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字型劲钢结构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5m处的第一阶段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2)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5m处的第一阶段的模板及支撑架;3)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5m处的第一阶段的混凝土;4)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进行步骤1~3的操作;5)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进行步骤1~3的操作;6)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上部进行步骤1~3的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四次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对“大”字型型钢混凝土结构进行浇筑,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缩短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模板施工方法,尤其是指一种。
技术介绍
型钢混凝土结构亦称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包钢混凝土结构,是在型钢结构的外面包裹一层混凝土外壳形成的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型钢混凝土可以做成多种构件,更能组成多种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外包混凝土可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屈曲并能提高钢结构的整体刚度,显著改善钢结构的平面扭转屈曲性能,使钢材的轻度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混凝土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和耐火性。型钢混凝土结构因其上述特点在许多高层建筑和公共设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尤其是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建筑上,一直是许多施工单位重点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以下步骤I)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 5m处的第一阶段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2)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 5m处的第一阶段的模板及支撑架;·3)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 5m处的第一阶段的混凝土 ;4)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 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进行步骤I 3的操作;5)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进行步骤I 3的操作;6)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上部进行步骤I 3的操作。进一步的,绑扎型钢柱钢筋时,在钢筋主筋的内侧焊接定位钢筋,其纵向间距为2米。进一步的,绑扎型钢柱钢筋时,在型钢柱的竖筋外皮上绑扎保护层垫块,其间距为1000mm,该保护层垫块采用塑料垫块。进一步的,绑扎横梁钢筋时,在横梁钢筋的下表面焊接定位横担钢筋,并在梁底搭设用于临时支撑梁底钢筋的支架。进一步的,绑扎横梁钢筋时,在梁底部采用细石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垫块,侧面采用塑料卡作为保护层垫块。进一步的,在斜撑两侧以及底部支设立杆作为支撑,斜撑两侧立杆间距为I. 3m,立杆沿斜撑跨度方向间距O. 95m,水平步距I. 5m ;斜撑底设2根承重立杆,承重立杆沿斜撑跨度方向间距O. 55m,承重立杆顶托上设置双钢管主楞。进一步的,在横梁两侧以及底部支设立杆作为支撑,梁两侧立杆间距2m,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O. 95m ;梁底设2根至地面的承重立杆,承重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O. 55m,承重立杆顶托上设置双钢管主楞。进一步的,在斜撑混凝土浇筑时,根据立杆的间距在斜撑上预留深度为80mm的孔槽;斜撑拆模后,满足养护期> 7天后再支设立杆,并加设2道斜撑杆件以加强梁底支撑力。进一步的,在梁底最外两侧顶杆,沿着梁跨度方向设置连续的竖向剪刀撑,以增强支撑体系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采用四次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对“大”字型型钢混凝土结构进行浇筑。首先对于2.5m以下的型钢柱和斜撑进行浇筑,然后对2. 5至横梁底部的型钢柱和斜撑进行浇筑,再对横梁进行浇筑,最后浇筑横梁上部型钢柱。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待前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大约4-7天时间。此段时间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这样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缩短工期。(2)横梁支撑架的搭设。在斜撑混凝土浇筑时,根据立杆的间距在斜撑上预留深度为80mm的孔槽;斜撑拆模后,满足养护期> 7天后再支设立杆,并加设2道斜撑杆件以加强梁底支撑力。借助于斜撑将荷载传送到底部。节约了工程材料和人力。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分段施工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横担钢筋的夹设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模板支撑体系的正视图。图5是图4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施工要点在于(I)解决混凝土浇筑顺序问题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不但要具有正确的外形,而且要获得很好的强度、密实性和整体性。因此在施工中如何确保混凝土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型型钢混凝土结构,因其复杂造型和节点无法一次浇筑完成,需要进行浇筑节点的划分。正确合理的划分节点不仅能够减少混凝土的浪费,而且能够起到节省人力和缩短工期的作用。“大”字型型钢混凝土结构,因其上部大梁自重大,混凝土浇筑时,不仅要考虑成型后的质量,更要确保浇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2)横梁的支撑问题“大”字型型钢混凝土,上部型钢梁自重较大,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撑来确保绝对安全。下部因其有两道斜撑,影响其支撑空间,不利于钢管的布置。斜撑同时影响到操作面,使操作面变得狭小,不利于工人的施工。 (3)混凝土的成型质量问题型钢混凝土结构节点多,构件复杂。因其钢筋错综复杂而且又有型钢存在,密布的钢筋对模板的清理和混凝土的振捣产生一定的影响。(4)模板的加固问题因梁柱构件中型钢的存在,柱模板、梁侧模板的加固无法采用对拉螺栓的加固,并且因其梁柱较大的原因,侧模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压力较大。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加固模板来保证烧筑的安全。配合参看图I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I)配合参看图2所示,首先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 5m处的第一阶段10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2)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 5m处的第一阶段10的模板及支撑架;3)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 5m处的第一阶段10的混凝土 ; 4)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 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20进行步骤I 3的操作;SP,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 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20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 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20的模板及支撑架;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 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20的混凝土。5)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30进行步骤I 3的操作;SP,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横梁30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横梁30的模板及支撑架;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横梁30的混凝土。6)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上部40进行步骤I 3的操作。即,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横梁上部40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横梁上部40的模板及支撑架;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横梁上部40的混凝土。其中,在进行型钢柱钢筋的绑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I)依据轴线放出柱的位置线,逐个检查柱主筋的位置,确定其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相邻主筋之间的距离均匀。2)在钢筋主筋的内侧焊接定位钢筋,其纵向间距控制在2米,定位尺寸通过吊线等方式确定。3)定位钢筋规格选用依据柱截面的大小确定。选取柱的每个侧面两根主筋作为定位主筋(通常不要选取柱的四角主筋,因为该主筋先行连接,影响箍筋的弯钩安装到位)。对该部分主筋进行连接,并与定位钢筋绑扎牢固。4)箍筋绑扎的高度应选择方便主筋连接的高度为宜(高度太高主筋连接不便,高度低主筋连接后影响下一次箍筋绑扎)。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四角交错布置,并绑扎牢固。箍筋设置的拉筋应钩住箍筋。主筋从上向下插进箍筋内,与下部接头进行连接。主筋连接从一角沿着柱外侧连续将钢筋连接,有主筋连接好后及时进行全面绑扎。5)安装保护层垫块,垫块应绑在柱竖筋外皮上,间距1000mm,垫块采用特制的塑料垫块。自检合格后进行隐蔽验收。在进行横梁的钢筋绑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I)钢梁表面必须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字型劲钢结构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绑扎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5m处的第一阶段的型钢柱及斜撑钢筋;2)安装加固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5m处的第一阶段的模板及支撑架;3)浇筑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至地面起2.5m处的第一阶段的混凝土;4)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从地面起2.5m处至横梁底部的第二阶段进行步骤1~3的操作;5)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进行步骤1~3的操作;6)对所述“大”字型劲钢结构的横梁上部进行步骤1~3的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思忠,何震华,杨松,赵华,侯海涛,戈祥林,张皆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