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改进的钻床夹头系包括一柱状本体;若干夹爪分别设置在该本体上;第一环套套在本体的下段部位周侧上,并可以一调整部与各夹爪对应邻接,使之以该第一环套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藉由该调整部驱动各夹爪往下移动;还包括有若干卡块分别嵌设在本体的周侧上,并以底端的抵压面与该第一环套的顶端对应;第二环套套在本体的上段部位周侧上,该第二环套具有一推移部与各卡块对应贴接,藉此,可将第二环套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以藉由该推移部带动各卡块,使抵压面紧密抵接在第一环套的顶端环面上。(*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钻床机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的钻床夹头。首先,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一般常用的钻床夹头1,它具有一圆形身部2,一枢接柱3同轴螺设在该身部2的轴向底端上,三夹爪4分别嵌设在该枢接柱3的底端上,以及一环形束套5系螺套在该身部2的周侧上,并以其底端内缘的推拔面6迫紧各该夹爪4,藉此,即可将钻头(图上未示)夹制固定在各该夹爪4之间。上述常用夹头1的构造设计事实上并不完善,致其在使用时受到若干因素的阻碍而造成不便,兹详述如下该束套5与该身部2螺接时系藉由其彼此相向环面所设置的螺纹部7彼此螺合相接,因此,在结合时必将该束套5沿逆时针方向螺紧,而一般的钻床在作业时其驱动钻头的出力轴端则是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此可确保该束套5与该身部2间的结合不会松动,但是,由于现今钻床机具已不再仅具有单一的钻孔功能,更发展成可执行攻牙作业的机具。在此种发展趋势下,上述常用的夹头1已不能适用具有攻牙功能的钻床机具上,在执行攻牙作业时,机具的出力轴端系以逆时针方向驱动夹头,如此一来,由于机具的驱动旋转方向与上述常用夹头1中的束套5与身部2的螺紧方向系同一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即很容易使得束套与身部5、2间的螺合发生松动,无法保持紧密的状态,造成上述常用夹头1所夹持之攻牙工件松脱掉落,这样,不仅容易造成机具本身的损坏,亦易伤及人体,造成作业上的不便。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钻床夹头。该夹头适用于攻牙与钻孔作业程序,而不会发生其所夹持的工件松脱掉落的情况,以确保作业的顺畅及避免伤及人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改进的钻床夹头包括有一柱状本体;若干夹爪,系彼此对称地分别置设于该本体上并具有预定的长度,其长轴一端则伸出该本体的一侧轴端外,并可沿预定方向在一第一及第二位置间位移,当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其长轴一端系彼此分隔开来,而当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其长轴一端的端末系于该本体的轴向位置上彼此对应贴接;一第一环套,系同轴环套在该本体的周侧上,并可在该本体上旋转作动,具有一调整部系环设在其内侧环缘上,并与各该夹爪对应邻接,使之可藉由该第一环套沿一第一预定旋转方向的旋动使该调整部带动各该夹爪自该第一及第二位置移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若干卡块,系分别枢设在该本体的周侧上,并可在一第三与第四位置间枢转,各该卡块并分别具有一抵压面系与该第一环套的一端环面相邻对应,藉此,当其位于该第三位置时,各该卡块的抵压面系与该第一环套的一端环面紧密抵接,用以卡掣该第一环套,而当位于该第四位置时,各该抵压面则未与该第一环套的一端环面抵接;一第二环套,系同轴螺设在该本体的周侧上,具有一推移部系与各该卡块对应邻接,使之可藉由该第二环套沿与该第一预定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预定旋转方向的旋动,使该推移部将各该卡块自该第四位置推移至该第三位置上。以下,列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为一般常用钻床夹头的平面部份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剖视图,其中各该卡块系位于第四位置上。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剖视图,其中各该卡块系位于第三位置上。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改进的钻床夹头10系由一本体20、三夹爪30、一第一环套40、三卡块50及一第二环套60所构成。该本体20具有一圆柱形身部21,一螺纹部22环设在该身部21顶端部位的环壁上,一突缘23自该身部21中央部位的周侧往外延伸,三缺口24分别设置在该突缘23上,一环槽25凹设在该身部21中段部位上并与该突缘23相邻接,一嵌槽26系环设在该身部21的中段部位上并位于该环槽25的下缘,上下二盲孔27、28分别自该身部21顶底二端端面垂直往内延伸而成,以及三贯孔29系分别自该缘23的上侧环面以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式往下延伸贯穿至该身部21的底端端面,并与该下盲孔28对连通,且各该贯孔29并与各该缺口24彼此交错对应。各该夹爪30系分别呈一长条杆体,具有一排齿部31系设置在其长轴一侧的杆壁上,二接合面32系以彼此相夹一适当角度的方式倾斜设置在其长轴另侧底端的杆壁上。该第一环套40的内缘系呈一倾斜推拔状并在其上设有一调整螺纹部41。各该卡块50分别具有一矩形片状主体51,一支片52系设在该主体51长轴一端端面上,且该支片52仅与该端面的一部份相连接,以使该端面开放部份形成一抵压面53。该第二环套60的内侧环壁上设有螺纹部61,并具有一环形凹入62系自其底端环壁往内延伸而成,一推拔状的推移端面63系环设在该凹入62的内侧环壁上,藉以使该凹入62的开口端宽度较其内部的宽度为大。组装时,系先将各该夹爪30分别穿置在各该贯孔29之中,并使各该排齿部31外露于该嵌槽26之中,而各该接合面32则系与相邻的接合面32彼此相向对应;然后再将该第一环套40嵌设在该嵌槽26中,使其以该调整螺纹部41与各该夹爪30的排齿部31对应啮接,并可再将一第三环套42同轴固接在该第一环套40的外侧环面上;接着,再将各该卡块50的主体51分别嵌置枢设在对应的缺口24中,且使各该限位片52伸入该环槽25内;而该第二环套60则系以该凹入62开口朝下的方式,藉由该螺纹部61螺套在该本体20的螺纹部22上。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本技术所提供的改进的钻床夹头10,系可藉由握持该第三环套42以逆时针方向由左至右旋转以带动该第一环套40由该调整螺纹部41与该排齿部31的啮合,驱动各该夹爪30沿各该贯孔29的轴向往下移动,当到达一第二位置时系使各该接合面32彼此对应贴接,反之,亦可以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驱动各该夹爪30往上移动至一第一位置以使各该夹爪30的接合面彼此分隔开来。另外,可将该第二环套60以顺时针方向由右至左旋转使其自该螺纹部22的上端往下移动,并藉由该推移端面63抵接在各该卡块50的主体51顶端,以迫使各该卡块50在受到该第二环套60的倾斜作一对应的位移,当位移至一第三位置时,其抵压面52系分别抵压在该第一环套40的顶端环面43上,反之,亦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释放各该卡块50,以使各该卡块50不以其抵压面52与该第一环套40的顶端环面43相接。藉此,在使用时,即可将钻头(图上未示)的一端伸入该下盲孔28中,并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该第一环套40驱动各该夹爪30以其接合面32将该钻头夹置固定在其中,然后,再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该第二环套60将各该卡块50推移至该第三位置上,以使各该卡块50以其抵压面52紧密地抵接压制该第一环套40,如此一来,各该第一、第二环套40、60即可藉由各该卡块50彼此卡掣定位,同时,由于各该第一、第二环套40、60在旋转至该卡掣定位的状态时,系以不同的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来达成,因此,当达到该卡掣定位的状态时即呈现相当稳固的情况,藉此,该改良的钻床夹头10用于钻床或攻牙作业时即不会因作业的旋转方向不同的缘故而发生松脱的情况。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钻床夹头,其特征在于该钻床夹头包含有一柱状本体;若干夹爪,系彼此对称地分别设置在该本体上并具有预定的长度,其长轴一端则伸出该本体的一侧轴端外,并可沿预定方向在一第一及第二位置间位移,当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其长轴一端系彼此分隔开来,而当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其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钻床夹头,其特征在于该钻床夹头包含有:-柱状本体;若干夹爪,系彼此对称地分别设置在该本体上并具有预定的长度,其长轴一端则伸出该本体的一侧轴端外,并可沿预定方向在一第一及第二位置间位移,当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其长轴一端系彼此分 隔开来,而当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其长轴一端的端末系在该本体的轴向位置上彼此对应贴接;-第一环套,系同轴环套在该本体的周侧上,并可在该本体上旋转作动,具有一调整部系环设在其内侧环缘上,并与各该夹爪对应邻接,使之可藉由该第一环套沿第一预定旋转 方向的旋动使该调整部带动各该夹爪自该第一及第二位置移动;若干卡块,系分别枢设在该本体的周侧上,并可在-第三及第四位置间枢转,各该卡块并分别具有一抵压面系与该第一环套的一端环面相邻对应,藉此,当其位于该第三位置时,各该卡块的抵压面系与该第 一环套的一端环面紧密抵接,用以卡掣该第一环套,而当位于该第四位置时,各该抵压面则未与该第一环套的一端环面抵接;-第二环套,系同轴螺设在该本体的周侧上,具有一推移部系与各该卡块对应邻接,使之可藉由该第二环套沿与该第一预定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 预定旋转方向的旋动,使该推移部将各该卡块自该第四位置推移至该第三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祥,
申请(专利权)人:林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