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包括管体A和管体B,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为金属管,所述的管体B为绝缘管,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通过连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连接头由内管体、外管体和固定环构成,所述的外管体左端长度小于内管体,所述的外管体内侧设置有防脱槽,所述的防脱槽对应的内管体外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管体左端外侧设置有扁平槽,所述的管体B外侧对应扁平槽的位置安装有锁紧环。总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保证对电炉电极和护臂优良的降温效果,大大提高电炉电极降温水管的安全性,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
本技术属于冶炼电炉设备
,涉及一种循环水管,特别是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
技术介绍
电炉相对于传统燃料炉具有物料加热快、加热温度高、生产过程较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能源利用率和热效率高、更加环保有利于缓解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炉的功率和加热温度不断提高,高功率、高频率、高温电炉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应用。目前,现有的电炉电极和护臂降温用的主要是金属水管,传热效率较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炉温度较高,电极上的电流较大,降温水管极易发生损坏,发生电极和护臂损坏现象,从而引发降温水管漏电伤人等问题,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能够有效解决电极和护臂使用金属管降温极易发生漏电伤人的问题,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包括管体A和管体B,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为金属管,所述的管体B为绝缘管。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通过法兰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上的法兰与管体A的材质相同,所述的管体B上的法兰与管体B的材质相同。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通过连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连接头由内管体、外管体和固定环构成,所述的外管体右端通过固定环与内管体同轴固定在内管体外侧,所述的内管体右端与管体A一体固定连接,所述的管体B从内管体左端套装在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所述的外管体左端长度小于内管体,所述的外管体内侧设置有防脱槽,所述的防脱槽对应的内管体外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管体左端外侧设置有扁平槽,所述的管体B外侧对应扁平槽的位置安装有锁紧环。所述的管体B外侧设置有耐高温涂层,所述的管体A为不锈钢管,所述的管体B为塑料管。所述的管体B外侧设置有防溅套管。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主要由管体A和管体B构成,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相互连通在一起,管体A为金属管,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管体B为绝缘管,有效阻断电流传递,管体A和管体B通过法兰连接在一起,拆卸连接方便,便于对管路进行维护和更换,管体A上的法兰与管体A的材质相同,管体B上的法兰与管体B的材质相同,管体和法兰使用相同材质一体制造有效提高管路使用寿命,管体A和管体B通过连接头连接在一起,提高连接密封效果,连接头由内管体、外管体和固定环构成,外管体右端通过固定环与内管体同轴固定在内管体外侧,通过固定环将外管体密封固定在内管体外侧,内管体右端与管体A一体固定连接,一体固定连接提高密封效果和结构强度,管体B从内管体左端套装在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将管体B和连接头连接子一起,有效避免冷却液泄漏,外管体左端长度小于内管体,外管体内侧设置有防脱槽,防脱槽对应的内管体外侧设置有弧形槽,弧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保证管体B与内管体之间的密封性,内管体左端外侧设置有扁平槽,管体B外侧对应扁平槽的位置安装有锁紧环,方便在扁平槽的位置使用锁紧环对管体B进行再次固定密封,管体B外侧设置有耐高温涂层,提高管体B的耐高温性能,管体A为不锈钢管,管体B为塑料管,成本低使用方便,有效避免管体漏电整体漏电,管体B外侧设置有防溅套管,提高管体B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通过绝缘管和金属管相互间隔设置,有效避免金属管漏电后整个管路发生漏电,大大提高电炉电极降温水管的安全性,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设计巧妙的优点。总体上,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保证对电炉电极和护臂优良的降温效果,大大提高电炉电极降温水管的安全性,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头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体A2、管体B3、法兰4、连接头5、内管体6、外管体7、固定环8、防脱槽9、弧形槽10、密封圈11、扁平槽12、锁紧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包括管体A1和管体B2,所述的管体A1和管体B2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1为金属管,所述的管体B2为绝缘管。所述的管体A1和管体B2通过法兰3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1上的法兰3与管体A1的材质相同,所述的管体B2上的法兰3与管体B2的材质相同。所述的管体B2外侧设置有耐高温涂层,所述的管体A1为不锈钢管,所述的管体B2为塑料管。所述的管体B2外侧设置有防溅套管。本技术在使用时: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使用法兰将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连接方便快捷,使用绝缘管对金属管进行间隔,通过金属管有效保证电炉电极和护臂的高效散热,使用绝缘管进行间隔金属管有效避免某一段金属管接触电极发生漏电后整个管路全部带电的情况,大大提高循环降温水管的安全性,使用耐高温涂层和防溅套管大大延长绝缘管的使用寿命。总体上,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保证对电炉电极和护臂优良的降温效果,大大提高电炉电极降温水管的安全性,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的优点。实施例2如附图2、3所示,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包括管体A1和管体B2,所述的管体A1和管体B2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1为金属管,所述的管体B2为绝缘管。所述的管体A1和管体B2通过连接头4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连接头4由内管体5、外管体6和固定环7构成,所述的外管体6右端通过固定环7与内管体5同轴固定在内管体5外侧,所述的内管体5右端与管体A1一体固定连接,所述的管体B2从内管体5左端套装在内管体5和外管体6之间。所述的外管体6左端长度小于内管体5,所述的外管体6内侧设置有防脱槽8,所述的防脱槽8对应的内管体5外侧设置有弧形槽9,所述的弧形槽9内安装有密封圈10,所述的内管体5左端外侧设置有扁平槽11,所述的管体B2外侧对应扁平槽11的位置安装有锁紧环12。所述的管体B2外侧设置有耐高温涂层,所述的管体A1为不锈钢管,所述的管体B2为塑料管。所述的管体B2外侧设置有防溅套管。本技术在使用时: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使用连接头将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特殊结构的连接头,有效保证管路A和管路B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密封性,通过密封圈和锁紧环有效避免连接处泄漏,连接方便快捷,使用绝缘管对金属管进行间隔,通过金属管有效保证电炉电极和护臂的高效散热,使用绝缘管进行间隔金属管有效避免某一段金属管接触电极发生漏电后整个管路全部带电的情况,大大提高循环降温水管的安全性,使用耐高温涂层和防溅套管大大延长绝缘管的使用寿命。总体上,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保证对电炉电极和护臂优良的降温效果,大大提高电炉电极降温水管的安全性,具有极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包括管体A和管体B,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为金属管,所述的管体B为绝缘管,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通过连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连接头由内管体、外管体和固定环构成,所述的外管体右端通过固定环与内管体同轴固定在内管体外侧,所述的内管体右端与管体A一体固定连接,所述的管体B从内管体左端套装在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所述的外管体左端长度小于内管体,所述的外管体内侧设置有防脱槽,所述的防脱槽对应的内管体外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管体左端外侧设置有扁平槽,所述的管体B外侧对应扁平槽的位置安装有锁紧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炉电极的循环降温水管,包括管体A和管体B,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管体A为金属管,所述的管体B为绝缘管,所述的管体A和管体B通过连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连接头由内管体、外管体和固定环构成,所述的外管体右端通过固定环与内管体同轴固定在内管体外侧,所述的内管体右端与管体A一体固定连接,所述的管体B从内管体左端套装在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所述的外管体左端长度小于内管体,所述的外管体内侧设置有防脱槽,所述的防脱槽对应的内管体外侧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的内管体左端外侧设置有扁平槽,所述的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惠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惠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