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包括三个以上串联连接的电池单元模块,所述放电放电均衡电路包括三个以上的均衡子电路,每一个电池单元模块均各自连接有一个均衡子电路,在串联电池组的放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根据电池组内各个电池的剩余电量,找出剩余电量偏低的电池单元模块,给控制电路发送均衡指令,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奇(偶)均衡子电路的奇MOS管Qm(偶MOS管Qn)的开通和关断给与其相连接的奇(偶)电池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保证每个电池单元模块在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少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均衡技术,尤其涉及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
技术介绍
串联电池在经过多个充放电循环后,各电池单元模块的剩余容量(SOC, State of Charge)的分布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1)个别电池单元模块的剩余容量(SOC, State of Charge)偏高;(2)个别电池单元模块的剩余容量(SOC, State of Charge)偏低;(3)个别电池单元模块的剩余容量(SOC, State of Charge)偏高和个别电池单元模块的剩余容量 (SOC, State of Charge)偏低。针对上述三种情况,国内外的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如针对情况(1),有研究者提出了并联电阻分流法,它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将剩余容量(S0C,State of Charge)偏高的电池的能量通过电阻消耗掉,该方法将能量白白浪费掉,并且在均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增加了电池热管理的负荷。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双向DC-DC均衡法,同轴变压器均衡法等均衡电路,这些电路都采样了变压器,使得均衡电路的成本增加。目前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控制的方法,由均衡过程中电路对能量的消耗情况,可分为能量耗散型和能量非耗散型两大类。按照均衡功能分类,可分为充电均衡、放电均衡和动态均衡。充电均衡是指在充电过程中的均衡,一般是在电池组单体电压达到设定值时开始均衡,减小充电电流从而防止过充电。放电均衡是在放电过程中的均衡,通过向剩余能量 (SOC, State of Charge)低的单体电池补充能量来防止过放电。动态均衡方式结合了充电均衡和放电均衡的优点,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对电池组进行均衡,避免了单一均衡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EQU),在串联电池组的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该均衡电路(EQU)可保证电池单元模块在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少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蓄能电站的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包括三个以上串联连接的电池单元模块,所述放电放电均衡电路包括三个以上的均衡子电路,每一个电池单元模块均各自连接有一个均衡子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具有正端VCC和负端GND,以所述串联电池组中的一个连接点N为分界点,所述正端VCC到连接点N之间的电池单元模块为前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之间的电池单元模块为后部分,前部分中电池单元模块的个数最多比后部分电池单元模块的个数多一个,前部分的电池单元模3块称为奇电池,后部分的电池单元模块称为偶电池,与奇电池相连接的均衡子电路称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相连接的均衡子电路称为均衡子电路;前部分串联电池单元模块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顺次将电池单元模块记为第一奇电池Bi、第二奇电池B3、第三奇电池B5,依此顺次命名,与终点正端VCC相连接的电池单元模块为第1Y奇电池Bi,i为奇数,取值优选I 59 ;后部分串联电池单元模块以连接点N为起点,负端GND为终点,顺次将电池单元模块记为第一偶电池B2、第二偶电池B4、第三偶电池B6,依此顺次命名,与负端GND相连接的单元电池为第I偶电池Bj, j为正偶数,j取值优选2 60,所述奇电池的正端连接奇均衡子电路的奇续流二极管Dm的阴极a,所述奇电池的负端连接奇均衡子电路的奇储能电感Lni的第二端d ;所述偶电池的正端连接偶均衡子电路的偶储能电感Ln的第二端h,所述偶电池的负端连接偶续流二极管Dn阳极g。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奇均衡子电路包括奇MOS管Q1^奇储能电感Lm和奇续流二极管Dm,奇MOS管Qm的漏极、奇续流二极管Dm阳极、奇储能电感Lm的第一端三者相连接,奇续流二极管Dm阴极a、奇MOS管Qm的栅极b、奇MOS管Qm的源极c和奇储能电感Lm的第二端d相连。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偶均衡子电路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还包括偶MOS管Qn、偶储能电感Ln和偶续流二极管Dn,偶MOS管Qn的源极、偶续流二极管Dn阴极和偶储能电感Ln的第一端三者相连接,偶MOS管Qn的漏极e、偶MOS管Qn 的栅极f、偶续流二极管Dn阳极g和偶储能电感Ln的第二端h相连。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电池单元模块为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 镍氢电池或超级电容器。 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奇均衡子电路的奇MOS管Q111的栅极b连接控制电路,奇MOS管Qm的源极c连接负端GND。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偶均衡子电路的偶MOS管Qn的栅极f连接控制电路,偶MOS管Qn的漏极e连接正端VCC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奇均衡子电路的奇MOS管Qm和偶均衡子电路的偶MOS管Qn的开通和关断。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奇均衡子电路能对与其相连接的奇电池进行充电,所述偶均衡子电路能对与其相连接的偶电池进行充电。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奇(偶)均衡子电路的奇(偶)储能电感L111 (Ln)的电感值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定。上述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中,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控制信号的频率的大小根据所控制的奇(偶)均衡子电路的奇(偶)储能电感Lm (Ln)的电感值、奇MOS管Qm和偶MOS 管Qn、的开关损耗、电池单元模块电压、电池单元模块容量而定。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使奇(偶)均衡子电路的奇(偶)储能电感Lm (Ln)在每个信号周期内复位,即奇(偶)储能电感Lm (Ln)的电流从零开始上升,最后又下降到零。在串联电池组的放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根据电池组内各个电池的剩余电量 (SOC, State of Charge),找出剩余电量(SOC, State of Charge)偏低的电池单元模块,给控制电路发送均衡指令,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奇(偶)均衡子电路的奇MOS管Qm (偶MOS管Qn)的开通和关断给与其相连接的奇(偶)电池充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不足本技术可用作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或纯电动汽车或蓄能电站的蓄能装置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均衡电路。本技术由于在串联电池组的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上述均衡电路(EQU)技术,能保证每个电池单元模块在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少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蓄能电站的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实施方式中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奇均衡电路的原理图。图3是偶均衡电路的原理图。图4是4节电池单元模块串联的均衡电路示意图。图5是5节电池单元模块串联的均衡电路示意图。图6是14节电池单元模块串联的均衡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和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图I中,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每一个电池单元模块连接有一套均衡子电路, 至少三个电池单元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放电均衡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包括三个以上串联连接的电池单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放电均衡电路包括三个以上的均衡子电路,每一个电池单元模块均各自连接有一个均衡子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具有正端(VCC)和负端(GND),以所述串联电池组中的一个连接点N为分界点,所述串联电池组正端(VCC)到连接点N之间的电池单元模块为前部分,连接点N到串联电池组负端(GND)之间的电池单元模块为后部分,前部分中电池单元模块的个数最多比后部分电池单元模块的个数多一个,前部分的电池单元模块称为奇电池,后部分的电池单元模块称为偶电池,与奇电池相连接的均衡子电路称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相连接的均衡子电路称为均衡子电路;前部分串联电池单元模块以连接点N为起点,串联电池组正端(VCC)为终点,顺次将电池单元模块记为第一奇电池B1、第二奇电池B3、第三奇电池B5,依此顺次命名,与串联电池组正端(VCC)相连接的电池单元模块为第????????????????????????????????????????????????奇电池Bi;后部分串联电池单元模块以连接点N为起点,串联电池组负端(GND)为终点,顺次将电池单元模块记为第一偶电池B2、第二偶电池B4、第三偶电池B6,依此顺次命名,与串联电池组负端(GND)相连接的单元电池为第偶电池B?j,j为正偶数,所述奇电池的正端连接奇均衡子电路的奇续流二极管(Dm)的阴极(a),所述奇电池的负端连接奇均衡子电路的奇储能电感(Lm)的第二端(d);所述偶电池的正端连接偶均衡子电路的偶储能电感(Ln)的第二端(h),所述偶电池的负端连接偶续流二极管(Dn)阳极(g)。2012204335867100001dest_path_image001.jpg,2012204335867100001dest_path_image002.jp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龙云,杨会州,温懋勤,赵先娴,朱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