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塑磁电机转子模具。它解决了现有转子模具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上压头,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与上压头位置相对应的圆柱形的转子模腔,转子模腔底部设有下压头,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相互扣合时,上压头能扣合在转子模腔开口处且与下压头之间形成成型腔,成型腔两端分别设有位于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上的用于定位转轴的转轴孔。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塑磁电机转子模具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工作稳定,产品毛刺少,转子塑磁体注塑时不易破裂,生产效率高,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磁电机转子模具
本技术属于电机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塑磁电机转子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科技的发展,电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机转子是电机不可缺少的零件, 常见的电机转子一般用永久磁铁做磁芯,通过转子模具将塑料轴套与其注塑在一起,许多厂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需要,都自制符合自己生产需要的转子模具。电机转子的模具生产需要经过压铸、去浇口、去毛刺等步骤,但是常见的电机转子模具存在操作复杂,产品毛刺多,转子注塑时易破裂,生产效率低,材料浪费,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止环形磁芯破裂的转子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塑料注射流道以及置于下模内的环形磁芯,其特征在于每个环形磁芯外圆周的下模上均匀开有若干条沿环形磁芯纵向设置并与塑料注射流道连接的凹槽。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机转子注塑时易产生破裂的问题,但是依然存在着操作复杂,产品毛刺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塑磁电机转子模具,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上压头,所述的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与上压头位置相对应的圆柱形的转子模腔,所述的转子模腔底部设有下压头,所述的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相互扣合时,所述的上压头能扣合在转子模腔开口处且与下压头之间形成成型腔,所述的成型腔两端分别设有位于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上的用于定位转轴的转轴孔。工作时,先将转轴放置在转轴孔内,当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相互扣合时,上压头和下压头形成成型腔,转轴通过转轴孔贯穿整个成型腔,将转子的塑磁体注塑在转轴上。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上压头包括设在上模机构上且呈筒状的锥台体,在锥台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凸环,所述的第一凸环与锥台体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端面,在上模机构上设有与锥台体内部贯通的上述转轴孔。在锥台体上设有的第一凸环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上端增加了延伸部,使得塑磁体和转轴的连接更加紧密。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第一环形端面上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凸点。第一凸点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上端面增加了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坑,使得生产过程中转子的塑磁体不易破裂。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下压头呈筒状,在下压头的顶部设有第二凸环,在下压头与第二凸环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端面,在下模机构上设有与下压头内部贯通的上述转轴孔。在下压头上设有的第二凸环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下端增加了延伸部,使得塑磁体和转轴的连接更加紧密。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第二环形端面上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二凸点。第二凸点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下端面增加了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坑,使得生产过程中转子的塑磁体不易破裂。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的数量相等且相互错位设置。塑磁体防裂效果更好。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锥台体的内壁直径由下至上逐渐缩小。节约材料,注塑完成后,产品完成后更容易脱离本模具。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下压头的内壁直径由上至下逐渐缩小。进一步节约了材料,注塑完成后,产品完成后更容易脱离本模具。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导向孔,所述的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能插设于导向的导向杆。在生产中对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进行导向,不易产生偏移现象。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的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能插设于定位孔的定位杆。在生产中,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扣合时,对本模具进行定位,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塑磁电机转子模具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工作稳定,产品毛刺少,转子塑磁体注塑时不易破裂,生产效率高,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爆炸示意图。图中,上模机构I、导向孔11、定位孔12、下模机构2、导向杆21、定位杆22、上压头3、锥台体31、第一凸环32、第一环形端面33、第一凸点331、转子模腔4、下压头5、第二凸环 51、第二环形端面52、第二凸点521、成型腔6、转轴7、转轴孔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塑磁电机转子模具,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上模机构I和下模机构 2,上模机构I上设有若干上压头3,下模机构2上设有若干与上压头3位置相对应的圆柱形的转子模腔4,转子模腔4底部设有下压头5,上模机构I与下模机构2相互扣合时,上压头3能扣合在转子模腔4开口处且与下压头5之间形成成型腔6,成型腔6两端分别设有位于上模机构I和下模机构2上的用于定位转轴7的转轴孔8,工作时,先将转轴7放置在转轴孔8内,当上模机构I与下模机构2相互扣合时,上压头3和下压头5形成成型腔6,转轴 7通过转轴孔8贯穿整个成型腔6,将转子的塑磁体注塑在转轴7上。上压头3包括设在上模机构I上且呈筒状的锥台体31,在锥台体31的端部设有第一凸环32,第一凸环32与锥台体31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端面33,在上模机构I上设有与锥台体31内部贯通的上述转轴孔8,在锥台体31上设有的第一凸环32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上端增加了延伸部,使得磁性基体和转轴7的连接更加紧密。第一环形端面33上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凸点331,第一凸点331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上端面增加了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坑,使得生产过程中转子的塑磁体不易破裂。下压头5呈筒状,在下压头5的顶部设有第二凸环51,在下压头5与第二凸环51 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端面52,在下模机构2上设有与下压头5内部贯通的上述转轴孔8,在下压头5上设有的第二凸环51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下端增加了延伸部,使得塑磁体和转轴的连接更加紧密。第二环形端面52上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二凸点 521,第二凸点521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下端面增加了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坑,使得生产过程中转子的塑磁体不易破裂。第一凸点331和第二凸点521的数量相等且相互错位设置,塑磁体防裂效果更好。锥台体31的内壁直径由下至上逐渐缩小,节约了材料,注塑完成后,产品完成后更容易脱离本模具。下压头5的内壁直径由上至下逐渐缩小,进一步节约了材料,注塑完成后,产品完成后更容易脱离本模具。上模机构I上设有若干导向孔11,下模机构2上设有若干能插设于导向孔11的导向杆21,在生产中对上模机构I和下模机构2进行导向,不易产生偏移现象。上模机构I上设有若干定位孔12,下模机构2上设有若干能插设于定位孔12的定位杆22,在生产中,上模机构I和下模机构2扣合时,对本模具进行定位,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工作时,先将转轴7插入转轴孔8内,当上模机构I与下模机构2相互扣合时,上压头3扣合在转子模腔4开口处且与转子模腔4底部的下压头5形成成型腔6,利用成型腔6在转轴7上直接进行铸模。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磁电机转子模具,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上模机构(1)和下模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机构(1)上设有若干上压头(3),所述的下模机构(2)上设有若干与上压头(3)位置相对应的圆柱形的转子模腔(4),所述的转子模腔(4)底部设有下压头(5),所述的上模机构(1)与下模机构(2)相互扣合时,所述的上压头(3)能扣合在转子模腔(4)开口处且与下压头(5)之间形成成型腔(6),所述的成型腔(6)两端分别设有位于上模机构(1)和下模机构(2)上的用于定位转轴(7)的转轴孔(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伯强,
申请(专利权)人:徐伯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