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689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7:24
一种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冷却流管包含有互相串联的多个管体及至少一调节阀门。每一管体内区隔有相邻的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相邻的两管体的第二腔室互相连通,每一管体的一壁面上具有至少一连接口连通第一腔室。调节阀门设置于其中一管体内,管体内的第一腔室通过调节阀门而连通管体内的第二腔室。藉此,令调节阀门调整由第二腔室流进第一腔室的一冷却流体的流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柜及其流管,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服务器的机柜及其冷却流管。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机柜式服务器的散热模块,多米用气冷式的散热模式。其原理是于机柜内的一托盘上的热源上设置一散热鳍片,并于机柜上设置一散热风扇模块,令热风扇模块所产生的强制热对流而协助热源进行散热。然而,在散热鳍片对热源散热的同时,也相对造成其它热源散热的问题。举例而言,当一气流流经前端的热源而移除此热源所产生的热能时,气流的温度即被升高,如此一来将不利于后端热源的散热。相较之下,液冷式的散热模块提供了另一种的散热模式。由于液冷式的散热模块·并非以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因此不需考虑气流流动所需的流道空间。液冷式的散热模块是包含一冷却装置及连接于冷却装置的一冷却管路,冷却装置及冷却管路是设置于机柜上,冷却管路并连接设置于热源上的一热交换器。通过冷却装置提供一冷却流体,使冷却流体经由冷却管路流至热交换器,令冷却流体于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以将热源所产生的热能移除。其中,承载热源的每一托盘互相堆栈设置,使得每一热交换器具有不同的相对高度。冷却管路通常以垂直摆放的方式设置于机柜上,以能够对应连接于所有上下堆栈排列的热交换器。然而当冷却流体于冷却管路内流动时,冷却流体朝平行于重力方向而流动,使得冷却管路内的不同水平高度的冷却流体之间具有压差的存在。如此一来,使得每一热交换器因受流体压差的影响,造成每一热交换器所获得的冷却流体的流量不相同,进而使每一热交换器的散热效率不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藉以改善每一热交换器因受流体压差的影响,使得每一热交换器所获得的冷却流体的流量不相同,造成每一热交换器的散热效率不一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服务器机柜适于容设至少一托盘。托盘承载有至少一热源以及设置于热源上的一热交换器。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包含一第一冷却流管、一第二冷却流管及一冷却循环动力装置。第一冷却流管包含互相串联的多个管体及至少一调节阀门。每一管体内区隔有相邻的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相邻的两管体的第二腔室互相连通,每一管体上具有至少一连接口连通第一腔室,连接口适于连接热交换器。调节阀门设置于其中一腔室内,管体内的第一腔室通过调节阀门而连通管体内的第二腔室。第二冷却流管适于连接热交换器,冷却循环动力装置连接第一冷却流管及第二冷却流管。其中,冷却循环动力装置用以驱动一冷却流体流入第一冷却流管的这些管体的这些第二腔室。调节阀门用以调整对应的管体内的由第二腔室流进第一腔室的冷却流体的流量,令冷却流体由第一腔室流入热交换器而对热源进行热交换,然后再经由第二冷却流管流回冷却循环动力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冷却流管,包含互相串联的多个管体及至少一调节阀门。每一管体内区隔有相邻的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相邻的两管体的第二腔室互相连通,每一管体的一壁面上具有至少一连接口连通第一腔室。调节阀门设置于其中一管体内,管体内的第一腔室通过调节阀门而连通管体内的第二腔室。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服务器机柜及其冷却流管,冷却流管包含多个串联的管体。并且,至少一管体内可设置有一调节冷却流体流量的调节阀门,以令调节阀门控制冷却流体的出液量。藉此,使得位于不同高度的每一管体的冷却流体的出液量能够较为平均一致,以确保每一托盘上的热交换器可获得相近的冷却流体的流量,以令每一热交换器具有相近的散热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一实施例的服务器机柜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一实施例的冷却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一实施例的冷却流管的结构局部放大图;图4所示为一实施例的冷却流管的结构局部剖视图;图5至图7所示为一实施例的调节阀门的运作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服务器机柜100 柜体110第一冷却流管1101 第一端1102 第二端111 管体111’ 管体111” 管体1110 壁面1111 第一腔室1111’ 第一腔室1111” 第一腔室1112 第二腔室1112’ 第二腔室1112” 第二腔室1113 墙体1114 连接口1114,连接口1115 支架1115’ 支架112调节阀门1121 开口1122 内管件1123 内阀口1124环形侧壁1125 外管件 1126 外阀口1127环形侧壁112’调节阀门113驱动器113,驱动器114第一接合件1141 穿孔115第二接合件1151流体出入口116密封环117密封环118密封环119封闭件120第二冷却流管130冷却循环动力装置140支撑脚架20 托盘20’ 托盘30热交换器30’热交换器32 导管32’ 导管34 导管34’ 导管40主机板40’主机板42 热源42’ 热源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图I所示为一实施例的服务器机柜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服务器机柜10,适用于容设多个托盘20、20’。托盘20、20’分别承载有两热源42、42’以及设置于热源42、42’上的一热交换器30、30’。以其中一托盘20为例,托盘20是用以承载服务器的主机板40,热源42则是位于主机板40上的运算芯片或是其它可产生热能的电子元件。热交换器30是以热接触的型态设置于热源42上,热交换器30用以排除热源42所产生的热能,以避免服务器机柜10内的温度过高。服务器机柜10包含一柜体100、一第一冷却流管110、一第二冷却流管120及一冷却循环动力装置130。以其中一托盘20为例,当托盘20容设于柜体100内时,热源42上的热交换器30则可分别连接于第一冷却流管110及一第二冷却流管120。详细而言,热交换器30是具有两导管32、34。通过导管32连接于第一冷却流管110以及导管34连接于第二冷却流管120,使热交换器30分别连接于第一冷却流管110及第二冷却流管120。此外,冷却循环动力装置130可以包含一冷却器及一泵,冷却循环动力装置130是连接第一冷却流管110及一第二冷却流管120。冷却循环动力装置130用以驱动一冷却流体流经第一冷却流管110而至热交换器30,以令冷却流体与热交换器30进行热交换,以将 热交换器30所吸收的热能移除。经热交换后的冷却流体由热交换器30流出至第二冷却流管120,冷却流体并由第二冷却流管120流入冷却循环动力装置130进行冷却以将热能排除。如此一来,即完成冷却流体的一次循环运作。请接着参照图2至图4,并同时搭配图I。图2所示为一实施例的冷却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一实施例的冷却流管的结构局部放大图,图4所示为一实施例的冷却流管的结构局部剖视图。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却流管110包含互相串联的多个管体111及至少一调节阀门112。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附图的第一冷却流管110是由五个管体111互相串联所构成,但管体111的数量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柜体100的尺寸大小而加以调整管体111的数量。并且,本实施例的调节阀门112的数量可匹配于管体111的数量即可。由于每一管体111的内部结构相似,因此后续第一冷却流管110的详细结构将针对第一冷却流管110的第一端1101的相邻的两管体111、111’来做说明。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该服务器机柜适于容设至少一托盘,该托盘承载有至少一热源以及设置于该热源上的一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服务器机柜的冷却流管包含:一第一冷却流管,包含:互相串联的多个管体,每一该管体内区隔有相邻的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相邻的两该管体的该第二腔室互相连通,每一该管体上具有至少一连接口连通该第一腔室,该连接口适于连接该热交换器;以及多个调节阀门,设置于每一该管体内,每一该管体内的该第一腔室通过该调节阀门而连通该管体内的该第二腔室;一第二冷却流管,适于连接该热交换器;以及一冷却循环动力装置,连接该第一冷却流管及该第二冷却流管;其中,该冷却循环动力装置用以驱动一冷却流体流入该第一冷却流管的该些管体的该些第二腔室,该调节阀门用以调整对应的该管体内的由该第二腔室流进该第一腔室的该冷却流体的流量,令该冷却流体由该第一腔室流入该热交换器而对该热源进行热交换,该冷却流体并经由该第二冷却流管流回该冷却循环动力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安石伟达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