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0045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包括第一输入电源、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的工作模态使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分别输出相应的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连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还连接第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三桥臂连接所述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各个桥臂的工作模态实现了变换器的高可控性,且能有效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及输出电平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能转换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技术介绍
越来越多的电器设备里面同时拥有两个甚至多个用电模块,同时,这两个或多个用电模块对系统电压有着不同需求。因此,随着智能化趋势的发展,双逆变输出变换器必将成为未来电器设备中的一个关键设备。然而,随着变换器功率的增大、功率开关管开关频率的提高、以及应用环境的恶劣化,如何使得双逆变输出变换器实现高可控性,高稳定性,以及多电平化已成为电力电子变换器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实现了变换器的高可控性,且能有效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及输出电平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包括第一输入电源、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的工作模态使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分别输出相应的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连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还连接第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三桥臂连接所述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所述第一桥臂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三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输入电源的正极、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输入电源的负极、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所述第二桥臂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二输入电源、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三桥臂;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输入电源、第八功率开关管、第九功率开关管、第十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三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九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九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十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一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三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三桥臂。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所述第三桥臂包括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第四输入电源、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第十四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所述第四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四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四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五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第四开关单元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五输入电源、第十六功率开关管、第十七功率开关管、第十八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九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五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十六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八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十七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九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六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七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第十四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十八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九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当第二输入电源处于电源充电状态时,控制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关闭;当第二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放电状态时,控制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关闭、且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开启;当第二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旁路状态时,控制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五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关闭,或者控制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均关闭。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当第三输入电源处于电源充电状态时,控制第八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关闭;当第三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放电状态时,控制第八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关闭、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开启;当第三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旁路状态时,控制第八功率开关管和第十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一开关管关闭,或者控制第八功率开关管、第九功率开关管、第十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均关闭。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当第四输入电源处于电源充电状态时,控制第十二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关闭;当第四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放电状态时,控制第十二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关闭、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开启;当第四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旁路状态时,控制第十二功率开关管和第十四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一开关管关闭,或者控制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第十四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均关闭。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当第五输入电源处于电源充电状态时,控制第十六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九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关闭;当第五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放电状态时,控制第十六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九功率开关管关闭、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开启;当第五输入电源处于电源旁路状态时,控制第十六功率开关管和第十八功率开关管开启、且第九开关管和第十一开关管关闭,或者控制第十六功率开关管、第十七功率开关管、第十八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九功率开关管均关闭。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包括第一输入电源、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的工作模态使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分别输出相应的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连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还连接第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三桥臂连接所述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各个桥臂的工作模态实现了变换器的高可控性,且能有效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及输出电平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的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的输出电压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实现了变换器的高可控性,且能有效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及输出电平数。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入电源、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的工作模态使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分别输出相应的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连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还连接第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三桥臂连接所述第二输出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入电源、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通过控制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的工作模态使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分别输出相应的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源连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还连接第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三桥臂连接所述第二输出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臂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三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输入电源的正极、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输入电源的负极、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臂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二输入电源、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七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三桥臂;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一输出模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输入电源、第八功率开关管、第九功率开关管、第十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三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九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一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九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十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一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三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三桥臂。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双逆变输出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桥臂包括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第四输入电源、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第十四功率开关管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所述第四输入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四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源的负极连接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五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二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三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四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五功率开关管的发射极、第四开关单元和第二输出模块。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湘峰屈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