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惠民专利>正文

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3326 阅读:3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粉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解决了现有使用在飞机玻璃座舱内屏蔽电磁、雷达波纳米金属粉末屏蔽效果不完全的问题。在-5℃~0℃的情况下,高频切割次数设定在每分钟5500次~6000次的情况下将原料加工成粉体颗粒形状为球体的专用隐形技术的纳米铁粉,再用分别分选出D3=21nm,D25=22.1nm,D50=25nm,D75=27.2nm,D97=30.3nm的颗粒分布集中的粉体材料,而后防氧化包覆,表面处理,充磁。解决了离子镀金属反射膜的镀膜和使用中的维护,可以阻断飞机仪器和驾驶员装备飞机驾驶舱外部的电磁波辐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粉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的。
技术介绍
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是离子镀金属反射膜。这项技术主要是防止飞机驾驶员的装备和飞机驾驶舱内的设备反射电磁波,从而被敌人的空中预警机探测到。如果在飞机驾驶舱玻璃上涂敷这层金属反射膜,则飞机驾驶舱内的电磁信号无法反射到飞机之外,敌方发射的探测波更无法进入能够反射电磁回波的座舱内,从而大大减少被发现的概率。此外,座舱各联结点面处,也均经过特殊处理,均将电磁波反射能力减弱到最小。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离子镀金属反射膜技术无法达到上述效果,飞机往往在500km---800km就被对方的空中预警机发现或者被对方的地面雷达发现,从而造成了飞机被击落的巨大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在战斗中的生存能力,减少飞机的损失有必要对离子镀金属反射膜技术进行革命。如果在飞机驾驶舱的玻璃中掺入部分纳米铁粉在不影响机舱玻璃透明性的前提下以形成良好的磁屏蔽玻璃,这样就解决了飞机仪器和驾驶员装备的电磁波外泄和对方雷达波的探测。 目前国际上离子镀金属反射膜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镀金属反射膜技术,一般是用纳米金粉或者纳米银粉采用镀膜方法进行实施。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电磁波反射率低,几乎无法阻击μm雷达波,特别是金属镀膜严重影响飞机驾驶舱玻璃的透明度,影响飞机驾驶员的视觉效果,而且成本高效果不好。 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481685记载了一种金属纳米粉体零界颗粒切割生产工艺,该专利申请记载了一种全新的零界颗粒切割金属纳米粉体材料工艺,以铁粉为例,步骤包括,将铁粉置于—10℃~+15℃的加工温度状态下,然后对铁粉颗粒进行高速切割,每分钟控制在5000~6000次,然后对切割后的铁粉颗粒已6000转/分钟的高频研磨,再进行物理还原,表面包覆处理,最后分级分选即可得到产品。而且经过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发现,在该工艺中提高或者降低加工“切割”频率并相应地调整“加工温度”后生产出的各个不同级别的纳米铁粉或者其它金属粉,而且特性有着明显的区别,经过分级分选和配比后可广泛用于不同行业或领域。该专利申请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在纳米金属粉末材料加工
首次提出了“切割”这一加工的概念,利用研磨介质之间的相对高速往复碰撞和摩擦即可将原料金属粉加工至纳米级别,而这种研磨介质之间单位时间内的高速往复运动的次数可以称为“频率”,其对原料的粉碎过程可称为“切割”;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加工参数,并且通过实践证明了通过设定相应的“切割”频率和控制相应的加工温度就可以加工出优质纳米铁粉这一技术方案。 专利申请号为2006101620469公开了一种金属微、纳米颗粒包覆工艺,该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在金属粉体材料的表面形成一层厚度为1nm—3nm的高质量防氧化保护层,以下称为“DQ包覆法”。想较传统的纳米金属粉末的包覆工艺,该技术方案包覆率更高,抗氧化时间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使用在飞机玻璃座舱内屏蔽电磁、雷达波纳米金属粉末屏蔽效果不完全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 本专利技术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是由以下方法制成,在-5℃——0℃的情况下,高频切割次数设定在每分钟5500次——6000次的情况下将原料加工成粉体颗粒形状为球体的专用隐形技术的纳米铁粉,再用分别分选出D3=21nm D25=22.1nm D50=25nmD75=27.2nm D97=30.3nm的颗粒分布集中的粉体材料,而后再用“DQ包覆法”对铁粉颗粒继续厚度为2nm-3nm的防氧化包覆,将包覆后的粉体材料输入到高速研磨机中进行粉体颗粒的表面处理,再用高磁充磁机对纳米铁粉颗粒进行充磁,使其成为磁场分布均匀的饱磁纳米铁粉颗粒。 本专利技术技术优势 1、本专利技术技术优势一是;在制作飞机驾驶舱玻璃时将饱磁纳米铁粉颗粒按照万分之一比例掺入,使其形成浑然一体,一举解决了离子镀金属反射膜的镀膜和使用中的维护。 2、本专利技术技术优势二是;因为使用该项技术的主要材料为纳米铁粉,而且铁粉在金属原料中是贱金属,其价格几乎纳米金粉和纳米银粉的数千分之一,再有离子镀金属反射膜的用量一般在千分之一左右,这样算起来本专利技术技术的成本和离子镀金属反射膜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3、本专利技术技术优势三是;利用磁饱和纳米铁粉颗粒制作的飞机驾驶舱玻璃完全可以阻断飞机仪器和驾驶员装备飞机驾驶舱外部的电磁波辐射,同时可以有效地阻止对方空中、地面μm雷达波等探测设施的有效侦查。 4、本专利技术技术优势四是;在日常的使用中不需要维护,因为磁饱和纳米铁粉颗粒是和玻璃融为一体的,所以在高速飞行后不需要维护和补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是由以下方法制成,(具体加工方法参考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481685记载的金属纳米粉体零界颗粒切割生产工艺,)在-5℃的情况下,高频切割次数设定在每分钟6000次的情况下生产、加工粉体颗粒形状为球体的专用隐形技术的纳米铁粉。再用“旋风分级工艺”分别分选出(25nm为例)D3=21nm D25=22.1nm D50=25nmD75=27.2nm D97=30.3nm的颗粒分布集中的粉体材料,而后再用“DQ包覆法”对铁粉颗粒继续厚度为2nm-3nm的防氧化包覆,使其防氧化时间达到90小时以上。 根据隐形技术的特点,将包覆后的粉体材料输入到高速研磨机中进行粉体颗粒的表面处理,使其达到粉体颗粒材料表面光滑、球体浑圆。 根据磁屏蔽玻璃的要求,用高磁充磁机对纳米铁粉颗粒进行充磁,使其成为磁场分布均匀的饱磁纳米铁粉颗粒。 实施例2,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是由以下方法制成,在0℃的情况下,高频切割次数设定在每分钟5500次的情况下生产、加工粉体颗粒形状为球体的专用隐形技术的纳米铁粉。再用“旋风分级工艺”分别分选出(25nm为例)D3=21nmD25=22.1nmD50=25nmD75=27.2nmD97=30.3nm的颗粒分布集中的粉体材料,而后再用“DQ包覆法”对铁粉颗粒继续厚度为2nm-3nm的防氧化包覆,使其防氧化时间达到90小时以上。 根据隐形技术的特点,将包覆后的粉体材料输入到高速研磨机中进行粉体颗粒的表面处理,使其达到粉体颗粒材料表面光滑、球体浑圆。 根据磁屏蔽玻璃的要求,用高磁充磁机对纳米铁粉颗粒进行充磁,使其成为磁场分布均匀的饱磁纳米铁粉颗粒。 实施例3,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是由以下方法制成,在-3℃的情况下,高频切割次数设定在每分钟5750次的情况下生产、加工粉体颗粒形状为球体的专用隐形技术的纳米铁粉。再用“旋风分级工艺”分别分选出(25nm为例)D3=21nm D25=22.1nm D50=25nm D75=27.2nmD97=30.3nm的颗粒分布集中的粉体材料,而后再用“DQ包覆法”对铁粉颗粒继续厚度为2nm-3nm的防氧化包覆,使其防氧化时间达到90小时以上。 根据隐形技术的特点,将包覆后的粉体材料输入到高速研磨机中进行粉体颗粒的表面处理,使其达到粉体颗粒材料表面光滑、球体浑圆。 根据磁屏蔽玻璃的要求,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机玻璃座舱内电磁、雷达波屏蔽专用纳米铁粉,其特征是由以下方法制成,在-5℃-0℃的情况下,高频切割次数设定在每分钟5500次-6000次的情况下将原料加工成粉体颗粒形状为球体的专用隐形技术的纳米铁粉,再用分别分选出D3=21nm D25=22.1nm D50=25nm D75=27.2nm D97=30.3nm的颗粒分布集中的粉体材料,而后再用“DQ包覆法”对铁粉颗粒继续厚度为:2nm-3nm的防氧化包覆,将包覆后的粉体材料输入到高速研磨机中进行粉体颗粒的表面处理,再用高磁充磁机对纳米铁粉颗粒进行充磁,使其成为磁场分布均匀的饱磁纳米铁粉颗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惠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惠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