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张拉板套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2484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张拉板套件适应于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方桩与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生产。该套件由张拉板、受力接头、张拉螺杆组成,所述张拉板上钻有张拉板螺栓孔,所述张拉板通过张拉板螺栓固定在预制件上,在所述张拉板中央设置突台,且突出部分位于预制件的相对侧,在所述张拉板上,与预制件同侧的方向上,设置有不贯穿的圆柱形沉孔,在所述沉孔与突台表面之间为沿周向均布复数个张拉板突沿。该套件与传统的张拉板相比,具有张拉板与受力接头分离快、张拉板螺栓拧松方便、工人体力劳动减少、提高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效率、适宜于自动化生产线与普通生产线的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头分离快,操作方便,工人体力劳动少,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张拉板套件
技术介绍
传统的张拉板套件为张拉螺杆直接与张拉板内螺纹相套连接。张拉板被张拉螺栓固定在预制桩上,在拆桩时,需要在模具中或模具外面拆除张拉螺栓才可将张拉螺杆、张拉板与预制桩分离。在吊装过程中由于传统张拉板与张拉螺杆连接在一起,很难分离,而且张拉板与张拉螺杆重量重、长度长,造成人工搬运体力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容易出现散笼影响预制桩质量的现象。例如400X400空心方桩的传统张拉板重量约63KG,张拉螺杆重量约37KG,长度950mm.两者连接在一起,总重量为100KG,外形尺寸长度为I米,需要人工搬动相当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统的张拉板相比,具有接头分离快、张拉板螺栓拧松方便、工人体力劳动减少、提高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效率、适宜于自动化生产线与普通生产线的特点的新型张拉板套件。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新型张拉板套件,包括张拉板、受力接头、张拉螺杆,所述张拉板上钻有张拉板螺栓孔,所述张拉板通过张拉板螺栓固定在预制件上,在所述张拉板中央设置突台,且突出部分位于所述预制件的相对侧,在所述张拉板上,与预制件同侧的方向上,设置有不贯穿的圆柱形沉孔,在所述沉孔与突台表面之间为沿周向均布复数个张拉板突沿,所述张拉板突沿内侧表面为圆柱面,且所有所述张拉板突沿内侧表面与所述沉孔的圆柱面同轴,在所述张拉板突沿之间为与所述张拉板突沿数量相等的张拉板间隙,且所有张拉板间隙的外侧面为与所述沉孔圆柱面同轴的圆柱面,所有所述张拉板突沿的侧面、所述张拉板突沿内侧表面以及张拉板间隙的侧面围成的区域为空心区域,所述受力接头为圆柱形结构,且圆柱直径与张拉板突沿内侧表面的直径相等,在所述受力接头的一端设置有数量与张拉板突沿数量相等且沿周向均布的接头突沿,所述受力接头设置接头突沿的那一端通过所述张拉板上的所述空心区域,进入所述张拉板的沉孔内,且所述受力接头旋转后,所述接头突沿进入沉孔位于所述张拉板突沿下面的空间,所述受力接头的中央为螺纹通孔,所述张拉螺杆与受力接头的螺纹通孔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张拉板上设置有四个所述张拉板突沿。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张拉板与所述预制件的接触面上焊接有封口板。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张拉板套件具有以下优点该套件与传统的张拉板相比,具有张拉板与受力接头分离快、张拉板螺栓拧松方便、工人体力劳动减少、提高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效率、适宜于自动化生产线与普通生产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张拉板套件装配图;图2为本技术的张拉板右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张拉板正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受力接头右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受力接头正面剖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图I为本技术的张拉板套件装配图,图2为本技术的张拉板右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张拉板正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受力接头右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受力接头正面剖视图;如图I所示本技术包括包括张拉板I、受力接头2、张拉螺杆3以及需要预制的预制件4。在张拉板I上钻有张拉板螺栓孔11,张拉板I通过张拉板螺栓固定在预制件4上,在张拉板中央设置突台12,且突出部分位于预制件的相对侧,在张拉板I上,与预制件4同侧的方向上,设置有不贯穿的圆柱形沉孔15,在沉孔15与突台12表面之间为沿周向均布复数个张拉板突沿13,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为圆柱面,且所有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与沉孔15的圆柱面同轴,在张拉板突沿13之间为与张拉板突沿13数量相等的张拉板间隙14,且所有张拉板间隙14的外侧面为与沉孔15圆柱面同轴的圆柱面,所有张拉板突沿13的侧面、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以及张拉板间隙14的侧面围成的区域为空心区域16,受力接头2为圆柱形结构,且圆柱直径与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的直径相等,在受力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数量与张拉板突沿13数量相等且沿周向均布的接头突沿21,受力接头2设置接头突沿21的那一端通过张拉板I上的空心区域16,进入张拉板I的沉孔15内,且受力接头2旋转后,接头突沿21进入沉孔15位于张拉板突沿13下面的空间,受力接头的中央为螺纹通孔22,张拉螺杆3与受力接头2的螺纹通孔22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张拉板上设置有四个张拉板突沿13,张拉板I上的张拉板突沿13的周向弧长比张拉板间隙14的周向弧长略小,而受力接头2的接头突沿21的周向弧长比接头突沿21之间的间隙的周向弧长相等,这样,在张拉板套件使用时,更方便受力接头2与张拉板I分离或者接合。在张拉板I与预制件4的接触面上焊接有封口板17。以防止预制时,杂物进入沉孔15。本技术提供的套件与传统的张拉板相比,具有张拉板与受力接头分离快、张拉板螺栓拧松方便、工人体力劳动减少、提高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效率、适宜于自动化生产线与普通生产线的特点。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张拉板套件,包括张拉板(1)、受力接头(2)、张拉螺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板(1)上钻有张拉板螺栓孔(11),所述张拉板(1)通过张拉板螺栓固定在预制件(4)上,在所述张拉板(1)中央设置突台(12),且突出部分位于预制件(4)的相对侧,在所述张拉板(1)上,与预制件(4)同侧的方向上,设置有不贯穿的圆柱形沉孔(15),在所述沉孔(15)与突台(12)表面之间为沿周向均布复数个张拉板突沿(13),所述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为圆柱面,且所有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与沉孔(15)的圆柱面同轴,在所述张拉板突沿(13)之间为与张拉板突沿(13)数量相等的张拉板间隙(14),且所有张拉板间隙(14)的外侧面为与沉孔(15)圆柱面同轴的圆柱面,所有张拉板突沿(13)的侧面、所述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以及张拉板间隙(14)的侧面围成的区域为空心区域(16),所述受力接头(2)为圆柱形结构,且圆柱直径与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的直径相等,在所述受力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数量与张拉板突沿(13)数量相等且沿周向均布的接头突沿(21),所述受力接头(2)设置接头突沿(21)的那一端通过张拉板(1)上的空心区域(16),进入张拉板(1)的沉孔(15)内,且所述受力接头(2)旋转后,所述接头突沿(21)进入沉孔(15)位于张拉板突沿(13)下面的空间,所述受力接头的中央为螺纹通孔(22),所述张拉螺杆(3)与受力接头(2)的螺纹通孔(22)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张拉板套件,包括张拉板(I)、受力接头(2)、张拉螺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板(I)上钻有张拉板螺栓孔(11),所述张拉板(I)通过张拉板螺栓固定在预制件(4)上,在所述张拉板(I)中央设置突台(12),且突出部分位于预制件(4)的相对侧,在所述张拉板(I)上,与预制件(4)同侧的方向上,设置有不贯穿的圆柱形沉孔(15),在所述沉孔(15)与突台(12)表面之间为沿周向均布复数个张拉板突沿(13),所述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为圆柱面,且所有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与沉孔(15)的圆柱面同轴,在所述张拉板突沿(13)之间为与张拉板突沿(13)数量相等的张拉板间隙(14),且所有张拉板间隙(14)的外侧面为与沉孔(15)圆柱面同轴的圆柱面,所有张拉板突沿(13)的侧面、所述张拉板突沿(13)内侧表面以及张拉板间隙(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松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技桩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