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气发生器,尤其是一种全风冷煤气发生器,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下段煤气出口与旋风除尘器、下段煤气换热器的煤气进口连接,下段煤气换热器的煤气出口与电捕轻油器的煤气进口连接,电捕轻油器的煤气出口与煤气加压风机、终冷热交换器的煤气进口连接,终冷热交换器的冷风进口与轴流风机连接;双段式煤气发生炉下部设有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的进风气管与酚水蒸发器酚水蒸汽出口连接,集汽包与酚水蒸发器的蒸汽进口连接,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水夹套与集汽包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把煤气热量回收利用,提高煤气的含氢量,提高煤气的燃烧值,降低煤炭消耗,无酚水排放,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气发生器,尤其涉及到一种全风冷煤气发生器。
技术介绍
现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煤气发生炉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单段式煤气发生炉和双段式煤气发生炉,按照煤气出口温度又可分为热煤气发生炉和冷煤气发生炉。现有的冷煤气发生炉的煤气冷却过程,在单段式煤气发生炉是由双竖管及后面的洗涤塔通过水洗降温来完成,而双段式煤气发生炉则是由风冷器及后面的间冷器来完成降温过程,这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生产中产生大量酚水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出口煤气所带出的大量热能被浪费,且循环水池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投资,另一方面使占地面积加大,而与煤气接触的循环水也会带出部分溶解的煤气散失于空气中造成浪费及污染,甚至于形成中毒及爆炸等安全隐患。公开号为101613626,公开日为2009年12月30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酚水排放的生产冷煤气的工艺,该专利采用煤气降温与酚水蒸发结合的方式,解决酚水再利用,及煤气的降温,但该专利采用间冷器的方式降温,与该专利相比,本技术无间冷器,另外可以获得温度更低的煤气,并且全风冷方式,可以获得温度较高的热蒸汽,提高单位煤气的氢含量,提高煤气热值。公开号为101381630,公开日为2009年3月11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酚水自处理的冷煤气生产工艺,该技术采用在旋风除尘器和间冷器之间设置酚水蒸发器的方式,处理酚水,该设计存在的缺陷为,由于酚水的产生存在于煤气产生、到使用的全部过程,因此该酚水蒸发器无法处理全部酚水,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该技术也无法提闻煤气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客服传统的煤气发生炉热量被大量浪费,酚水无法处理等问题的全风冷煤气发生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风冷煤气发生器,包括双段式煤气发生炉、旋风除尘器、电捕焦油器、电捕轻油器、集汽包、煤气炉鼓风机、酚水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段煤气换热器、煤气加压风机、终冷热交换器、轴流风机,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下段煤气出口与旋风除尘器、下段煤气换热器的煤气进口连接,下段煤气换热器的煤气出口与电捕轻油器的煤气进口连接,电捕轻油器的煤气出口与煤气加压风机、终冷热交换器的煤气进口连接,终冷热交换器的冷风进口与轴流风机连接;双段式煤气发生炉下部设有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的进风气管与酚水蒸发器酚水蒸汽出口连接,集汽包与酚水蒸发器的蒸汽进口连接,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水夹套与集汽包连接。所述双段式煤气发生炉还设置探火孔,探火孔为斜置,位于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中部。所述双段式煤气发生炉上的水夹套位于双段式煤气发生炉下部。所述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中部还设置有下段煤气分区板,下段煤气分区板上部设置有煤气流量调节阀。所述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下部还设有炉体滚动支撑,炉体滚动支撑包括滚珠、滚珠上滚道、滚珠下滚道,滚珠置于滚珠上滚道与滚珠下滚道之间,滚珠下滚道与基础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捕焦油器壳体内设置有上管板I和下管板I,电极管I与上管板I、下管板I焊接方式连接,电捕焦油器壳体内还设置有折流板I。所述电捕轻油器的壳体内设置有上管板II和下管板II,电极管II与上管板II、下管板II焊接方式连接,电捕轻油器的壳体内还设置有折流板II。所述酚水蒸发器内设置有螺旋状加热盘管。所述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设置有保温外管、进风气管,保温外管与进风气管之间设置有保温填料。本技术的优点为传统的煤气炉是通过测量进入煤气炉底部的空气与蒸汽的混合气的温度来控制工作点,相对于空气温度,此值为一增加量,且范围变化较小,本设计煤气炉系统在蒸汽加入后,相对于空气温度,混合气温度为一减少量,气温范围变化较大,可通过测量此温度差或通过控制蒸汽流量来控制煤气炉的工作点,由于进入煤气炉的混合气体温度远高于传统煤气炉,为维持炉内氧化层温度的正常,需要的蒸汽量也将远高于传统煤气炉,故本设计煤气炉所产煤气中氢气含量将随着输入蒸汽量的增加而加大,从而使煤气的热值大大提高。传统煤气炉鼓风量与产出煤气体积比约为I : I. 4左右,而本设计煤气炉鼓风量与产出煤气体积比达到I : 2左右,由于鼓风量的减少,经过逐级换热后,煤气到达煤气加压风机后温度会稍高于传统煤气炉产出的煤气温度,故增加一级加压后煤气的换热,经过净化加压后的煤气体积减小,从而换热效果远大于加压前,故经过终冷热交换器的进一步冷却,可获得比传统更低的煤气温度,煤气温度会随着环境空气温度变化,更利于在环境温度降低时减少煤气中含水量,传统煤气炉采用水循环降低煤气温度,水经空气散热后再与煤气换热,大量循环水的存在,使煤气温度不能随环境空气温度而及时变化,将导致煤气在管道输送时析出较多冷凝水,进而影响客户端煤气的使用。本技术可实现煤气热量回收利用,以提高煤气的含氢量,提高煤气的燃烧值,从而降低煤炭消耗,本技术还实现了酚水的自身利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等优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捕焦油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捕轻油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下段煤气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终冷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酚水蒸发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炉底水封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炉体滚动支撑结构示意图。图中,I双段式煤气发生炉,2电捕焦油器,3电捕轻油器,4下段煤气换热器,5终冷热交换器,6酚水蒸发器,7炉体滚动支撑,8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9旋风除尘器,10煤气加压风机,11煤气炉鼓风机,12轴流风机,13集汽包,1-1煤炭进口,1-2上段煤气出口,1-3下段煤气出口,1-4下段煤气分区板,1-5水夹套,1-6探火孔,1-7灰盆,1-8灰盆转动齿盘,1-9炉底进风箱,1-10中心管,1-11煤气流量调节阀,2-1煤气出口 1,2-2煤气进口 1,2_3上管板I,2-4下管板I,2-5电极管I,2-6冷却风出口 1,2_7冷却风进口 1,2_8煤焦油出口I,2-9折流板I,3-1煤气出口 II,3-2煤气进口 11,3_3上管板II,3_4下管板II,3_5电极管11,3-6冷却风出口 11,3-7冷却风进口 11,3-8煤焦油出口 II,3_9折流板II,4_1煤气进口,4-2煤气出口,4-3鼓风进口,4-4鼓风出口,4-5换热管,4-6折流板,4-7水封管,5-1煤气进口,5-2煤气出口,5-3冷风进口,5-4冷风出口,5-5热换管,5-6折流板,6-1酚水进口,6-2酚水蒸汽出口,6-3蒸汽进口,6-4冷凝水出口,6-5加热盘管,6_6水位计,7-1滚珠,7-2滚珠上滚道,7-3滚珠下滚道,8-1保温外管,8-2进风气管,8_3保温填料,8-4锥形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5、6、7、8、9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全风冷煤气发生器,包括双段式煤气发生炉I、旋风除尘器9、电捕焦油器2、电捕轻油器3、集汽包13,还包括下段煤气换热器4、煤气加压风机10、终冷热交换器5、轴流风机12、煤气炉鼓风机11、酚水蒸发器6,双段式煤气发生炉I的下段煤气出口 1-3与旋风除尘器9、下段煤气换热器4的煤气进口 4-1连接,下段煤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风冷煤气发生器,包括双段式煤气发生炉、旋风除尘器、电捕焦油器、电捕轻油器、集汽包、煤气炉鼓风机、酚水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段煤气换热器、煤气加压风机、终冷热交换器、轴流风机,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下段煤气出口与旋风除尘器、下段煤气换热器的煤气进口连接,下段煤气换热器的煤气出口与电捕轻油器的煤气进口连接,电捕轻油器的煤气出口与煤气加压风机、终冷热交换器的煤气进口连接,终冷热交换器的冷风进口与轴流风机连接;双段式煤气发生炉下部设有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煤气发生炉炉底水封的进风气管与酚水蒸发器酚水蒸汽出口连接,集汽包与酚水蒸发器的蒸汽进口连接,双段式煤气发生炉的水夹套与集汽包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琳,
申请(专利权)人:袁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