬合棘轮,使制齿所承受的作用力较大,长期使用下,容易造成制齿的齿与棘轮的齿坏损或耗磨,进一步造成棘轮无法转动或无法单方向咬合定位,导致需耗费多余的开销替换组件或是整组的更换。故,「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需再加以改良,以适合大众所使用。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了改善前述「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以及以往现有技术上,棘轮扳手内部的制动块无法有效稳固与棘环的齿环啮合,而造成齿环与制动块的耗损磨或坏损,进一步需耗费多余的开销替换组件或更换整组棘轮扳手等缺点,因此,利用许多时间投入研究相关知识与方式,并加以比较各项优劣,且进行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历经多次实验与测试,而终于技术出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在于改善「双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和现有技术,使制动块能稳固啮合棘环的齿环,以分散制动块所承受的作用力,并降低齿环与制动块的齿快速磨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棘轮扳手结构,使扳手在其动作时,因制动块的两侧贴靠于置纳槽槽壁,以分散制动块所承受的作用力,其可改善现有技术上,制动块因所需承受的作用力较大,且制动块单只依靠单端啮合棘环的齿环,长时间的使用下,容易造成制动块与齿环耗磨加快,而造成咬合不确实或有脱齿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导致需耗费多余开销与成本更换组件的缺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包括有一扳体、一驱动组件、一封盖件以及一控向组件,其中该扳体头端设有一贯穿头端的穿孔,又位于穿孔内壁朝扳体末端凹设有一置纳槽,且该置纳槽两侧槽壁的其中一侧向外开通形成一通口,而置纳槽槽底朝扳体末端凹设有一供控向件装设的组装槽,又该组装槽槽底设有一内凹的定位槽; 该驱动组件包括有一棘环及一制动块,该棘环装设于穿孔内,且棘环外周侧环设有一环齿部,而该制动块装设于置纳槽内,且制动块两侧各具有一与置纳槽槽壁相互贴抵的贴合面,而制动块对应棘环设有与环齿部相互啮合且相邻的二咬合齿;该封盖件盖合穿孔与置纳槽的通口,而封盖件对应棘环位置设有一穿套棘环的组装口 该控向组件包括有一调拨件、一第一弹性件以及一第二弹性件,该调拨件枢设于组装槽,而调拨件对应定位槽设有二相邻的凹口,该第一弹性件组设于定位槽内并弹抵调拨件的其中一凹口,而该第二弹性件组设于调拨件设有凹口的相反端并弹抵制动块。本技术棘轮扳手结构进一步包括有下列技术特征I.该制动块对应第二弹性件设有一拨槽,该第二弹性件借由调拨件的切换以控制制动块的切换。2.该调拨件组设有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设有一凹槽,而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弹抵于凹槽槽底,另一端则靠抵于制动块的拨槽内。3.该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各具有一弹性部以及一定位部,该第一弹性件的弹性部一端弹抵于定位槽槽底,另一端则弹抵第一弹性件的定位部,而该第一弹性件的定位部受弹簧部的弹抵而卡抵于二凹口其中一个,而第二弹性件的弹簧部一端弹抵凹槽槽底,另一端则弹抵第二弹性件的定位部,又该第二弹性件的定位部受弹簧部的弹抵而靠抵于制动块的拨槽内。4.该置纳槽的槽壁为弧凹状,而制动块贴抵的两侧相对置纳槽槽壁为弧凸状。5.该封盖件的组装口周缘凹设有一定位环槽。6.该扳体的穿孔孔壁对应定位环槽另设有一限位环沟,而另设有一夹扣环夹固于定位环槽,且该夹扣环外周侧嵌卡于限位环沟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使扳手在其动作时,因制动块的两侧贴靠于置纳槽槽壁,以分散制动块所承受的作用力,其可改善现有技术上,制动块因所需承受的作用力较大,且制动块单只依靠单端啮合棘环的齿环,长时间的使用下,容易造成制动块与齿环耗磨加快,而造成咬合不确实或有脱齿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导致需耗费多余开销与成本更换组件的缺点。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组件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AA线段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I所示BB线段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调拨件切换后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I扳体11穿孔110限位环沟12置纳槽121 通口13组装槽14定位槽2驱动组件21棘环210环齿部22制动块220贴合面221咬合齿222拨槽3封盖件31组装口32定位环槽33夹扣环4控向组件41调拨件410 凹口411凹槽42第一弹性件421弹性部422定位部43第二弹性件431弹性部432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达成上述稳固扳手内部的制动块,且分散制动块所承受的作用力,并改善现有技术上因单只靠制动块啮合棘环而所承受的作用力过大,在长期使用下,容易导致制动块与棘环之间的磨耗加快,进一步导致制动块与棘环之间的咬合不确实,或是有脱齿的情况产生等缺点。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棘轮扳手结构」,有关其功效及特点,以下搭配相关附图作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体、一驱动组件、一封盖件以及一控向组件,其中:该扳体头端设有一贯穿头端的穿孔,又位于穿孔内壁朝扳体末端凹设有一置纳槽,且该置纳槽两侧槽壁的其中一侧向外开通形成一通口,而置纳槽槽底朝扳体末端凹设有一供控向件装设的组装槽,又该组装槽槽底设有一内凹的定位槽;该驱动组件包括有一棘环及一制动块,该棘环装设于穿孔内,且棘环外周侧环设有一环齿部,而该制动块装设于置纳槽内,且制动块两侧各具有一与置纳槽槽壁相互贴抵的贴合面,而制动块对应棘环设有与环齿部相互啮合且相邻的二咬合齿;该封盖件盖合穿孔与置纳槽的通口,而封盖件对应棘环位置设有一穿套棘环的组装口;该控向组件包括有一调拨件、一第一弹性件以及一第二弹性件,该调拨件枢设于组装槽,而调拨件对应定位槽设有二相邻的凹口,该第一弹性件组设于定位槽内并弹抵调拨件的其中一凹口,而该第二弹性件组设于调拨件设有凹口的相反端并弹抵制动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陳怡富
申请(专利权)人:陳怡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