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翻身架,包括翻身架主体、油缸、油泵和滑轮机构,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上,且所述油缸与所述油泵连通,所述滑轮机构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的两端。在翻身架中直接加设滑轮机构,使翻身架能够像横移小车一样在轨道上移动。因此,在管片的翻转吊运工艺中,桥吊可以将已经拆模的管片吊起之后,可以直接放置到翻身架上,翻身架翻转管片的同时可以在轨道上运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翻身架能够同时完成管片的翻身和运送功能,减少了管片翻身吊运工艺中的起吊次数,有效缩短了管片的吊运时间,提高了管片翻身吊运过程中的安全系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翻身架。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和各种公路、铁路、燃气、电力、取排水隧道等工程的迅猛发展,对各类隧道工程用的钢筋混凝土管片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管片为瓦片状,每块重约4吨,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工艺的需要要进行90度或180度的翻身,并在翻身后将管片从生产车间转移到生产车间外的露天修补区,以方便起重机搬运管片。请参照图1,目前管片的翻身吊运工艺包括利用桥吊15将管片钢模14上已经拆模的管片13吊起,并运送到翻身架16上;利用翻身架16将管片13翻身后,再用桥吊15将 管片13吊运至横移小车17上;生产车间11与露天修补区12之间设有轨道18,横移小车17在轨道18上移动并将管片13运送到露天修补区12,起重机19搬运管片13,完成整个翻身吊运工艺。如图2所示,现有的翻身架16包括翻身架主体、油缸161以及油泵162 ;所述翻转架主体包括底座163,支架164以及翻转架165,其中,所述支架164与所述底座163和翻转架165相连,所述油缸161设置在所述底座163上,所述油缸161的顶部与所述翻转架165铰接,所述油泵162与所述油缸161连通。桥吊15运送管片13到翻转架165上,接着,油泵162带动油缸161工作,控制翻转架165翻转,确保管片13准确翻转,完成后,桥吊15吊起管片13并将其移至横移小车17上。但是,由于现有的管片翻身吊运工艺中,翻身架16是固定设置在生产车间11内,横移小车17必须要等管片13翻身吊运完成后才能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管片的吊运时间;同时,在管片13的整个翻身吊运过程中,管片13的起吊时间过长,起吊次数过多,因而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对管片生产企业而言,如何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成为眼下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翻转架,能够有效缩短管片的吊运时间,同时大幅缩短管片的起吊次数,提高管片翻身吊运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翻转架,包括翻身架主体、油缸、油泵和滑轮机构,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上,所述油缸与所述油泵连通,所述滑轮机构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的两端。作为优选,所述翻身架主体包括底座、支架以及翻转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翻转架分别与所述油缸的顶部及支架铰接。作为优选,所述滑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一端的主动轮机构,及设置在所述底座另一端的被动轮机构;其中,所述主动轮机构包括滑轮、齿轮、减速箱及三相异步电机,所述齿轮分别与所述滑轮和减速箱相连,所述减速箱与所述三相异步电机相连。作为优选,所述三相异步电机外设有电机保护罩,且所述滑轮的周围设有与所述电机保护罩相连的钢板外壳,所述电机保护罩和钢板外壳均与所述底座相连。作为优选,所述油泵上设有启动按钮,所述启动按钮内设有急停按钮。作为优选,所述电机保护罩上设有限位开关按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翻身架的翻身架主体两端设有滑轮机构。所述滑 轮机构能够在轨道上行驶,使翻身架在对管片翻身的同时在轨道上移动。因此,在生产车间中,桥吊可以将管片钢模上已经拆模的管片吊起,直接放置到所述翻身架上,工作人员启动翻身架,使管片在进行翻身的同时,翻身架在轨道上运动,当翻身架从生产车间到达露天修补区停止时,管片完成翻身,可以立即通过起重机搬运。这样,所述翻身架能够同时完成管片的翻身和运送功能,减少了管片翻身吊运工艺中的起吊次数,有效缩短了管片的吊运时间,提高了管片翻身吊运过程中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管片翻身吊运工艺的工作场地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翻身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翻身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a 4b分别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主动轮机构的俯视和左视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主动轮机构中的主电路图;图5b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主动轮机构中的带电气互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图6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管片翻身吊运工艺的工作场地示意图。图中1U1-生产车间,2、12_露天修补区,13-管片,3、14_管片钢模,4、15_桥吊,17-横移小车,5、18-轨道,7、19-起重机,6、16-翻身架,61、161-油缸,62、162-油泵,63、163-底座,64、164-支架,65、165-翻转架,66-启动按钮,67a_主动轮机构,671-滑轮,672-齿轮,673-减速箱,674-三相异步电机,675-电机保护罩,676-钢板外壳,67b-被动轮机构,68-限位开关按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技术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请参照图3,并结合图6,本技术的翻身架6,包括翻身架主体、油缸61、油泵62和滑轮机构,其中,所述油缸61和油泵62均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上,且所述油缸61与所述油泵62连通,所述滑轮机构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的两端。在翻身架6中直接加设滑轮机构,使翻身架6能够像横移小车一样在轨道5上移动。因此,生产车间I中,桥吊4将管片钢模3上已经拆模的管片吊起,并直接放置到所述翻身架6上,接着,工作人员启动翻身架6,使管片在进行翻身的同时,翻身架6在轨道5上运动,当翻身架6到达露天修补区2的起重机7位置停止时,管片完成翻身,可以立即通过起重机7搬运。这样,本实施例的翻身架6,同时完成管片的翻身和运送功能,减少了管片翻身吊运工艺中的起吊次数,有效缩短了管片的吊运时间,提高了管片翻身吊运过程中的安全系数。请继续参照图3,所述翻身架主体包括底座63、支架64以及翻转架65,所述支架64设置在所述底座63上,所述翻转架65分别与所述油缸61的顶部及支架64铰接。管片放置在翻转架65上,通过所述油泵62以及油缸61控制所述翻转架65在支架63上转动,完成管片的翻转工艺。请参照图4a 4b,并结合图3,所述滑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63 —端的主动轮机构67a,及设置在所述底座63另一端的被动轮机构67b。其中,所述主动轮机构67a包括滑轮671、齿轮672、减速箱673及三相异步电机674,所述齿轮672分别与所述滑轮671和减速箱673相连,所述减速箱673与所述三相异步电机674相连。三相异步电机674与减速箱673配合控制所述滑轮671转动,并带动被动轮机构67b,确保翻身架6以每分钟20米 的速度移动。请参照图5a飞b,并结合图3 4b,所述翻身架6中设有用于控制所述主动轮机构67a中三相异步电机674的主电路,和控制所述主电路的带电气互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所述三相异步电机674与接触器KM1、KM2连接,主电路中还设有总开关QS和用于限流保护的热继电器FR,触头L1、L2、L3与外部电源或电路相连。其中,接触器KM1、KM2分别用于控制所述三相异步电机674的正反转,而所述接触器KMl、KM2则由图5b所示的带电气互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控制,因此当总开关QS闭合时,所述主电路并不能开始工作。通常,所述正反转控制电路接在主电路中的接触器KMl、K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翻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身架主体、油缸、油泵和滑轮机构,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上,所述油缸与所述油泵连通,所述滑轮机构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身架主体、油缸、油泵和滑轮机构,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上,所述油缸与所述油泵连通,所述滑轮机构设置在所述翻身架主体的两端。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翻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架主体包括底座、支架以及翻转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翻转架分别与所述油缸的顶部及支架铰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身架,其特征在干,所述滑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一端的主动轮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另一端的被动轮机构;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兆喜,孙解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建筑构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