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由多个面板构成的电梯轿厢。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在轿厢中安装拆下且装饰性优异的电梯轿厢。轿厢(1)具备:主顶棚(41),与侧壁(3)上端接合;装饰顶棚(42),配置在主顶棚(41)的下方。装饰顶棚(42)包括:多个顶棚构造物(421)、(422);固定件(423)、端盖(424)和快速紧固件(425)。固定件(423)用于将顶棚构造物(421)、(422)相对于主顶棚(41)进行保持。端盖(424)相对于主顶棚(41)或固定在主顶棚(41)上的部件滑动嵌合,从而覆盖固定件(423)。快速紧固件(425),从端盖(424)与侧壁(3)之间进行操作,将端盖(424)相对于主顶棚(41)或固定在主顶棚(41)上的部件进行紧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由多个面板构成的电梯轿厢。
技术介绍
电梯的轿厢安装在井道内。轿厢的顶棚由多个面板构成时,在井道外组合成一张之后,从轿厢所平层的楼层的上层搬入,或者在井道中组合,作为顶棚安装。在任一情况,也都将构成顶棚的面板之间接合的部分,设在轿厢外侧。也有一种将外周边缘向下方及内侧折弯的弯曲下边缘用螺栓结合在侧壁上端的轿厢,以便在轿厢的顶棚与侧壁的结合作业中,能够从轿厢内部进行作业且看不到结合部。而且,作为轿厢的顶棚,已知具有相当于轿厢屋顶的主顶棚和在轿厢室内侧观看到的装饰顶棚的双重结构,即所谓双重顶棚。该顶棚是将主顶棚和装饰顶棚组合成一体后,搬入井道内进行组装。不过,将双重顶棚组装成一体,则顶棚的总重量大大加重,同时难以进行将顶棚搬入井道内的操作。当作成顶棚与侧壁的结合作业能够在轿厢内部进行的结构时,设置主顶棚的作业得到改善。但是,要想将该结构应用到双重顶棚上时,需要分别组装主顶棚和装饰顶棚。此时,需要做到从轿厢内看不到用于分别结合主顶棚与侧壁、主顶棚与装饰顶棚、分割结构的装饰顶棚之间的紧固部件。要是将这些条件都予以考虑,则工具够不到紧固件,或者难以确认手头作业,从而导致操作性显著降低。而且,装饰顶棚中置入照明装置的结构较多。这种装饰顶棚要求当需要更换照明器具时工作人员能够简单拆下的结构。但是,应牢固固定以便在小的冲击或恶作剧等下不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其结构简单,容易在轿厢中安装和拆卸,且装饰性优异。一实施方式的轿厢具备主顶棚和装饰顶棚。主顶棚与围绕轿厢室外周的侧壁上端接合。装饰顶棚自侧壁隔开一定间隔而配置在主顶棚的下方。该装饰顶棚包括多个顶棚构造物、固定件、端盖和快速紧固件。顶棚构造物并排配置。固定件用于将顶棚构造物相对于主顶棚进行保持。端盖用于覆盖固定件,并且相对于主顶棚或固定在主顶棚的部件,以滑动嵌合方式安装,从而隐藏固定件。关于快速紧固件,从端盖与侧壁之间进行操作,将端盖相对于主顶棚或固定在主顶棚上的部件进行紧固。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梯轿厢,由于结构简单,容易在轿厢中进行顶棚的安装拆下,而且装饰性优异。附图说明图I是用于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轿厢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轿厢的顶棚与侧壁的接合部的剖视图。图3是图I所示轿厢的顶棚的轨道与顶棚构造物的接合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下方观看在图3所示的轨道上安装顶棚构造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将图4所示的顶棚构造物固定在主顶棚及轨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I所示的装饰顶棚的顶棚构造物中,在最后设置于主顶棚上的顶棚构造物上安装端盖之前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在图6所示的顶棚构造物上安装端盖之后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轿厢中,在构成装饰顶棚的顶棚构造物中,第一个安装在主顶棚上的顶棚构造物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轿厢中,在构成装饰顶棚的顶棚构造物中,第二个以后安装在主顶棚上的顶棚构造物的立体图。图10是将图8所示的顶棚构造物设置在主顶棚上的轿厢上部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从图10状态进一步将图9所示的顶棚构造物设置在主顶棚上的状态的轿厢上部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从图11状态安装完剩余顶棚构造物而安装端盖状态的轿厢上部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入口侧端盖及其周边的剖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里侧端盖及其周边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轿厢中,用于接合最后安装的顶棚构造物与端盖的快速紧固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快速紧固件被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轿厢中,在最后设置的顶棚构造物上安装端盖之前状态的快速紧固件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快速紧固件的主视图。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轿厢的装饰顶棚的仰视图。图2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轿厢的装饰顶棚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I至图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I。图I所示轿厢I具备地板2、侧壁3、顶棚4。地板2沿上表面外周具有作为踢脚板的框21。侧壁3由与框21接合的多个侧部面板31构成,围绕除了入口 Ia侧之外的轿厢室100外周。相邻的侧部面板31,在侧部具有向轿厢100外侧延伸的凸缘(flange) 311,彼此由螺栓和螺母紧固。而且在侧壁3的上端具有托板32。该托板32形成为,将所有侧部面板31的上端以相同高度向外侧折弯,进一步在距一定距离的地方向上方折弯。在相对于轿厢100成为外侧的托板32竖起部321的外侧,安装有多个螺母322。顶棚4具有图I所示的主顶棚41和装饰顶棚42。该顶棚4是所谓双重顶棚,在形成轿厢I外壳的一部分的主顶棚41下面,吊挂有面向轿厢100内的装饰顶棚42。主顶棚41的外周边缘,将外周向下方折弯之后再向里侧折弯,以便嵌入侧壁3上端形成的托板32上。如图I所示,主顶棚由在将入口 Ia的经过方向横切的方向上架设的多个顶棚面板411构成。主顶棚41与侧壁3的上端接合时,主顶棚41可以在井道外组装后带入井道内并与侧壁3接合,或者也可以个别将顶棚面板411从轿厢100入口 Ia搬入并与侧壁3接合,从而组装主顶棚41。如图2所示的主顶棚41或顶棚面板411,由于保持放置在侧壁3托板32的状态,所以对侧壁3不必进行临时固定。而且,顶棚面板411在与安装于托板32的竖起部321上的螺母322对应位置具有螺栓孔,由从轿厢室100内安装的螺栓412与侧壁3上端接合。也可以将作为吸收轿厢I产生的扭曲和变形的缓冲材料的橡胶垫等弹性部件插入在顶棚面板411与侧壁3的托板32之间。相邻顶棚面板411之间,由螺栓及螺母连接向下折弯的边缘,或由加强材料连接。装饰顶棚42具有图I或图3所示的顶棚构造物421、422 ;图5及图6所示的固定件423 ;图6所示的端盖424 ;图6及图7所示的快速紧固件425。如图I所示,装饰顶棚42由多个顶棚构造物421、422和端盖424的下表面构成装饰面。装饰顶棚42的外周相对于侧壁3隔开一定间隙地形成,且配置在主顶棚41的下方。顶棚构造物421、422从轿厢I入口 Ia侧向里侧无空隙地并排配置。顶棚构造物421、422形成为箱型,如图2及3所示,在经过入口 Ia方向的横切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具有悬挂臂426。悬挂臂426可以与构成顶棚构造物421、422的部件一体形成,也可以作为另一部件安装。如图I及图2所示,在顶棚面板411下面具有轨道43。该轨道43沿着顶棚构造物421,422的排列方向配置在侧壁3附近,也作为顶棚面板411的加强材料而发挥作用。为了缓和轿厢I所承受的扭曲或变形引起的应力,在轨道43与顶棚面板411之间安装防震橡胶等弹性部件413。如图2所示,顶棚构造物421、422,被悬挂臂426吊挂的方式安装在该轨道43上,并通过如图5及图6所示的固定件423固定在主顶棚41。如图3所示,轨道43以一定间隔具有多个缺口部431。缺口部431的形状与悬挂臂426前端部的形状对应。如图2所示,顶棚构造物421、422在对轨道43卡合的部分具有调节余量,以便能够调节自侧壁3的距离。顶棚构造物421、422的悬挂臂426从安装位置最近的缺口部431通过。通过向先组装的顶棚构造物421进行图3所示的滑动,使得悬挂臂426位于缺口部431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轿厢,具备:主顶棚,与围绕轿厢室外周的侧壁的上端接合;装饰顶棚,自所述侧壁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在所述主顶棚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顶棚包括:并排配置的多个顶棚构造物;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顶棚构造物相对于所述主顶棚进行保持;端盖,相对于所述主顶棚或固定在所述主顶棚上的部件,以滑动嵌合的方式安装,且覆盖所述固定件;快速紧固件,从所述端盖与所述侧壁之间进行操作,将所述端盖相对于所述主顶棚或固定在所述主顶棚的部件进行紧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塙直人,池田恭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