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11707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阳电池组件,其包括产生电能的太阳电池模块,与太阳电池模块相接触的填充模块,与填充材料相接触的背板,以及设置在太阳电池模块与背板之间的框架;其中太阳电池模块包括由柔性材料形成的第二封装层、透光的第一封装层、以及设置在第一封装层和所述第二封装层之间且包括多个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层,太阳电池之间通过导电条电连接,且在第二封装层设有将导电条引出的第一引出口;第二封装层与填充模块接触;框架围绕填充模块且其高度与填充模块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填充模块与第一引出口相适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引出口,在背板与所述第二引出口相适应的位置设置第三引出口。该太阳电池组件一定的韧性,可弯曲。(*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技术,尤其涉及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太阳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光伏发电技术已经是即时能量来源的首选。作为接收太阳能并将所接收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部件,太阳电池组件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所在。图I是现有技术中太阳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太阳电池组件包括前表面玻璃13,太阳电池组件10,设置在太阳电池组件10和前表面玻璃13之间的填充材料12,以及设置在太阳电池组件10的背面的背板14。太阳光通过前表面玻璃13入射到太阳电池组件10,而太阳电池组件10则将入射光转换为电能。填充材料12用以对太阳电池组件提供一定的强度,而背板14则用以将填充材料12密封在太阳电池组件中。进一步,太阳电池组件还包括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边框。·如上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受限于相关的封装技术,整个组件的重量过大、强度较小、且形状难以弯曲。这使得太阳电池组件在一些对重量、强度等属性具有特殊要求的环境中难以使用,比如难以便捷地应用于玻璃幕墙以及游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及其它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太阳电池组件。所述太阳电池组件包括产生电能的太阳电池模块,依次与所述太阳电池模块相接触的填充材料模块,以及与所述填充材料模块相接触的背板叠加,以及设置在所述太阳电池模块与所述背板之间且围设在所述填充材料模块的框架。优选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中,所述太阳电池模块包括由柔性材料形成的第二封装层、透光的第一封装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封装层和所述第二封装层之间且包括多个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层,所述太阳电池之间通过导电条电连接,且在所述第二封装层设有将导电条引出的第一引出口 ;所述第二封装层与所述填充材料模块接触;在所述填充模块与所述第一引出口相适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引出口,在所述背板与所述第二引出口相适应的位置设置第三引出口 ;所述围设在填充材料模块的框架之高度与所述填充材料模块的高度基本一致。优选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中,所述第一封装层为膜质材料形成的透光结构,所述第二封装层是由玻璃纤维聚合物形成的结构,所述光电转换层还包括将所述太阳电池粘结到所述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的粘结剂。优选第一封装层为有机薄膜材料形成的透光结构。优选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中,所述填充模块为蜂窝状材料形成的结构。优选所述蜂窝状材料为蜂窝状金属或蜂窝状塑料。可替代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中,所述填充模块为塑料形成的结构。优选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中,所述背板为玻璃纤维聚合物形成的结构。优选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中,所述框架开口背向所述填充模块。优选所述框架为C型结构。优选地,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还包括分布在所述太阳电池模块与所述填充模块之间,所述填充模块与所述背板之间的胶体。优选地,所述太阳电池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的背向所述填充模块的表面上的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与通过所述第一引出口、第二引出口及第三引出口引出的导电条的引出线电性连接。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由于其太阳电池模块的第一封装层以及背板均为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弯曲,从而使得太阳电池组件可以适用于一些对太阳电池组件的韧性有要求的场合。而填充材料选用蜂窝状材料也减轻了整个太阳电池组件的重量。 附图说明图I是是现有技术中太阳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太阳电池组件沿A — A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是图3中I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2中的太阳电池组件沿B — B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II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太阳电池模块面向太阳的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太阳电池模块第二封装层面向填充模块2的表面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太阳电池组件中填充模块2的一个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所给出的附图为示意性的,并不就此限制实际应用中太阳电池组件各部件的实际大小及形状。图2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太阳电池组件沿A — A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2中的太阳电池组件沿B — B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I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图5中II部分的放大图。以下说明同时结合图2、图3、图5、图4和图6。如图所示,太阳电池组件包括太阳电池模块I、依次与太阳电池模块I接触的填充材料模块2、以及与所述填充材料接触的背板3叠加、以及设置在所述太阳电池模块I与所述背板3之间且围设在所述填充材料模块2的框架4。太阳电池模块I为太阳电池组件的核心模块,其接收太阳光的照射,并借由设置在其中的光电转换层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到,太阳电池模块I面对太阳光的表面层系透明材料形成的透明层,以便太阳光穿过其入射到该透明层下的光电转换层上。光电转换层可由多个太阳电池形成,该多个太阳电池形成之间通过导电条电性连接。填充模块2为整个太阳电池组件提供结构强度。本技术中,填充模块2由中空型材料形成或者由轻质材料形成,该中空材料例如是蜂窝状的金属块或蜂窝状塑料,而该轻质材料例如为塑料,借由选择中空型的材料或轻质材料形成填充模块2的结构可降低整个太阳电池组件的重量;作为替代,也可以使用非蜂窝状的塑料或其它较轻的材质形成填充模块,只要可以达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减轻填充模块的重量即可。背板3将填充模块2封闭在太阳电池组件中且为整个太阳电池模块提供一定支撑。边框4设置在整个太阳电池组件的周边,亦即图2所示意的太阳电池组件的四周。作为太阳电池组件形状的主要决定因素,边框4设置在太阳电池模块I和背板3之间,且高度与填充模块2的高度基本一致;边框4的截面可以为任意形状,只需其一个边与太阳电池模块I接触以支撑太阳电池模块1,而另一个与该边相对应的边与背板3接触以支撑背板即可。作为示例,本例中边框4为C型结构,其开口侧朝向太阳电池组件的外部,可参见图4及图6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到,边框4的高度与填充模 块2的高度基本一致包括边框4的高度与填充模块2的高度一致、及边框4的高度与填充模块2的高度略有误差(例如±5mm的误差)。在太阳电池模块I上设置有第一出口,以便引出导线条的引线。一般而言,该第一出口设置在太阳电池面向填充模块2的那个面,本例中,第一出口设置在太阳电池的第二封装层。相应地,在填充模块2中与该第一出口相适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出口,在背板3中与该第二出口相适应的位置设置第三出口,从而使得导线条的引线可自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及第三出口引出到太阳电池组件的背面,术语“背面”在此处指的是太阳电池背向太阳的那个面。太阳电池组件还包括结构胶5。结构胶5均匀分布在太阳电池模块I与填充模块2之间,也均匀分布在填充模块2与背板3之间,用以将太阳电池模块I与填充模块2以及将填充模块2与背板3粘合在一起。太阳电池组件还包括接线盒6。接线盒6是太阳电池组件的最终电气输出部分,接线盒可安装在第三出口的位置,具体操作可以是通过灌封胶将第一出口、第二出口、以及第三出口填满之后,利用结构胶将接线盒6固定。图7为太阳电池模块面向太阳的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太阳电池模块第二封装层面向填充模块2的表面的示意图。太阳电池模块为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电池组件包括产生电能的太阳电池模块,依次与所述太阳电池模块相接触的填充材料模块,以及与所述填充材料模块相接触的背板叠加,以及设置在所述太阳电池模块与所述背板之间且围设在所述填充材料模块的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华汪玄琰李金刚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