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架面和与所述支架面连接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架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支架面边缘处连接有支撑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需要进行3到5种细胞的共同培养,可适用于多种贴壁细胞、悬浮或半悬浮细胞的共同培养。各种细胞分别生长于不同的培养小室或培养皿内,不会造成不同细胞之间的污染与混杂,易于收获细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培养支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
技术介绍
细胞培养是将细胞置于体外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繁殖,具有可直接观察活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直接观察细胞的变化、易于提供大量生物性状相似的实验对象以及耗资少等优点。细胞的体外培养可以是一种细胞单独培养和多种细胞共同培养。一种细胞的单独培养,这是目前在基础医学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中应用最 为广泛的方式,主要用于研究某一种细胞的形态学、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以及在不同处理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及其机制。虽然培养过程中细胞独立生存于人工模拟的体内环境,但该环境与真实的体内环境相比仍有很大差异。为了能够建立更类似于体内环境的培养体系,尽可能使体外环境与体内环境相吻合,从而使细胞间能相互沟通信息,相互支撑生长增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在原有细胞培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细胞共培养技术。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同一环境中的技术,由于其具有更好反映体内环境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细胞研究中。多种细胞共同培养,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建立直接共培养体系和间接共培养体系。直接共培养体系,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细胞同时接种于同一培养容器内,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直接接触,不可否认,这种方式较一种细胞单独培养能够更好的反映体内的环境,但是由于不同的细胞生长在同一细胞容器内,无法分离各种细胞用于下一步的研究,限制了其应用。间接共培养体系,即将2种或2种以上的细胞分别接种于不同的载体上,然后将不同载体置于同一培养环境中,使不同种类的细胞共处于同一种培养体系中而不直接接触,可以分别收取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下一步的研究,弥补了直接共培养体系的不足。目前已经商品化的是可用于2种细胞共培养的体系,如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有商品化的各种规格的共培养体系(又称transwell培养皿),而美国millipore公司则生产可适用于国内外各家培养器皿生产公司的悬挂式小室,组装成为共培养体系,这些商品化的共培养体系操作简单,目前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其中的细胞类型可能是许多种,而多种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者迫切需要能够将更多细胞纳入到同一种培养环境中,并且能够分别对各种细胞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共培养体系。另外,为适应新化学物或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快速、高通量的毒性评价方法。常用的体外方法培养的细胞种类有限,研究者需要同时评价毒物对多种器官细胞的易感性和毒性作用,为满足这一要求,美国的Li AP等用美国康宁公司的六孔板进行了改进,可以同时培养来自不同器官的6种细胞,称为integrateddiscrete multiple organ co-culture (IdMOC ) plate,中文名称为整体非连续性多器官共培养体系,此产品已申请专利(US 7186548B2, CHINA 626030)。但这一产品存在以下不足1)在培养板的一个大共培养孔中有6个小孔,每个小孔的高度只有0. 8毫米,且各个小孔之间距离太近,因此在操作时如果有轻微的晃动,一个小孔中的细胞可能会移动至另一小孔中,造成不同细胞之间的污染与混杂;而由于不能晃动,会导致细胞贴壁不均匀,出现中心细胞多,周围细胞少的情况,影响细胞的生长;并且在收获细胞时操作也有一定的难度;2)因为小孔的生长面积有限(每个小孔中最多只能容纳300微升的液体),不适合需要大量细胞的实验;3)只适合贴壁细胞,不适合悬浮及半悬浮细胞的培养。综上所述,目前已有的可多种细胞共同培养的体系IdMOC 有如下不足1)易造成不同细胞之间的污染与混杂;2)细胞贴壁不均匀;3)不适合需要大量细胞的实验;4)只适合贴壁细胞,不适合悬浮及半悬浮细胞的培养;5)收获细胞有一定难度。另外,IdMOC 体系主要用于评价毒物对多种器官细胞的易感性和毒性作用,难以满足广大研究者对于多种细胞共培养的不同需求。例如,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有三种细胞共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肝细胞损伤、坏死,刺激和激活肝脏巨噬细胞(KupfTer细胞),后者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再激活肝脏星状细胞并产生过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的过量堆积则引起肝纤维化的发生;另外,粘附分子在肝纤维化过程中也显著上调,而其上调则与肝细胞和血窦内皮细胞诱导表达Integrin家族中的层连蛋白受体相关。在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中,也常有3种或3种以上(常为3到5种)关键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其中,并且有多种细胞属于悬浮或半悬浮生长细胞。因此,设计出易于操作、同时适用于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共同培养、适用于研·究者多种不同需要的培养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避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以解决一个可进行多种细胞共同培养的培养体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架面和与所述支架面连接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架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支架面边缘处连接有支撑架。所述的固定孔的边缘处设有开口槽。所述的固定孔至少为2个。所述的开口槽为3个。所述的支撑架的高度为为17-20_。多种细胞共培养装置,该装置包括培养皿和放置于培养皿中的多细胞共培养支架,该多细胞共培养支架包括支架面和与所述支架面连接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架面上开设有固定孔。该装置的固定孔的边缘处设有开口槽。该装置还包括有培养小室。所述的多细胞共培养支架的高度大于所述培养小室的高度,而小于所述的培养皿的高度。在进行多种细胞共同培养时,将培养小室放到多细胞共培养支架上的固定孔上,培养小室的高度小于培养皿的高度,在培养支架的支撑下,培养小室的底部与培养皿容器的底部之间保持有一定的空间,各培养小室中的细胞能处于独立培养环境的同时,又能置于一个大的培养体系中,且各种细胞彼此又不会直接接触。另一方面,当进行多细胞培养时,对培养小室进行晃动操作时,由于培养小室带有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与固定孔的开口槽匹配衔接,培养小室的位置能易于被固定而不至于滑动,以影响实验结果。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可根据需要进行3到5种细胞的共同培养; 2)可适用于多种贴壁细胞的共同培养; 3)适用于多种悬浮或半悬浮细胞的共同培养; 4)适用于贴壁细胞与悬浮或半悬浮细胞的共同培养; 5)各种细胞分别生长于不同的培养小室或培养皿内,不会造成不同细胞之间的污染与混杂,易于收获细胞;· 6)可以通过轻微振荡培养小室混匀细胞,使细胞贴壁均匀。附图说明图I: 3孔共培养支架正面俯视 图2:带开口槽的3孔共培养支架正面俯视 图3 :多细胞共培养装置中的培养皿正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述。实施例I 以3孔共培养支架对3种细胞的共培养为例 如图I所示,一种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架面I和与所述支架面I连接的支撑架2,所述的支架面I上开设有固定孔3,所述的支架面I可以在边缘处与所述的支撑架2连接。所述的固定孔为3个。所述的支撑架的高度为选17mm。如图3所示为多细胞共培养装置中的培养皿正视图。一种多种细胞共培养装置,该装置包括培养皿4和放置于培养皿中的共培养支架,该共培养支架包括支架面和与所述支架面连接的支撑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括支架面和与所述支架面连接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架面上开设有固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天会,尤红,贾继东,朱圣韬,王萍,丛敏,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