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弹性变形空间的转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5451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4:15
一种具弹性变形空间的转轴结构,设置有轴杆以及轴筒,轴杆外缘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侧形成有定位面,而轴筒于轴杆一侧设置有基部,基部为正对于定位面,并可与定位面形成定位状态,基部一端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段以及抵压段,且抵压段末端与基部远离第一弹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轴筒包覆于轴杆外缘,让基部与抵压段为抵持于轴杆,而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出一弹性变形空间,当轴杆转动使定位面与轴筒的基部脱离定位状态时,轴杆为会推动轴筒的抵压段产生位移,由于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有弹性变形空间,使第一弹性段朝向轴杆位移吸收抵压段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弹性变形空间的转轴结构,尤指利用分散轴筒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以防止应力过于集中一处而造成断裂的转轴结构。
技术介绍
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使用到转轴装置,如笔记型电脑、电子字典、个人数位化电子秘书(PDA)及双页式电子产品等,都必须借助转轴装置连接物品的基座与上盖达到掀翻开关的功用。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得知,公知技术所使用的转轴装置9设置有 轴筒91以及转轴92,而轴筒91为具有基部911,且基部911 一侧延伸抵持部912,抵持部912末端弯折有抵压部913,而转轴92外缘设置有平面状的定位面921,俾使转轴92因受到抵压部913的抵压,让定位面921正对于基部911时形成定位,如图6所示,当转轴92于旋动使基部911与定位面921脱离定位时,转轴92为会推动抵压部913朝向远离基部911的方向位移,此时抵压部913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会集中于抵持部912与抵压部913的连接处,但由于抵持部912与抵压部913的连接处为抵靠于转轴92外缘,因此无法产生位移来吸收应力,造成应力无法释放,而于长时间的使用转轴装置9时,容易造成抵持部912与抵压部913的连接处产生断裂。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公知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轴筒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以防止应力过于集中一处而造成断裂。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具弹性变形空间的转轴结构,设置有轴杆以及轴筒,轴杆外缘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侧形成有定位面,而轴筒于轴杆一侧设置有基部,基部为正对于定位面,并可与定位面形成定位状态,基部一端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段以及抵压段,且抵压段末端与基部远离第一弹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轴筒包覆于轴杆外缘,让基部与抵压段为抵持于轴杆,而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出一弹性变形空间,当轴杆转动使定位面与轴筒的基部脱离定位状态时,轴杆为会推动轴筒的抵压段产生位移,由于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有弹性变形空间,使第一弹性段朝向轴杆位移吸收抵压段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种具弹性变形空间的转轴结构,该转轴设置有轴杆以及轴筒,其中该轴杆外缘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侧形成有定位面,且轴杆的轴心到摩擦面的半径为大于轴心到定位面的半径;该轴筒于轴杆一侧设置有基部,基部为正对于定位面,并与定位面形成定位状态,基部一端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段以及抵压段,且抵压段末端与基部远离第一弹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轴筒包覆于轴杆外缘,让基部与抵压段为抵持于轴杆,而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出一弹性变形空间;当轴杆转动使定位面与轴筒的基部脱离定位状态时,轴杆推动轴筒的抵压段,使抵压段产生位移,由于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有弹性变形空间,使第一弹性段朝向轴杆位移吸收抵压段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转轴于定位状态时的侧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转轴于旋开时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转轴于定位状态时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转轴于旋开时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公知转轴装置于定位状态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公知转轴装置于旋开时的侧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转轴;1_轴杆;11_摩擦面;12_定位面;13_轴心;2_轴筒;21_基部;22_第一弹性段;23_抵压段;24_缺槽;3-弹性变形空间;4-轴杆;41_摩擦面;42_定位面;43-轴心;5_轴筒;51_基部;52_第一弹性段;53_抵靠段;54_第二弹性段;55_抵压段;56-缺槽;6_第一弹性变形空间;7_第二弹性变形空间;9_转轴装置;91_轴筒;911_基部;912-抵持部;92_转轴;913_抵压部;921_定位面。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I所示以及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的转轴10设置有轴杆I以及轴筒2,其中该轴杆I外缘形成有圆弧状的摩擦面11,摩擦面11 一侧形成有平面状的定位面12,轴杆I的轴心13到摩擦面11的半径为大于轴心13到定位面12的半径。该轴筒2设置有平板状的基部21,基部21 —端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段22以及抵压段23,且抵压段23末端与基部21远离第一弹性段22的另端形成有缺槽24。由上,当本专利技术于组构时,将轴杆I穿设于轴筒2内,使轴筒2为包覆于轴杆I外缘,并让轴筒2的基部21为位于轴杆I下方侧,并正对于轴杆I的定位面12,而轴筒2的抵压段23为位于轴杆I远离基部21的另侧;再者,轴筒2的抵压段23为抵持于轴杆1,第一弹性段22呈圆弧状,且第一弹性段22的弧度为小于轴杆I的摩擦面11弧度,俾使第一弹性段22与摩擦面11间隔出弹性变形空间3。当轴杆I旋开时(旋动方向如图2图中实心箭号所示),轴杆I的转动会使定位面12与轴筒2的基部21脱离定位状态,由于轴杆I的轴心13到摩擦面11的半径为大于轴心13到定位面12的半径,因此,当定位面12与基部21脱离定位状态时,轴杆I为会推动轴筒2的抵压段23,使抵压段23朝向远离基部21的方向产生位移,由于轴筒2的第一弹性段22与摩擦面11间隔有弹性变形空间3,因此,当轴杆I推动抵压段23位移时,抵压段23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会由第一弹性段22朝向轴杆I位移所吸收,且由于第一弹性段22呈圆弧状,更可将所吸收的应力较为平均的分摊至整个第一弹性段22,使第一弹性段22以弹性变形吸收抵压段23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以防止应力过于集中一处而造成断裂。请参阅图3以及图4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的转轴10设置有轴杆4以及轴筒5,其中该轴杆4外缘形成有圆弧状的摩擦面41,摩擦面41 一侧形成有平面状的定位面42,轴杆4的轴心43到摩擦面41的半径为大于轴心43到定位面42的半径。该轴筒5设置有平板状的基部51,基部51 —端连续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段52、抵靠段53、第二弹性段54及抵压段55,且抵压段55末端与基部51远离第一弹性段52的另端形成缺槽56。由上,当本专利技术于组构时,将轴杆4穿设于轴筒5内,使轴筒5为包覆于轴杆4外缘,让轴筒5的基部51与第一弹性段52为位于轴杆4下方侧,且基部51正对于轴杆4的定位面42,而轴筒5的第二弹性段54以及抵压段55为位于轴杆4远离基部51与第一弹性段52的另侧,使第二弹性段54以及抵压段55位于轴杆4 上方侧;再者,轴筒5的基部51、抵靠段53以及抵压段55为抵持于轴杆4,而第一弹性段52以及第二弹性段54呈圆弧状,且第一弹性段52与第二弹性段54的弧度为小于轴杆4的摩擦面41弧度,俾使第一弹性段52以及第二弹性段54分别与摩擦面41间隔出第一弹性变形空间6以及第二弹性变形空间7。当轴杆4旋开时(旋动方向如图4图中实心箭号所示),轴杆4的转动会使定位面42与轴筒5的基部51脱离定位状态,由于轴杆4的轴心43到摩擦面41的半径为大于轴心43到定位面42的半径,因此,当定位面42与基部51脱离定位状态时,轴杆4为会推动轴筒5的抵压段55,使抵压段55朝向远离基部51的方向产生位移,而抵压段55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会先由第二弹性段54朝向轴杆4位移所吸收;再者,抵压段55于位移时所产生的抵持力会作用于轴杆4,使轴杆4朝向抵靠段53推挤,而第二弹性段54于朝向轴杆4位移时所产生的应力也会作用于抵靠段53,使抵靠段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弹性变形空间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设置有轴杆以及轴筒,其中:该轴杆外缘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侧形成有定位面,且轴杆的轴心到摩擦面的半径为大于轴心到定位面的半径;该轴筒于轴杆一侧设置有基部,基部为正对于定位面,并与定位面形成定位状态,基部一端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段以及抵压段,且抵压段末端与基部远离第一弹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轴筒包覆于轴杆外缘,让基部与抵压段为抵持于轴杆,而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出一弹性变形空间;当轴杆转动使定位面与轴筒的基部脱离定位状态时,轴杆推动轴筒的抵压段,使抵压段产生位移,由于第一弹性段与摩擦面间隔有弹性变形空间,使第一弹性段朝向轴杆位移吸收抵压段因位移所产生的应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耀
申请(专利权)人:元镫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