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变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928 阅读:3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车床变速箱,包括箱体,电机,2个皮带轮,滑移轮和Ⅰ-Ⅶ轴,在Ⅰ轴上固定有Ⅰ轴滑移轮,在Ⅱ轴上固定有Ⅱ轴滑移轮和2个定轮,在Ⅲ轴上固定有3个定轮,在Ⅳ轴上固定有Ⅳ轴滑移轮和Ⅳ轴后腔滑移轮,在Ⅴ轴上固定有2个定轮,在Ⅵ轴上固定有Ⅵ轴滑移轮和一个定轮,在Ⅶ轴上固定有2个定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变速箱内部齿轮承受载荷、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高,噪声小,Ⅰ-Ⅲ轴及Ⅳ轴前箱齿轮模数为5,Ⅳ轴后箱及Ⅴ-Ⅶ轴齿轮模数为6。(*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柱立式车床变速箱。目前已采用的C5112A单柱立式车床变速箱,共有6根轴,传动链为电机→I轴→II轴→III轴→IV轴→V轴→VI轴。由电机经降速传至IV轴,再降速传至VI轴输出。另一传动链经IV轴降速传至V轴,再升速传至VI输出。I、II轴传动齿输模数为4,III、IV、V、VI轴传动齿输模数为5。变速箱内齿轮承受载荷低,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也较低,且噪声较大。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变速箱内部齿轮承受载荷高,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高、噪声小的车床变速箱。本技术,即车床变速箱,也称C5112B单柱立式车床变速箱,该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电机、2个皮带轮和I轴、II轴、III轴、IV轴、V轴、VI轴、VII轴,I轴滑移轮、II轴滑移轮、IV轴滑移轮、IV轴后腔滑移轮、VI轴滑移轮和8个定轮。I轴滑移轮固定在I轴上,在II轴上固定有II轴滑移轮和2个定轮,在III轴上固定有3个定轮,在IV轴上固定有IV轴滑移轮和IV轴后腔滑移轮,在V轴上固定有2个定轮,在VI轴上固定有VI轴滑移轮和1个定轮,在VII轴上固定有2个定轮。其传动链为电机→I轴→II轴→III轴→IV轴→V轴→VI轴→VII轴。即由电机降速至IV轴,经IV轴降速传至V轴,又降速传至VI轴,再降速传至VII轴输出。另一传动链转数经IV轴升速至VII轴输出。I轴、II轴、III轴、IV轴前箱齿轮模数为5。IV轴后箱,V轴、VI轴、VII轴齿轮模数为6。按最大切削功率计算,本技术,即车床变速箱内部齿轮承受载荷比C5112A单柱立式车床变速箱内部齿轮承受载荷高49.19%,齿面接触强度高50.25%,齿根弯曲强度高50.34%。本技术共16级转速,低转速区增加一根轴两对齿轮,降低了原来较大的降速比;高转速区减少一根轴两对齿轮,由高转速轴经低的升速比传出,降低了原来多级的升速比,因此可降低噪声3-5分贝。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C5112A立式车床转数图,图3是C5112B单柱立式车床转数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车床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1、电机34、皮带轮2、皮带轮3和变速机构。变速机构包括定轮5、定轮6、滑移轮4、滑移轮7、定轮8、定轮9、滑移轮10、后腔滑移轮11、定轮12、定轮13、定轮15、定轮16、滑移轮17和I轴、II轴、III轴、IV轴、V轴、VI轴、VII轴。I轴、II轴、III轴、IV轴、V轴、VI轴和VII轴,也可称之为轴37、轴38、轴39、轴40、轴41、轴42、轴43。滑移轮4固定在轴37上,轴37的两端分别由轴承36、20予以支承。滑移轮7、定轮5和定轮6均固定在轴38上,轴38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1、22予以支承。定轮8、定轮9、定轮19均固定在轴39上,轴39两端分别由轴承23、24予以支承。滑移轮10、后腔滑移轮11,固定在轴40上,轴40由轴承25、径向定心轴承26和轴承27予以支承。定轮13、定轮15固定在轴41上,轴41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8和轴承29予以支承。定轮16和滑移轮17固定在轴42上,轴42的两端分别由轴承30和轴承31予以支承。定轮12和定轮18固定在轴43上,轴43由轴承32、轴承33予以支承。皮带轮2固定在电机34的输出轴上,皮带轮3固定在轴37的一端,皮带轮2和皮带轮3通过皮带35联结。使用时,电机34经皮带轮2、3带动轴37转动,从而带动滑移轮4转动,经与定轮5、定轮6啮合,二级变速至轴38,轴38上的滑移轮7,经与定轮8、定轮9啮合,四级变速至轴39,轴39上的定轮9为公共齿轮,轴40上的滑移轮10与定轮19啮合,轴40上的滑移齿轮11与定轮12啮合,经八级变速至轴43高速输出。当轴40上的滑移轮11与定轮12脱开时,滑移轮11上的另一齿轮14与定轮13啮合的同时,轴42上的滑移轮17与定轮18啮合,经十六级变速至主轴输出。权利要求1.车床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1)、电机(34)、皮带轮(2)、皮带轮(3)和变速机构,电机(34)的输出轴与皮带轮(2)连接,皮带轮(2)与皮带轮(3)通过皮带(35)联结,皮带轮(3)与轴(37)连接,变速机构设置在变速箱壳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机构包括定轮(5)、定轮(6)、滑移轮(4)、滑移轮(7)、定轮(8)、定轮(9)、滑移轮(10)、后腔滑移轮(11)、定轮(12)、定轮(13)、定轮(15)、定轮(16)、滑移轮(17)和轴(37)、轴(38)、轴(39)、轴(40)、轴(41)、轴(42)、轴(43);滑移轮(4)固定在轴(37)上,轴(37)的两端分别由轴承(36)、(20)予以支承;滑移轮(7)、定轮(5)、定轮(6)固定在轴(38)上,轴(38)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1)和轴承(22)予以支承;定轮(8)、定轮(9)、定轮(19)固定在轴(39)上,轴(39)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3)和轴承(24)予以支承;滑移轮(10)、后腔滑移轮、轴承(27)予以支承;定轮(13)、定轮(15)固定在轴(41)上,轴(41)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8)和轴承(29)予以支承;定轮(16)和滑移轮(17)固定在轴(42)上,轴(42)的两端分别由轴承(30)和轴承(31)予以支承;定轮(12)和定轮(18)固定在轴(43)上,轴(43)由轴承(32)和轴承(33)予以支承。专利摘要车床变速箱,包括箱体,电机,2个皮带轮,滑移轮和Ⅰ-Ⅶ轴,在Ⅰ轴上固定有Ⅰ轴滑移轮,在Ⅱ轴上固定有Ⅱ轴滑移轮和2个定轮,在Ⅲ轴上固定有3个定轮,在Ⅳ轴上固定有Ⅳ轴滑移轮和Ⅳ轴后腔滑移轮,在Ⅴ轴上固定有2个定轮,在Ⅵ轴上固定有Ⅵ轴滑移轮和1个定轮,在Ⅶ轴上固定有2个定轮。本技术变速箱内部齿轮承受载荷、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高,噪声小,Ⅰ-Ⅲ轴及Ⅳ轴前箱齿轮模数为5,Ⅳ轴后箱及Ⅴ-Ⅶ轴齿轮模数为6。文档编号B23B21/00GK2278553SQ9720509公开日1998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17日专利技术者包建华, 初新威, 马淑霞, 隋少征, 李雪然, 刘体键, 王天伦, 王笑鹏 申请人:瓦房店机床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床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1)、电机(34)、皮带轮(2)、皮带轮(3)和变速机构,电机(34)的输出轴与皮带轮(2)连接,皮带轮(2)与皮带轮(3)通过皮带(35)联结,皮带轮(3)与轴(37)连接,变速机构设置在变速箱壳体(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机构包括定轮(5)、定轮(6)、滑移轮(4)、滑移轮(7)、定轮(8)、定轮(9)、滑移轮(10)、后腔滑移轮(11)、定轮(12)、定轮(13)、定轮(15)、定轮(16)、滑移轮(17)和轴(37)、轴(38)、轴(39)、轴(40)、轴(41)、轴(42)、轴(43);滑移轮(4)固定在轴(37)上,轴(37)的两端分别由轴承(36)、(20)予以支承;滑移轮(7)、定轮(5)、定轮(6)固定在轴(38)上,轴(38)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1)和轴承(22)予以支承;定轮(8)、定轮(9)、定轮(19)固定在轴(39)上,轴(39)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3)和轴承(24)予以支承;滑移轮(10)、后腔滑移轮、轴承(27)予以支承;定轮(13)、定轮(15)固定在轴(41)上,轴(41)的两端分别由轴承(28)和轴承(29)予以支承;定轮(16)和滑移轮(17)固定在轴(42)上,轴(42)的两端分别由轴承(30)和轴承(31)予以支承;定轮(12)和定轮(18)固定在轴(43)上,轴(43)由轴承(32)和轴承(33)予以支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建华初新威马淑霞隋少征李雪然刘体键王天伦王笑鹏
申请(专利权)人:瓦房店机床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