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输液泵,包括支撑壳体,支撑壳体内设有输液管,支撑壳体沿输液管长度方向定为纵向,支撑壳体沿输液管径向定为横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三个压力指,其中部分或全部压力指横向两侧设有直齿结构,直齿结构两侧纵向固定设置一对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若干对联动助力臂转动连接,联动助力臂一端设有圆齿结构,圆齿结构与直齿结构对应啮合;当压力指远离所述输液管时,圆齿结构带动相应一对联动助力臂向内转动,压力指距离所述输液管最远时,一对联动助力臂头部中心处横向间距等于或近似等于输液管的外径;压力指靠近所述输液管,一对联动助力臂向外转动,头部离开所述输液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蠕动泵,具体来说是一种医用输液泵,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输液泵通常是机械或电子的控制装置,它通过挤压作用于输液导管达到控制输液速度的目的。常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药量的情况,如在应用升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药物,婴幼儿静脉输液或静脉麻醉时。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将输液管I的其中一段固定在输液泵的固定装置上,输液泵具有一段数个压力指,压力指依次对输液管进行挤压,图I是其中一个压力指的动作过程示意图,多个压力指依次对输液管的相应部位进行压下、抬起,使管内液体向前流动,通过调节挤压的速度,可以准确调节输液速度。医院在使用输液泵时,由于输液管材质等原因,在数小时长期输液的情况下,输液管I在蠕动压力指反复挤压情况下,管路会被压扁,无法恢复原状,如图2所示。输液管缩小的截面积导致泵出液量减少,从而造成流速精度随实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下降,试验表明,从开始输液到输液5小时候,管路挤压位置未改变情况下,输液流速的精度误差可达 20%-30%之多,为此对病人会有很大的给药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输液泵使用一段时间后,输液管被挤压无法恢复原状,影响输送药液精度,给病人的病情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种医用输液泵,包括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内设有输液管1,所述支撑壳体沿所述输液管I长度方向定为纵向,支撑壳体沿输液管径向定为横向,还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三个压力指3,其中部分或全部压力指3横向两侧设有直齿结构,所述直齿结构两侧纵向固定设置一对支撑轴4,所述支撑轴4上还转动连接与所述直齿结构对应的联动助力臂 2,所述联动助力臂2设有圆齿结构,所述圆齿结构与所述直齿结构对应啮合;所述压力指3 远离所述输液管1,所述圆齿结构带动一对联动助力臂2向内转动,所述压力指3距离所述输液管I最远时,一对联动助力臂2头部中心处横向间距等于或近似等于所述输液管I的外径;所述压力指3靠近所述输液管1,所述一对联动助力臂2向外转动,头部离开所述输液管I。进一步的,所述联动助力臂2头部呈圆弧形或近似圆弧形,与所述输液管I的圆周弧面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医用输液泵包括3-20个压力指3。更进一步的,所述医用输液泵设有3-20对联动助力臂2。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通过联动助力臂与带直齿结构的压力指相配合而产生的传动结构,可以为管路直径回复提供助力,因此可以不仅依赖管路的回弹特性,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流速的精度。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适的联动助力臂的数量,未必每个压力指的位置均设有联动助力臂,从而达到合适的性价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结构简单,输液管恢复形态效果好。2)增强了输液管的抗疲劳性。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联动助力臂数量,至少3对,从而实现较好的性价比。4)极大的提高了输液精度,最大限度额克服管路自身恢复力不足导致精度下降的现象,解决了由于长时间压力指动作使得输液管路疲劳使流通面积减小而造成流速下降的不良现象,保证了治疗质量。附图说明图I是一个压力指对输液管挤压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压力指对输液管挤压后输液管无法恢复原状的示意图。图3是输液管在输液泵内安装固定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输液泵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5是压力指松开,联动助力臂向内挤压输液管的示意图。图6是压力指上压,联动助力臂向外打开的示意图。其中,I、输液管,2、联动助力臂,3、压力指,4、支撑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不,输液管I的其中一段安装固定在输液泵内,输液泵内设有若干对输液管I进行依次蠕动挤压的压力指3。如图5-6所示,输液管I设于压力指3与上方输液管限制块之间,压力指3由偏心凸轮装置进行驱动,向上挤压/向下松开,循环往复,若干对压力指依次对输液管I进行挤压,从而以设定的流速,保证液体向前流动。本专利技术的特别之处是,压力指3的两侧设有直齿结构,直齿结构两侧与输液管同向固定设置一对支撑轴4,支撑轴4与一对联动助力臂2转动连接,联动助力臂2设有圆齿结构,圆齿结构与直齿结构对应啮合。如图5所示,当压力指3向下移动,远离上方的输液管限制块,联动助力臂向内转动,其头部挤压输液管I的两侧,使输液管I的截面恢复成圆形或近似圆形,压力指3向下移动至最大位移处时,联动助力臂向内转动到位,其头部的间距等于输液管的外径。联动助力臂2的头部做成圆弧状,与输液管的弧面正好贴合。如图6所示,当压力指3向上移动,接近上方的输液管限制块,挤压输液管1,联动助力臂向外张开,其头部离开输液管I。根据输液泵实际精度情况的需要,确定设置一至多对联动助力臂,提高输液泵精度的同时兼顾成本,从而达到最佳性价比。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输液泵,包括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内设有输液管(I),所述支撑壳体沿所述输液管(I)长度方向定为纵向,支撑壳体沿输液管径向定为横向,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三个压力指(3),其中部分或全部压力指(3)横向两侧设有直齿结构,所述直齿结构两侧纵向固定设置一对支撑轴(4),所述支撑轴(4)上还转动连接与所述直齿结构对应的联动助力臂(2),所述联动助力臂(2)设有圆齿结构,所述圆齿结构与所述直齿结构对应啮合; 所述压力指(3)远离所述输液管(1),所述圆齿结构带动一对联动助力臂(2)向内转动,所述压力指(3)距离所述输液管(I)最远时,一对联动助力臂(2)头部中心处横向间距等于或近似等于所述输液管(I)的外径; 所述压力指(3)靠近所述输液管(1),所述一对联动助力臂(2)向外转动,头部离开所述输液管(I)。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助力臂(2)头部呈圆弧形或近似圆弧形,与所述输液管(I)的圆周弧面对应。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输液泵包括3-20个压力指(3)。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输液泵设有3-20对联动助力臂(2)。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输液泵,包括支撑壳体,支撑壳体内设有输液管,支撑壳体沿输液管长度方向定为纵向,支撑壳体沿输液管径向定为横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三个压力指,其中部分或全部压力指横向两侧设有直齿结构,直齿结构两侧纵向固定设置一对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若干对联动助力臂转动连接,联动助力臂一端设有圆齿结构,圆齿结构与直齿结构对应啮合;当压力指远离所述输液管时,圆齿结构带动相应一对联动助力臂向内转动,压力指距离所述输液管最远时,一对联动助力臂头部中心处横向间距等于或近似等于输液管的外径;压力指靠近所述输液管,一对联动助力臂向外转动,头部离开所述输液管。文档编号A61M5/142GK102921064SQ20121046161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专利技术者干思週, 何竹理 申请人:上海雷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输液泵,包括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内设有输液管(1),所述支撑壳体沿所述输液管(1)长度方向定为纵向,支撑壳体沿输液管径向定为横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三个压力指(3),其中部分或全部压力指(3)横向两侧设有直齿结构,所述直齿结构两侧纵向固定设置一对支撑轴(4),所述支撑轴(4)上还转动连接与所述直齿结构对应的联动助力臂(2),所述联动助力臂(2)设有圆齿结构,所述圆齿结构与所述直齿结构对应啮合;所述压力指(3)远离所述输液管(1),所述圆齿结构带动一对联动助力臂(2)向内转动,所述压力指(3)距离所述输液管(1)最远时,一对联动助力臂(2)头部中心处横向间距等于或近似等于所述输液管(1)的外径;所述压力指(3)靠近所述输液管(1),所述一对联动助力臂(2)向外转动,头部离开所述输液管(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干思週,何竹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雷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