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包括背板、热源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背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背板的热进行阻隔。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热源与液晶面板的热传递路线中设置热阻隔机构,阻隔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液晶面板,从而减轻了液晶面板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匀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结构通常如图I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液晶面板110、胶框120和背光模组130。其中,胶框120部分位于液晶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30之间。背光模组130包括背板134、LED131、铝挤133以及金属基印刷电路板(MCPCB) 132。其中,铝挤133的一部分位于背板134的侧板与MCPCB132之间,且分别与背板134的侧板的内表面和MCPCB132直接接触。胶框120则直接与背板134的侧板外表面接触。LED131发光产生热,而所产生的热会通过MCPCB132传递到铝挤133,并由铝挤133 传递至背板134。由于胶框120分别与液晶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30的背板134接触,来自LED131的部分热就从胶框120传递至液晶面板110。当液晶面板110过热时,容易出现液晶面板110的亮度不均勻(Thermal Mura)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阻隔来自热源的热传递至液晶面板,减轻液晶面板的亮度不均匀现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热源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背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背板的热进行阻隔。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热体,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自底板边侧向上弯折的侧板,所述热源是光源,所述光源邻近背板的侧板设置,所述导热体一部分位于光源和背板的侧板之间,另一部分与背板的底板热耦合,所述光源与导热体热耦合,所述导热体与背板的侧板之间设有间隙,形成所述热阻隔机构。其中,所述间隙大小为O. 5 4毫米。其中,所述热阻隔机构包括背板的侧板与底板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所述断开位置对应光源位置设置。其中,邻近所述断开位置的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其中,所述补强机构为设置于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的补强肋。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中框、背光模组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中框设置于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热源,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液晶面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液晶面板的热进行阻隔。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热体,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自底板边侧向上弯折的侧板,所述导热体和背板的侧板位于液晶面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所述热源是光源,所述光源邻近背板的侧板设置,所述导热体一部分位于光源和背板的侧板之间,另一部分与背板的底板热耦合,所述光源与导热体热耦合,所述导热体与背板的侧板之间设有间隙,形成所述热阻隔机构。其中,所述热阻隔机构包括背板的侧板与底板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所述断开位置对应光源位置设置。其中,邻近所述断开位置的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热源与液晶面板的热传递路线中设置热阻隔机构,阻隔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液晶面板,从而减轻了液晶面板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现象。附图说明 图I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背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请参阅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液晶面板210、中框220、背光模组230及热阻隔机构240。中框220包括中间开窗的矩形框体221以及自矩形框体221外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侧板222。背光模组230包括光源231、导热体232、背板233以及MCPCB234。背板233包括第一底板2332和自第一底板2332外侧向上弯折的第二侧板2331。导热体232包括第二底板2322和自第二底板2322 —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2321。其中,导热体232的第二底板2322贴附于背板233的第一底板2332上表面,与第一底板23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并且导热体232的第三侧板2321邻近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设置。光源231与背板233相对固定设置,并邻近第二侧板2331。具体上,导热体232的第三侧板2321位于光源231和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之间,且设置在MCPCB234水平方向的一侧,而光源231固定于MCPCB234另一侧上,并且背对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一侧,使得光源231与导热体2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此外,中框220的矩形框体221设置于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之上,而第一侧板222则设置于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水平方向的外侧。热阻隔机构240设置于背板233与导热体232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光源231并传递至背板233的热进行阻隔。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设有间隙,形成热阻隔机构240。对热阻隔机构240进行具体的说明光源231发光产生热而形成热源,由于光源231与导热体2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光源231将部分热传递至导热体232。因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设有间隙,且间隙距离小于温度边界层时,间隙中的空气可以看成是不流动的。此时,间隙中的空气只起导热作用,无传热效果。由于空气的热导率比较小,所以此时间隙中的空气只有保温效果,也就是起到阻隔导热体232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2331的作用。进一步说,上述间隙起到了阻隔来自光源231的热传递至液晶面板210的作用,进而减轻液晶面板210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匀现象。换言之,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的间隙形成了热阻隔机构2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的间隙距离设置为O. 5^4毫米,比如I毫米、2毫米或3毫米等,但间隙距离不限于设置为O. 5^4毫米。在具体实施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隔热效果较好的距离作为间隙距离。为了便于说明,全文的中框为设置在背光模组之外,但不应认为中框仅限于设置在背光模组之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框也可以集成于背光模组中。请参与图3和图4,图3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背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为了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更为优化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在上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优化的,故对于液晶显示装置300与上一实施方式结构相同部分不再进行一一赘述,如有需要,请参阅上一实施方式的相关描述。与上一实施方式比较,更为优化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热阻隔机构340包括导热体332与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之间的间隙341,及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34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更好的隔热效果,断开部分342的位置对应光源331位置设置。对热阻隔机构340进行进一步说明在上一实施方式中,已对间隙341的隔热原理进行的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热源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背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背板的热进行阻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泽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