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液过滤站,包括阀体和滤芯,阀体前侧端开设有进液口、后侧端开设有出液口、左侧端开设有左回液口,右侧端设有右回液口;阀体内还设有左滤液通道和右滤液通道;左滤液通道和右滤液通道中各设有一个滤芯,该两个滤芯的出口和出液口彼此连通;各滤芯包括主体和固定在主体上的滤网;主体包括出液端座、堵液尾座、和位于出液端座及堵液尾座之间的滤管,滤管周边壁上设有多个透孔;滤网设置在滤管外壁上,滤网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外侧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滤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有效过滤面积较大、不易堵塞。(*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煤矿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液压支架的回液过滤站。
技术介绍
矿用液压支架的工作介质是乳化液,乳化液的清洁度对液压支架的各部液压缸、各部阀组和支架整体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乳化液中的杂质会造成液压支架操作不灵,失控,甚至损坏。因此,必须对乳化液进行过滤,而日前常用的直通式过滤器由于滤网很容易被堵塞,使用一段时间必须更换或清洗,更换或清洗需停机,影响生产,且很不方便,所以需要用到回液过滤站来解决该技术问题。传统的回液过滤站,其滤芯的外侧端外露于阀体的滤液通道,且利用滤芯的外露端将滤芯固定在滤液通道中,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需要在滤芯上设置结构较为复杂的接头,其加工难度和成本均较高。另外传统回液过滤站的密封结构在用于大流量时,容易发生漏液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过滤面积较大、不易堵塞的回液过滤站。。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液过滤站,包括阀体和滤芯,所述阀体前侧端开设有进液口、后侧端开设有出液口、左侧端开设有左回液口,右侧端设有右回液口 ;所述阀体内还设有左滤液通道和右滤液通道;所述左滤液通道的进口和进液口及左回液口连通,且左滤液通道的进口与进液口之间设有换向阀芯;所述右滤液通道的进口和进液口及右回液口连通,且右滤液通道的进口与进液口之间设有换向阀芯;所述左滤液通道和右滤液通道中各设有一个滤芯,该两个滤芯的出口和所述出液口彼此连通;所述各滤芯包括主体和固定在主体上的滤网;所述主体包括出液端座、堵液尾座、和位于出液端座及堵液尾座之间的滤管,所述滤管周边壁上设有多个透孔;所述滤网设置在滤管外壁上,所述滤网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外侧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滤台。上述方案中,所述U字形滤台沿滤管中心轴线方向贯穿滤管外壁。上述方案中,所述滤网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U字形滤台。上述方案中,所述滤网的一端设置在出液端座上,另一端设置在堵液尾座上。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通过把滤网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外侧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滤台,使得在采用同样大小滤管制作滤芯时,能够获得超过传统滤芯数倍的实际有效过滤面积;另外杂质首先堆积在U字形滤台最外侧的部分,此时U字形滤台其余部位的网体仍然可以起到过滤作用,随着时间累积,杂质逐渐堆满整个U字形滤台,才需要对其进行清洗;所以本技术与传统回液过滤站相比,具有效过滤面积较大、不易堵塞、使用寿命较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回液过滤站中滤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线的剖视图。附图所示标记为阀体1,进液口 11,出液口 12,左回液口 13,右回液口 14,左滤液通道15,右滤液通道16,换向阀芯17,换向阀芯18,滤芯2,出口 21,主体4,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滤管43,透孔431,滤网5,U字形滤台51。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图I至图3显示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I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回液过滤站中滤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线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是一种回液过滤站,见图I和图3,包括阀体I和滤芯2,所述阀体I前侧端开设有进液口 11、后侧端开设有出液口 12、左侧端开设有左回液口 13,右侧端设有右回液口 14 ;所述阀体I内还设有左滤液通道15和右滤液通道16 ;所述左滤液通道15的进口和进液口 11及左回液口 13连通,且左滤液通道15的进口与进液口 11之间设有换向阀芯17 ;所述右滤液通道16的进口和进液口 11及右回液口 14连通,且右滤液通道16的进口与进液口 11之间设有换向阀芯18 ;所述左滤液通道15和右滤液通道16中各设有一个滤芯2,该两个滤芯2的出口 21和所述出液口 12彼此连通;所述各滤芯2包括主体4和固定在主体4上的滤网5 ;所述主体4包括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和位于出液端座41及堵液尾座42之间的滤管43,所述滤管43周边壁上设有多个透孔431 ;所述滤网5设置在滤管43外壁上,所述滤网5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43外侧方向凸起,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U字形滤台51。所述U字形滤台51沿滤管43中心轴线方向贯穿滤管43外壁。所述滤网5的一端设置在出液端座41上,另一端设置在堵液尾座42上。本实施例通过把滤网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外侧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滤台,使得在采用同样大小滤管制作滤芯时,能够获得超过传统滤芯数倍的实际有效过滤面积;另外杂质首先堆积在相邻两个U字形滤台之间的部分,此时U字形滤台其余部位的网体仍然可以起到过滤作用,随着时间累积,杂质逐渐堆满滤网大部分表面后,才需要对其进行清洗;所以本技术与传统回液过滤站相比,具有效过滤面积较大、不易堵塞、使用寿命较长等优点。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回液过滤站,包括阀体⑴和滤芯(2),所述阀体⑴前侧端开设有进液口(11)、后侧端开设有出液口(12)、左侧端开设有左回液口(13),右侧端设有右回液口(14); 所述阀体(I)内还设有左滤液通道(15)和右滤液通道(16);所述左滤液通道(15)的进口和进液口(11)及左回液口(13)连通,且左滤液通道(15)的进口与进液口(11)之间设有换向阀芯(17);所述右滤液通道(16)的进口和进液口(11)及右回液口(14)连通,且右滤液通道(16)的进口与进液口(11)之间设有换向阀芯(18);所述左滤液通道(15)和右滤液通道(16)中各设有一个滤芯(2),该两个滤芯(2)的出口(21)和所述出液口(12)彼此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滤芯(2)包括主体(4)和固定在主体(4)上的滤网(5);所述主体(4)包括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和位于出液端座(41)及堵液尾座(42)之间的滤管(43),所述滤管(43)周边壁上设有多个透孔(431);所述滤网(5)设置在滤管(43)外壁上,所述滤网(5)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43)外侧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滤台(5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液过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U字形滤台(51)沿滤管(43)中心轴线方向贯穿滤管(43)外壁。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液过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5)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U字形滤台(5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液过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5)的一端设置在出液端座(41)上,另一端设置在堵液尾座(42)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回液过滤站,包括阀体和滤芯,阀体前侧端开设有进液口、后侧端开设有出液口、左侧端开设有左回液口,右侧端设有右回液口;阀体内还设有左滤液通道和右滤液通道;左滤液通道和右滤液通道中各设有一个滤芯,该两个滤芯的出口和出液口彼此连通;各滤芯包括主体和固定在主体上的滤网;主体包括出液端座、堵液尾座、和位于出液端座及堵液尾座之间的滤管,滤管周边壁上设有多个透孔;滤网设置在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液过滤站,包括阀体(1)和滤芯(2),所述阀体(1)前侧端开设有进液口(11)、后侧端开设有出液口(12)、左侧端开设有左回液口(13),右侧端设有右回液口(14);所述阀体(1)内还设有左滤液通道(15)和右滤液通道(16);所述左滤液通道(15)的进口和进液口(11)及左回液口(13)连通,且左滤液通道(15)的进口与进液口(11)之间设有换向阀芯(17);所述右滤液通道(16)的进口和进液口(11)及右回液口(14)连通,且右滤液通道(16)的进口与进液口(11)之间设有换向阀芯(18);所述左滤液通道(15)和右滤液通道(16)中各设有一个滤芯(2),该两个滤芯(2)的出口(21)和所述出液口(12)彼此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滤芯(2)包括主体(4)和固定在主体(4)上的滤网(5);所述主体(4)包括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和位于出液端座(41)及堵液尾座(42)之间的滤管(43),所述滤管(43)周边壁上设有多个透孔(431);所述滤网(5)设置在滤管(43)外壁上,所述滤网(5)的部分网体向着滤管(43)外侧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滤台(5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雪祥,陈其淼,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东风煤矿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