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门式检票机。包括1个ARM主控板LPC2214(1-1)、18对光电传感器(1-2)。所述光电传感器检测安置在门式检票机行走通道中,按照乘客通行方向将行走通道分五个区域:进入区、检测区、安全区、监测区、出行区。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光电传感器来捕捉人在通道内部的位置和状态,并利用系统逻辑算法对乘客通行行为进行识别,使乘客能正常通过检票机。本设计目标是提高轨道交通中的运输效率,改善三杆式检票机装置空间狭小而存在着高峰时期通过率低、无法携带大型行李通行及紧急情况时不利于乘客疏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传感器技术的检票机,特别是一种智能门式自动检票机。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城市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对城市交通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检票机作为AFC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系统主要设备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的各个车站内。在现有的AG (Automatic Gate)自动检票机按照阻挡机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三杆式、拍打门式、剪刀门式三种,而目前的主流设备仍然是三杆式检票机。由于三杆式不方便乘客携带大型行李通行、且通行速度低等要素制约,不如门式检票机在通行中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在现有的门式自动检票机中,普遍采用的是通过光电传感器对人体的行走状态特征进行识别。由于乘客在通道内行走会导致传感器被遮挡产生一系列的信号,所以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识别,其中通行对象包括携带或不携带手提箱、拉杆箱、背包等的儿童及成 人乘客。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门式检票机的传感器布局与通行算法系统,可以解决在大客流通行下的多种尾随状况与非法通行不能很好的识别的情况,提高门式检票机识别准确率以及识别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门式自动检票机,针对在现有的检票机中存在的识别大客流通行对象上存在的识别准确率低、识别尾随与非法通行的不足,提高运输效率,改善检票机高峰通过率,便于大型行李通行和紧急乘客疏散。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构思如下如附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采用输入设备为18对光电传感器,核心控制模块为ARM主控板 LPC2214。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布局米用为18对光电传感器作为核心输入,其电路原理图如图 3所示,工作原理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一 ARM主控板对18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并且记录在主控板ARM内存中。步骤二 ARM对已经采集到内存中的18对传感器数据,作为输入源输入特征识别算法与通行法则两个模块中,并且在两个模块共同运算下,识别并记录目前检票机通道内的状况,同时形成一套指导外设控制的参数。步骤三将第二步骤中的指导外设控制的参数,按照不同的模块进行控制,指导不同乘客通行状态的正常通行。步骤四将步骤二所识别的通道内的状态,通过底层的控制系统进行识别,并记录乘客在通行中所发生的事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门式自动检票机,包括检票机的传感器布局分为5个区域,分3别为Zonel (进入区)、Zone2 (检测区)、Zone3 (安全区)、Zone4 (监测区)、Zone5 (出行区)。根据上述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门式自动检票机,包括一个ARM系列主控板LPC2214U8对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18对光电传感器连接ARM系列主控板LPC2214,且18对光电传感器检测安置在门式检票机的行走通道中,按照乘客通行方向将行走通道分为五个区域Zonel进入区、Zone2检测区、Zone3安全区、Zone4监测区、Zone5出行区,Zonel进入区和Zone5出行区各安置2对传感器,Zone2检测区和Zone4监测区各安置5对传感器,Zone3安全区安置 4对传感器;所述ARM主控板LPC2214对18对光电传感器的数据获取与信息的采集,并且根据ARM 主控板的逻辑算法对所采集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通道进行逻辑控制,使乘客顺利通过检票机。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和现出技术进步本专利技术分别将上述5个区域的传感器数据传输给ARM主控板LPC2214 (1_1),通过核心模块的运算分析出每个区域的特征,对外设做出相应的控制。本专利技术通过五个区域的联合判定能准确的捕捉乘客在通道中的位置与姿态,正确的控制乘客在通道内的正常通行,同时能有效防止乘客尾随非法通行以及适应目前在国内大型城市中大客流通行的复杂性、高效性的要求。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结构框架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光电传感器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传感器布局图。图5-6是本专利技术对乘客闯入的判断示意图。图7-11为本案例的特征识别,对乘客与行李的识别,以及对儿童的识别情况。图12为所示实例中的乘客安全保护的情况。图13为所示实例中的乘客离开安全区的情况。图14为所示实例中的乘客行走在出行区的情况。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逻辑控制系统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施例结合附图详述如下实施例一参见图1,本智能门式自动检票机包括一个ARM系列主控板LPC2214 (1_1)、18对光电传感器(1-2),其特征在于所述18对光电传感器(1-2)连接ARM系列主控板LPC2214 (1-1),且18对光电传感器检测安置在门式检票机的行走通道中,按照乘客通行方向将行走通道分为五个区域Zonel进入区、Zone2检测区、Zone3安全区、Zone4监测区、Zone5 出行区,Zonel进入区和Zone5出行区各安置2对传感器(1-2),Zone2检测区和Zone4监测区各安置5对传感器(1-2),Zone3安全区安置4对传感器(1_2);所述ARM主控板LPC2214 (1_1)对18对光电传感器(1_2)的数据获取与信息的采集, 并且根据ARM主控板的逻辑算法对所采集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通道进行逻辑控制,使乘客顺利通过检票机。实施例二 本施例与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如下所述Zonel进入区与Zone5出行区的高度为Hl,并且Zonel进入区与Zone5出行区关于中心对称布置;所述Zone2检测区域Zone4监测区中的传感器SR2、SR3、SR4、SR5、SR8和 SL2、SL3、SL4、SL5、SL8 分别置于高度 Hl、H2、H3、H4、H5 ;所述 Zone3 安全区传感器 SR6、 SL6、SR7、SL7分别置于高度H3和H5 ;所述传感器位置的高度关系为H1>H2>H3>H4>H5。所有光电传感器(1-2)所采集的乘客信号分别传递给ARM主控板LPC2214 (1-1), 通过结合Zonel进入区、Zone2检测区、Zone4监测区的数据信息判断乘客是否完成通行。所述Zonel进入区的传感器位置高度Hl为890mm±50mm,SRO与SRl之间的距离为 SI,SI 范围为 150mnT220mm。所述Zone2检测区的传感器SR2、SR3、SR4、SR5、SR8的水平高度分别为H1、H2、H3、 H4、H5,H1 高度为 890_±50mm,H2 高度为 790_±30mm,H3 高度范围 640mnT730mm,且 SL4、 SL6与SR4、SR6的高度可在范围内选择不同高度,H4的高度为400mm±20mm,H5的高度为 200mm±20mm ;SR2与SR4之间的水平距离为S3,S3为135mm±20mm,SR2与SR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S4,S4范围为150mnT220mm,其中SR5的水平位置离中心S7,S7为240_±30mm,SR8的水平位置离中心S6, S6为490_±30_。所述Zone3安全区的传感器包括SR6、SR7、SL6、SL7,其中SR6与SL6的高度为 640mnT730mm,SR7 与 SL7 的高度位置为 H5,H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门式自动检票机,包括:一个ARM系列主控板LPC2214(1?1)、18对光电传感器(1?2),其特征在于:所述18对光电传感器(1?2)连接ARM系列主控板LPC2214(1?1),且18对光电传感器检测安置在门式检票机的行走通道中,按照乘客通行方向将行走通道分为五个区域:?Zone1进入区、Zone2检测区、Zone3安全区、Zone4监测区、Zone5出行区,Zone1进入区和Zone5出行区各安置2对传感器(1?2),Zone2检测区和Zone4监测区各安置5对传感器(1?2),Zone3安全区安置4对传感器(1?2);所述ARM主控板LPC2214(1?1)对18对光电传感器(1?2)的数据获取与信息的采集,并且根据ARM主控板的逻辑算法对所采集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通道进行逻辑控制,使乘客顺利通过检票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翠莲,黄松恩,柴益龙,陈晓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