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多接口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114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21:43
一种便携式多接口转换器,包括输入端USB接口(1)、输出端USB接口(2)和连接线(3),连接线可自动盘旋收缩于收线盒(5)中,其两端的输入端USB接口和输出端USB接口留置于收线盒之外,输入端USB接口和输出端USB接口均为USB公接口,在输出端USB接口处可拆卸地设有即插即用的带有USB接入口(41)和接出口(42)的USB转换部件(4),所述USB接入口为与所述输出端USB接口型号相配的USB母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USB接口设备之间或者各种不同数据传输接口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或者充电。采用了收线盒及可收缩的连接线结构,在不使用该转换器时,可以很轻松地将连接线收置于收线盒中,既便于携带,又轻巧美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USB接口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轻巧美观、便于携带的多型号USB接口互换的多接口转换器。技术背景USB连接器作为数据导入导出和对终端设备充电的连接工具得到广泛运用,USB连接器之所以会被大量应用,主要具有可以热插拔,携带方便,标准统一等优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终端设备的出现(如常用的笔记本电脑、DV摄像机、手机、数码相机、MP3、MP4等),许多终端设备配置的USB接口型号不同,因此使用时,就需要用对应型号的USB连接器进行连接,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带有多个USB接口的连接器,即将一根主线的一端设置为USB连接器的输入端,而将该主线的另一端设为USB连接器的输出端,在输出端分线固接有多个不同型号的USB接口,虽然这种USB连接器解决了在多个终端之间兼容使用问题,但使用时,同处一端的多型号USB接口,由于接头较多,就显得臃肿零乱、极不美观,而且外出携带时,只要稍不留意,连接线首尾互相缠绕,使用极不便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线可收缩、便于携带、使用方便、轻巧美观且具有在不同型号USB接头之间互换的多接口转换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多接口转换器,包括输入端USB接口、输出端USB接口和连接于该两个USB接口之间的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可自动盘旋收缩于收线盒中,连接线两端的输入端USB接口和输出端USB接口留置于所述圆形收线盒之外,所述输入端USB接口和输出端USB接口均为USB公接口,在输出端USB接口处可拆卸地设有即插即用的带有USB接入口和接出口的USB转换部件,所述USB接入口为与所述输出端USB接口型号相配的USB母接口。在所述USB转换部件上USB接入口的端面的两侧各设有向外延伸的卡板,卡板的前端设有凸块,在所述输出端USB接口的两侧壁上设有长条形的滑槽,所述凸块可拆卸地卡置在所述滑槽中。所述USB转换部件的接出口为与所述USB接入口型号不同的USB公接口或USB母接口。所述输入端USB接口的型号为USB A、MiniUSB或MicroUSB。所述输出端USB接口的型号为USB A、MiniUSB或MicroUSB。所述转换部件的接出口的型号为USB A、MiniUSB, MicroUSB或iphone接口 ;所述连接线为四芯扁平线。所述圆形收线盒包括上盖和下盖,在上盖和下盖之间设有卷线筒、发条;所述卷线筒可转动连接在上盖与下盖之间,而连接线穿过卷线筒,且呈多圈绕在所述卷线筒的外壁,连接线的两端自上盖和下盖之间穿出;所述发条盘旋在卷线筒内,发条的一端卡接在下盖上,而另一端则卡接在卷线筒上。所述卷线筒壁上间隔设有3个轴向通槽,相对设置的两个通槽为供连接线穿过的起线槽,另外一个为挂条槽;在卷线筒内设有一段短尺寸的同轴圆弧壁,圆弧壁的外壁与卷线筒内壁之间的径向距离略大于所述连接线的厚度,连接线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圆弧壁的外壁与卷线筒壁之间,两端伸出卷线筒的部分,即与输入端USB接口相接的输入段和与输出端USB接口相接的输出段,以与所述发条的收紧方向相同的方向绕在卷线筒外壁上;所述卷线筒的顶面中央带有圆孔,在下盖内面的中央则设有圆形凸柱,圆形凸柱上设有由其顶端穿至底端的凸柱通槽,在其顶端还设有轴向螺纹孔;所述发条内端插入凸柱通槽,而外端则卡接在所述挂条槽内;所述凸柱的前端置于卷线筒顶面的圆孔内可转动地适配,螺钉穿过设于上盖的螺钉孔连接在轴向螺纹孔中,将上盖与下盖固定在一起。在所述上盖和下盖上设有适于彼此间定位装配的定位孔和对应的定位柱。在所述卷线筒的顶面与上盖之间设有便于卷线筒相对上盖转动的滚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输出端USB接口端配接一个USB转换部件,该USB 转换部件可以做成不同USB型号接口之间转换的标准件,也可以做成USB型号接口与其它电子数据接口之间转换的标准件,由此,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USB接口设备之间或者各种不同数据传输接口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或者充电。而且,本技术的采用了收线盒及可收缩的连接线结构,在不使用本技术时,还可以很轻松地将连接线收置于收线盒中,既便于携带,又轻巧美观。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装部件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USB转换部件之一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USB转换部件之二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输入端USB接口 I、输出端USB接口 2、滑槽21、连接线3、输入段31、输出段32、USB 转换部件4、接入口 41、接出口 42、卡板43、凸块44、收线盒5、上盖6、螺钉61、下盖7、凸柱 71、径向通槽72、卷线筒8、圆孔81、走线槽82、发条83、滚珠84、圆弧壁85、挂条槽86、凸耳9、定位柱91、定位孔92、槽孔93、标签块9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便携式多接口转换器,由四芯扁平连接线3、固接于连接线3两端的输入端USB接口 I、输出端USB接口 2、设置于输出端USB接口 2处的即插即用的USB转换部件4和收纳容置连接线3的圆形收线盒5构成,当不使用本技术时,收线盒5内的可使连接线3伸缩的弹性旋转部件自动将输入端USB接口 I和输出端USB接口 2之间的连接线3收缩并盘旋于收线盒5内。所述输入端USB接口 I的型号为USB A公接口,也可以为MiniUSB或MicroUSB接□。5所述输出端USB接口 2的型号为MicroUSB公接口,也可以为MiniUSB或USBA公接口。如图3、4所示,所述USB转换部件4上设有USB接入口 41和接出口 42,USB接入口 41以即插即用的方式与所述输出端USB接口 2插接在一起。USB接入口 41的型号与所述输出端USB接口 2型号一样,其间公母接口适配,SP输出端USB接口 2为公接口(母接口),USB转换部件4上的USB接入口 41则为母接口(公接口);USB转换部件4上的接出口 42型号为USB A,MiniUSB,MicroUSB或iphone接口,通常,所述接出口 42与USB接入口 41的型号不同,需要时,也可以为与USB接入口 41型号相同、公母接口相反的USB公接口或USB母接口。如图I、2、3所示,为了准确对接且不易脱落,在USB转换部件4上USB接入口 41端面的两侧设有向外延伸的卡板43 (即向所述输出端USB接口 2方向延伸),卡板43的前端设有凸块44,同时,在输出端USB接口 2的两侧壁上设有长条形的滑槽21,所述凸块44卡置于所述滑槽21中且可在滑槽21中作直线移动。即插即用的USB转换部件4,可以很方便的根据需要更换随身携带的不同接口的USB转换部件4,从而,在设备之间接口不同时,仍能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或充电的功能。所述圆形收线盒5由上盖6、下盖7和置于上盖6与下盖7之间的弹性旋转部件构成,弹性旋转部件由圆筒形的卷线筒8和置于卷线筒8内的发条83组成。所述卷线筒8底端面敞口,在其顶端面设有同轴圆孔81,在卷线筒8壁上间隔设有3个轴向通槽,相对设置的两个通槽为起线槽82,另外一个为用于钩挂发条83外端的挂条槽86,在卷线筒8内设有一段短尺寸的同轴圆弧壁85,圆弧壁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多接口转换器,包括输入端USB接口(1)、输出端USB接口(2)和连接于该两个USB接口之间的连接线(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3)可自动盘旋收缩于收线盒(5)中,连接线(3)两端的输入端USB接口(1)和输出端USB接口(2)留置于所述圆形收线盒(5)之外,所述输入端USB接口(1)和输出端USB接口(2)均为USB公接口,在输出端USB接口(2)处可拆卸地设有即插即用的带有USB接入口(41)和接出口(42)的USB转换部件(4),所述USB接入口(41)为与所述输出端USB接口(2)型号相配的USB母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奥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