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屏和位于触控屏两侧的黑矩阵;液晶显示模组,具有一框胶,该框胶包绕液晶显示模组的四周;以及UV胶,位于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之间,藉由外部的UV光照射将其进行固化。该黑矩阵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反射层,该框胶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反射层,当UV光入射UV胶后,藉由上述二反射层提高UV胶的固化深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触控面板的黑矩阵的下表面设置第一反射层,且液晶显示模组的框胶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反射层,藉由二反射层间的多次反射来延长UV光的传播距离,提高UV胶的固化深度,进而使UV胶固化更充分,触控面板和液晶显示模组间的粘合更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UV (Ultraviolet,紫外光)胶的固化深度的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主要包括一触控面板和一液晶显示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位于触控面板的下方,当触控面板遭受人的手指或触控笔触碰时,藉由该液晶显示模组来显示相应的画面。此外,在该触控显示装置中,往往利用双面胶带、胶材等具有黏性的黏着件将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黏合。通常,在黏合前需要外部的配件结构以确认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的相对位置正确,从而使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可靠地定位,避免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在黏着件尚未固化时由于外力作用而出现位移。 另一方面,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的结合可分为直接结合(direct bonding)与空气结合(air bonding)两种。随着各种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窄边框化设计趋势,以直接结合为例,当UV光从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边照射时,入射至UV胶内部的光传播距离有限,力口上触控面板中的黑矩阵和液晶显示模组的框胶表面都为黑色材质,致使UV胶的侧边固化深度较小,大约仅为5mnTl0mm。此外,未固化的UV胶还可能渗进背光模组,造成污染。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可提高UV胶的固化深度的触控显示装置,使UV光从侧边照射时,UV胶的固化更充分,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装置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触控显示装置。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屏和位于所述触控屏两侧的黑矩阵;一液晶显示模组,具有一框胶,所述框胶包绕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四周,并且所述框胶的上表面与所述黑矩阵区域相对应;以及一 UV胶,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之间,藉由外部的UV光照射将所述UV胶进行固化,以粘接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触控面板的黑矩阵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一反射层,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框胶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二反射层,当所述UV光入射所述UV胶后,藉由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来提高所述UV胶的固化深度。优选地,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均为白色反射材质。更优选地,UV胶的固化深度为20_。优选地,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均为银色反射材质。更优选地,UV胶的固化深度为15mm。优选地,UV光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边方向射入所述UV胶内部。优选地,第一反射层的长度大于第二反射层的长度。更优选地,第一反射层的内侧与所述黑矩阵的内侧在竖直方向位于同一直线,所述第二反射层的内侧与所述框胶上表面的内侧在竖直方向位于同一直线。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在触控面板的黑矩阵的下表面设置第一反射层,并且在液晶显示模组的框胶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反射层,当UV光入射到UV胶内部后,藉由该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之间的多次反射来延长UV光的传播距离,进而提高UV胶的固化深度,使UV胶固化更充分,因此触控面板和液晶显示模组之间的粘合更牢固。附图说明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示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UV光照射使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 之间的UV胶固化的示意图;图2示出图I的触控显示装置利用侧边方向的UV光照射时,UV胶的固化深度的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利用侧边方向的UV光照射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I示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UV光照射使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模组之间的UV胶固化的示意图。参照图I,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I和一液晶显示模组2,其中,触控面板I包括一触控屏101以及分别位于触控屏101两侧的黑矩阵103和黑矩阵105。液晶显示模组2具有一框胶201和203,该框胶201和203分别包绕液晶显示模组2的四周。其中,框胶201的上表面与黑矩阵区域103相对应,框胶203的上表面与黑矩阵区域105相对应。如前所述,在该触控显示装置中,为了将触控面板I与液晶显示模组2牢固地黏合在一起,往往设置一 UV胶层3于触控面板I和液晶显示模组2之间,藉由该UV胶层3的固化来实现黏合功能。如图I所示,当外部的UV光自上方照射到触控显示装置时,该UV光经由透明的触控屏101到达UV胶的大部分区域,进而实现固化。但是,由于触控屏101两侧设有黑矩阵103和105,UV光无法穿透这些黑矩阵而到达其下方的UV胶区域,致使该UV胶区域并未进行固化。一旦未固化的UV胶渗进背光模组,将会使背光模组被污染或被损坏。图2示出图I的触控显示装置利用侧边方向的UV光照射时,UV胶的固化深度的示意图。针对上述图I提及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于,UV光在竖直方向照射后,改由从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边方向照射,进而使UV胶的两侧部分进一步固化。然而,该UV胶的固化深度(图2以d标示)仍然较小,大约介于5mnTl0mm之间,仍然有相当的UV胶区域尚未被固化。针对上述图I和图2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后的触控显示装置结构。具体地,图3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利用侧边方向的UV光照射时的示意图。类似于图1,在图3中,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I和一液晶显示模组2。其中,触控面板I位于液晶显示模组2的上方。触控面板I包括一触控屏101以及位于触控屏101两侧的黑矩阵103和105。液晶显示模组2具有框胶201和203。该框胶201和203包绕液晶显示模组2的四周,并且框胶201和203各自的上表面分别与黑矩阵103和105相对应。UV胶3位于触控面板I与液晶显示模组2之间,藉由外部的UV光照射将UV胶3进行固化,以黏合触控面板I与液晶显示模组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面板I的黑矩阵103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一反射层107,液晶显示模组2的框胶201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二反射层205。当UV光从装置的侧边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入射至UV胶3的内部后,藉由第一反射层107和第二反射层205来提高UV胶3的固化深度。例如,当UV光在UV胶的内部行进时,到达第一反射层107的反射面的一部分光线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线到达第二反射层205的反射面,并再次发生反射。又如,到达第二反射层205的反射面的一部分光线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线到达第一反射层107的反射面,并再次发生反射。由上述可知,从侧边方向入射到UV胶内部的UV光,通过第一反射层107和第二反射层205之间的多次反射,使得UV光的行进距离更长,因而可显著地增加UV胶的固化深度,改善并提升UV胶的固化程度。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107为白色反射材质,第二反射层205也为白色反射材质。经测试,UV胶3的固化深度可达到20mm。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107为银色反射材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屏和位于所述触控屏两侧的黑矩阵;一液晶显示模组,具有一框胶,所述框胶包绕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四周,并且所述框胶的上表面与所述黑矩阵区域相对应;以及一UV胶,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之间,藉由外部的UV光照射将所述UV胶进行固化,以粘接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触控面板的黑矩阵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一反射层,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框胶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二反射层,当所述UV光入射所述UV胶后,藉由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来提高所述UV胶的固化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一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屏和位于所述触控屏两侧的黑矩阵; 一液晶显示模组,具有一框胶,所述框胶包绕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四周,并且所述框胶的上表面与所述黑矩阵区域相对应;以及 一 UV胶,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之间,藉由外部的UV光照射将所述UV胶进行固化,以粘接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 其中,所述触控面板的黑矩阵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一反射层,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框胶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二反射层,当所述UV光入射所述UV胶后,藉由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来提高所述UV胶的固化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均为白色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林威,张凯,邓志华,蔡政旻,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