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逆变器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2362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3:13
一种车辆用逆变器安装结构。逆变器支架的支撑部由铸件制成,并且逆变器支架以使附接部的车辆后端部在车辆前侧距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表面部预定距离的方式被附接于侧梁。当从车辆前侧施加力F时,侧梁在联接有悬架支撑罩的一部分和附接有逆变器支架的另一部分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逆变器支架和逆变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斜向外推,从而能够抑制与主缸的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中的逆变器安装结构,该结构适用于安装例如驱动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动机用的逆变器。
技术介绍
为了高效地驱动电动机,期望将交流电施加给电动机。另一方面,来自作为电存储装置的电池的输出是直流电。因此,逆变器对于将电存储在电池中并且由电动机驱动的诸 如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下面列出的专利文献I说明了逆变器安装于车辆的前侧的发动机舱。现有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 2009-286287A
技术实现思路
_6]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要注意的是,配置于发动机舱的车辆后侧的前围板设置有朝车辆前方突出的筒状主缸。由于逆变器在宽度、高度和深度上具有大尺寸,所以逆变器和主缸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重叠。当力从具有所述布局的车辆的前侧施加到车辆的前部时,逆变器被推向车辆后方并且与主缸接触。于是,逆变器朝向车辆后方推主缸自身或者设置有主缸的前围板。这可能减小车辆内部的空间。因此,逆变器和主缸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开。然而,发动机舱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存在限制,所以难以分开逆变器和主缸以使得当从车辆的前侧施加载荷时逆变器和主缸不彼此接触。除此以外,在连接电线用的连接器被设置在逆变器的位于车辆的后侧的壁部的情况下,需要保护以使得连接器不能与主缸接触。考虑到以上问题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车辆用的逆变器安装结构,该结构甚至在从车辆前侧施加力时也能抑制主缸或者前围板被推向车辆内部。_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逆变器安装结构,所述逆变器安装结构包括侧梁,其被配置于车辆前侧的发动机舱的侧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前围板,其在所述发动机舱的后部被联接到所述侧梁;悬架支撑罩,其从所述前围板朝车辆前方突出,并且被联接到所述前围板的前表面部以及联接到所述侧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主缸,其从所述前围板朝车辆前方突出;逆变器支架,其由铸件制成并且具有附接部和支撑部,其中,所述附接部沿着所述侧梁的纵向壁部和上表面部附接到所述侧梁,所述支撑部从所述附接部向所述发动机舱内部突出;以及逆变器,其安装在所述逆变器支架的支撑部的上表面,并且安装在所述主缸的车辆前侧,其中,所述逆变器支架以下述方式被附接到所述侧梁使所述附接部的后端部(即,所述附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或称“附接部的车量后端部”)在车辆前侧距所述悬架支撑罩的前表面部(即,所述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部,或称“悬架支撑罩的车量前表面部”)预定距离。此外,保护件可以被附接于所述逆变器的面对所述主缸的壁面,所述保护件可以至少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朝后倾斜。而且,所述逆变器可以在面对所述主缸的壁面具有连接电线用的连接器,所述保护件可以覆盖所述连接器。专利技术的效果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逆变器支架由铸件制成。因此,当力从车辆的前侧被施加到逆变器支架的支撑部时,可以防止逆变器支架自身和附接有逆变器支架的侧梁的变形。结果,侧梁的在联接有悬架支撑罩的部分和附接有逆变器支架的另一部分之间的部分能够被制成为比这两部分弱。在该情形下,附接部的车辆后端部被设置为使得逆变器支架在车辆前侧距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表面部预定距离。当从车辆前侧施加力时,侧梁的在 联接有悬架支撑罩的部分和附接有逆变器支架的另一部分之间的部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屈折。因此,逆变器支架和逆变器被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推。这抑制了主缸被朝向车辆后方推。结果,可以抑制主缸或前围板被推入车辆内部。此外,具有倾斜面的保护件被附接到主缸的面对逆变器的壁面,其中倾斜面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至少向后倾斜。即使从车辆的前侧施加的力使逆变器与主缸接触,逆变器也沿着保护件的倾斜面被斜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可以抑制主缸或前围板被推入车辆内部。结果,可以抑制主缸或前围板被推入车辆内部。而且,在连接电线用的连接器被设置于逆变器的面对主缸的壁面的情况下,即使从车辆的前侧施加力,覆盖连接器的保护件也能保护逆变器的连接器。附图说明图I是发动机舱的左前部的立体图,其图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当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逆变器安装结构;图2是图I的发动机舱的正视图;图3是图I的发动机舱的平面图;图4是图I的发动机舱的内侧图;图5是当从斜右后侧看时图I的逆变器支架和侧梁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逆变器支架和侧梁的平面图;图7是图解当力从车辆前侧施加到发动机舱时的初期阶段的平面图;以及图8是图解当力从车辆前侧施加到发动机舱时的后期阶段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逆变器(inverter)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图I是发动机舱的左前部的立体图,其图解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逆变器安装结构。图2是图I的发动机舱的正视图。图3是图I的发动机舱的平面图。图4是图I的发动机舱的内侧面图。图5是当从斜右后侧看时图I的侧梁和逆变器支架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侧梁和逆变器支架的平面图。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将由发动机和电动机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图中的附图标记I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并且被配置于车辆前侧的发动机舱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侧梁。在图中,示出位于左侧部的侧梁。用于隔开发动机舱和车辆内部的前围板2联接到侧梁I的配置于发动机舱后部的部分。具体地,前围板2的左部设置有从前围板2朝车辆前方突出的主缸4。另外,在侧梁I的车辆前端部,设置有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联接侧梁I的缓冲构件21 ;从侧梁I向上立起以支撑前灯的灯支撑架22 ;以及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联接灯支撑架22的上端部的上横梁23。从前围板2朝车辆前方突出的悬架支撑罩(suspension tower)3联接到前围板2的前表面部并且联接到侧梁I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悬架支撑罩3是用于收纳与减震器或悬架的弹簧接合的所谓的支柱(支撑杆)并且具有中空拱顶形状的部件。由于悬架支撑罩3的上端部与支柱的上端部联接,与支柱联接的悬架支撑罩3具有高强度。·用于驱动电动机的逆变器5在侧梁I的附近定位于主缸4的前侧,该侧梁I配置于发动机6或发电机7的侧方(参见图7和图8)。逆变器5经由逆变器支架8附接到侧梁I。逆变器支架8包括将沿着侧梁I的纵向壁部和上表面部附接到侧梁I的附接部9 ;以及从附接部9向发动机舱内突出的支撑部10。在逆变器支架8中,附接部9和支撑部10由例如铝铸件制成。如图5中所示,特别地,具有厚板形状的支撑部10的强度高于压制板构件的强度。支撑部10总共设置有用于将逆变器5附接于上表面的三个附接凸台11,其中两个附接凸台11位于车辆前侧并且一个附接凸台11位于车辆后侧。逆变器5通过诸如螺栓等固定件安装固定于所述附接凸台11。另一方面,附接部9总共设置有四个附接孔,其中两个附接孔位于上部并且两个附接孔位于车辆左内侧。附接部9被放置于侧梁I的纵向壁部和上表面部,并且螺栓13被分别插入附接孔以拧入侧梁I中。具体地,图2中的附图标记12表示配置于附接部9和支撑部10的车辆前端部之间的加强肋。另外,作为加强构件的刚性件14介于支撑部10的车辆前端部和侧梁I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重要的是,如图6所示,逆变器支架8被附接到侧梁I上以使得逆变器支架8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逆变器安装结构,所述逆变器安装结构包括:侧梁,其被配置于车辆前侧的发动机舱的侧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前围板,其在所述发动机舱的后部被联接到所述侧梁;悬架支撑罩,其从所述前围板朝车辆前方突出,并且被联接到所述前围板的前表面部以及联接到所述侧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主缸,其从所述前围板朝车辆前方突出;逆变器支架,其由铸件制成并且具有附接部和支撑部,其中,所述附接部沿着所述侧梁的纵向壁部和上表面部附接到所述侧梁,所述支撑部从所述附接部向所述发动机舱内部突出;以及逆变器,其安装在所述逆变器支架的支撑部的上表面,并且安装在所述主缸的车辆前侧,其中,所述逆变器支架以下述方式被附接到所述侧梁:使所述附接部的后端部在车辆前侧距所述悬架支撑罩的前表面部预定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本哲郎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