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其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两侧光学面皆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为非球面;所述成像用光学透镜组满足特定的条件。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除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功能外,并可减小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总长,以应用于相机、手机相机等良好摄像目的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特别是涉及一种由三枚透镜所构成的成像质量良好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以应用于电子产品上。
技术介绍
在数位相机(DigitalStill Camera)、行动电话镜头(Mobile Phone Camera)等小型电子设备上常装设有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用来对物体进行摄像。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朝向小型化、低成本,但同时也希望能达到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能力,具高分辨率、高成像质量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应用于小型电子产品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现有技术中有二镜片式、三镜片式、四 镜片式及五镜片式以上的不同设计,四镜片式及五镜片式成像用光学透镜组虽在像差修正、光学传递函数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的性能上较具优势,但其成本较高,而二镜片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则较难达到高分辨率的要求;因此,三镜片式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常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在各种小型化的三镜片式固定焦距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设计中,现有技术中以不同的正或负屈光度组合;在三镜片式的成像用光学透镜组中,最常采用正屈折力、负屈折力与正屈折力的组合设计,尤其在最接近成像物侧面的第一透镜设计为正屈折力,可增加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放大幅度(Optical Magnification),现有技术中常设计成双凸透镜或在物侧方向为凸面的新月型透镜,如美国专利号US7,710,662、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9/046380等;然而这些所公开的技术,在最接近物侧的第一透镜虽提供的较强的正屈折力以提供更多的聚光能力,但因此所造成的像曲,则不易由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补偿修正,不易达高质量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要求,此为缺点之一。为克服此缺点,如美国专利US7, 301,712则在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采用凹面为设计,使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不致过大,又在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采用凹面为设计,此虽有缩短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全长的功效,但第二透镜的曲率变化过大,制造不易,且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强度高于第一透镜,将造成成像用光学透镜组边缘的色差及较严重的像差。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应有更佳的设计以对像差进行良好的补偿,且可限制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全长,以应用于小型电子设备使用。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更实用性的设计,利用三个透镜的屈折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除在高质量的成像能力下,且容易量产以降低成本,以应用于电子产品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其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为非球面;并满足下列关系式O < R5 < R3(I)O. 5 < SD/TD < O. 85 (2)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Sd为在光轴上光圈至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Td为在光轴上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如前所述,其中,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可为塑料材质所制成;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可为非球面;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可为非球面;除满足式(I)及式(2)外并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之一或其组合 -I. 2 < f/fi < -O. 3(3)O. 3 < (CT^CT3) /CT2 < O. 78 (4)O. 15 < T12/CT2 < O. 8(5)-O. 7 < R4/f < O (6)进一步地,-O. 4 < R4/f < O (7)O < R6/f < O. 5 (8)25 < V2-V1 < 42 (9)-10 < V2-V1-V3 < 20(10)25 < HFOV < 38(11)其中,f为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第一透镜的焦距,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CT3S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12为在光轴上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V1为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HFOV为最大场视角的一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其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为非球面;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并满足下列关系式O < R5 < R3(I)-O. 7 < R4/f < O (6)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f为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焦距。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如前所述,其中,成像用光学透镜组除满足式(I)及式(6)外并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之一或其组合O. 15 < T12/CT2 < O. 8 (5)I. 4 < f/f2 < 2. 2(12)0 < R6/f <0.5 (8)0. 4 < (CT^CT3) /CT2 < 0. 78(13)25 < HFOV < 38(11)25 < V2-V1 < 42 (9) 其中,T12为在光轴上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CT2S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CT3S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f为成像用光学透镜组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HFOV为最大场视角的一半,V1为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本专利技术又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其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皆为凸面,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为非球面;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并满足下列关系式O. 15 < T12/CT2 < O. 8 (5)O. 3 < (CT^CT3) /CT2 < O. 78 (4)其中,T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光学面为凸面,其像侧光学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其物侧光学面与像侧光学面中,至少一光学面为非球面;其中,还包含一光圈,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在近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5,在光轴上所述光圈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为SD,在光轴上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为TD,满足下列关系式:0<R5<R3;0.5<SD/TD<0.8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文,周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