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及热覆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8221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及其热覆合方法,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和下模辊,各组工作单元均设置在机架上,多层待加工热熔性材料依次通过各组工作单元,并通过上模辊与下模辊的热压覆合,后组工作单元的热压位置与前组工作单元的热压位置重合,即在同一位置进行多次重复热压覆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热压过程中通过同一位置的多点热压,在保证生产速度的同时确保热压效果,满足高速生产线的需要;根据热熔性材料本身的不同特性设定相对应的温度和压力,方便灵活,通用性好;能快速更换产品规格,有效降低更换模轮的人力成本,同时有效降低设备成本;调节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多层热熔性材料加热加压覆合成型的一种工作机构及热覆合方法,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热熔性材料进行热覆合是将多层由相同或不同成分制造而成的广泛用于医疗、卫生用品领域的不织布、塑料等热熔性材料(以下简称热熔性材料)利用加热和加压方式覆合成型的一种加工方式,可用于一次性尿裤、尿布以及其他卫生用品、生理用品、医用敷料等各类广品的生广加工。目前对热熔性材料进行热覆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是使用上下加热模辊对热熔性材料进行覆合。其二是使用履带式的机构通过加压及加热对热熔性材料进行覆合。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缺陷,第一种方法仅是一组上下模辊相对运动,在高速生产线上运转时·会因接触时间短暂而难以达到理想的覆合效果,若过度升温或加压又容易出现熔融性破损或挤压破损等不良现象;第二种履带式机构虽能增长覆合时间,但生产运行速度太慢,效率低下,维护繁琐,产品规格更换复杂,基本不予采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简洁高效、安装调试方便、生产效率较高的。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和下模辊,各组工作单元均设置在机架上。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的各工作单元的上模辊上至少设置一个上加热模块,对应下模辊上设有与上加热模块相对应的下加热模块。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的工作单元的上模辊或下模辊的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加压组件。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的加压组件为螺杆或曲柄连杆或汽缸或油缸调节机构。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的上加热模块、下加热模块内均设有独立的温控组件。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的机架为整体式或分体式结构。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的多组工作单元呈直线排列或呈曲线排列或呈折线排列。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和下模辊,多层待加工热熔性材料依次通过各组工作单元,并通过上模辊与下模辊的热压覆合,并且后组工作单元的热压位置与前组工作单元的热压位置重合,即在同一位置进行多次重复热压覆合。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通过伺服驱动技术独立驱动每组工作单元使各模辊保持同步运行,同时通过伺服驱动技术调整后一组工作单元的上、下加热模块相对相位角度并维持该角度关系,使热压点位置重合。上述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在热熔性材料上的热压位置调节范围在±200毫米。本专利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专利技术在热压过程中通过同一位置的多次热压,在保证生产速度的同时确保热压效果,满足高速生产线的需要;(2)本专利技术的每组工作单元的压力、温度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单独调节设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3)本专利技术的每组上下模辊的热压模块相位角度可调,能适用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规格的产品,通用性好,有效降低更换压辊的人力成本,同时有效降低设备成本;(4)本专利技术工作单元布局灵活,调节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见图1,本专利技术具有三组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一个上模辊2和对应下模辊3,各组工作单元均设置在机架I上,机架I可采用整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采用整体式结构,各工作单元可根据生产线的需要按直线或折线或弧线形式排列,本实施例中三组工作单元呈直线均匀排列,上模辊2和下模辊3均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各工作单元的上模辊2上均匀设置两个上加热模块4,对应下模辊3上设有与上加热模块4相对应的两个下加热模块5,上加热模块4、下加热模块5内均设有独立的温控组件7,上模辊2上设置有加压组件6,加压组件6为油缸调节机构,加压组件6的作用是调节上模辊2与下模辊3之间的间隙,根据待加工材料的厚度、热覆合的压力要求,调整初始间隙,达到所需热覆合压力。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是覆合前先通过伺服驱动技术独立驱动每组工作单元使之保持同步运行,同时通过伺服驱动技术调整后一组工作单元的上加热模块4、下加热模块5相对相位角度并维持该角度关系;多层待加工热熔性材料经过前端牵引依次通过三个工作单元的上模辊2与下模辊3之间,并且通过上模辊2与下模辊3的热压而覆合,在后工作单元在热熔性材料上的热压位置与在前工作单元热压位置重合,保证材料的多次同点热压,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高速生产线中热压时间短暂,无法保证热压效果的缺点。由于针对相同产品的不同规格变化,只需要调整上模辊2与对应下模辊3的相位角度,就能满足尺寸变化,因此本专利技术在热熔性材料上的热压位置调节范围在±200毫米。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2)和下模辊(3),各组工作单元均设置在机架(I)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工作单元的上模辊(2)上至少设置一个上加热模块(4),对应下模辊(3)上设有与上加热模块(4)相对应的下加热模块(5)。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单元的上模辊(2)或下模辊(3)其中之一设置有加压组件(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6)为螺杆或曲柄连杆或汽缸或油缸调节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热模块(4)、下加热模块(5)内均设有独立的温控组件(7)。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I)为整体式或分体式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I至6其中之一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工作单元呈直线排列或呈曲线排列或呈折线排列。8.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2)和下模辊(3),多层待加工热熔性材料依次通过各工作单元的上模辊(2)与下模辊(3)之间,并通过上模辊(2)与下模辊(3)的热压而覆合,并且后工作单元在热熔性材料上的热压位置与在前工作单元热压位置重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伺服驱动技术独立驱动每组工作单元使各模辊保持同步运行,同时通过伺服驱动技术调整后一组工作单元的上、下加热模块相对相位角度并维持该角度关系,使热压点位置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方法在热熔性材料上的热压位置调节范围在±200毫米。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及其热覆合方法,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和下模辊,各组工作单元均设置在机架上,多层待加工热熔性材料依次通过各组工作单元,并通过上模辊与下模辊的热压覆合,后组工作单元的热压位置与前组工作单元的热压位置重合,即在同一位置进行多次重复热压覆合。本专利技术在热压过程中通过同一位置的多点热压,在保证生产速度的同时确保热压效果,满足高速生产线的需要;根据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列式多组热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工作单元,每组工作单元具有上模辊(2)和下模辊(3),各组工作单元均设置在机架(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兆荣刘光富金昌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市恒昌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