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823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包括与进水管连通的配水渠,配水渠两侧对称地设有两组并联的处理功能构筑物,处理功能构筑物包括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应池、出水渠、配水井、二沉池、污泥管和出泥井,生化反应池的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渠,污泥回流渠的排出口连接至生化反应池;两个出泥井与两个污泥回流渠之间设一共用的污泥泵房;两个二沉池的出口共同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应池、滤池和消毒池,消毒池设有出水管。不但节约了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而且以最短距离到达下一级处理构筑物,省略了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道,最大限度减少流程水头损失,可用于各种规模和行业的污水处理,尤其适用于用地面积受限的污水处理工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生化反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
技术介绍
目前,污水处理厂通常将一、二级处理构筑物(初沉池、生物反应池、配水井、二沉池)及深度处理构筑物(絮凝反应池、滤池、消毒池等)分散地布置于整个污水处理厂。这种传统的布置方式只要设计合理,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但是,随着工业用地面积日益紧张,该传统布置方式存在的缺点是(I)各种功能的构筑物零散布置,不仅增加了连接管道、电线电缆的长度,增加了投资费用,而且造成整个污水厂占地面积巨大;(2)各构筑物零散布置,不仅延长了工艺流程,增加了水头损失,而且不利于巡视、检修人员的现场控制;造成了吨水电耗和人员费用的增加,提高了污水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工业用地日益紧张,新建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受限,已有污水处理厂需提标改造的现状,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是集多种处理功能于一体的组合处理池,减少了现有技术中零散分布而造成的土地浪费现象。本技术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保证污水达标,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节省工程投资。本技术能够广泛的用于各种规模和行业的污水处理,尤其适用于用地面积受限的污水处理工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予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与进水管连通的配水渠,所述配水渠两侧对称地设有两组并联的处理功能构筑物,所述处理功能构筑物包括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应池、出水渠、配水井、二沉池、污泥管和出泥井,所述生化反应池的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渠,所述污泥回流渠的排出口连接至生化反应池;两个出泥井与两个污泥回流渠之间设有一个共用的污泥泵房;两个二沉池的出口共同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应池、滤池和消毒池,所述消毒池设有出水管。本技术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其中,整体的形状和各功能部分的形状均为矩形。所述配水渠、出水渠和污泥回流渠的结构均为明挑渠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污水处理过程中各种功能的构筑物设计成矩形,共用池壁,通过高效组合,有利于巡视人员的现场控制和检修。并且省略了中间连接管道,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流程水头损失。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而且节约了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的工艺示意简图。图中I-进水管2-配水渠3-生化反应池4-出水渠5-配水井6-二沉池7-絮凝反应池8-滤池9-消毒池10-污泥管11-出泥井12-污泥泵房13-污泥回流渠14-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如附图所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包括与进水管I连通的配水渠2,所述配水渠2两侧对称地设有两组并联的处理功能构筑物,所述处理功能构筑物包括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应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和出泥井11,所述生化反应池2的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渠13,所述污泥回流渠13的排出口连接至生化反应池3 ;两个出泥井11与两个污泥回流渠13之间设有一个共用的污泥泵房12,泵房内设污泥泵;两个二沉池6的出口共同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应池7、滤池8和消毒池9,所述消毒池9设有出水管14。处理效果完全满足污水工艺设计要求,且能克服目前传统、零散布置方式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使用过程中,污水由进水管1,顺序进入配水渠2,生化反应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絮凝反应池7、滤池8、消毒池9,达标后最终出水管14排出或回用。二沉池产生的污泥经污泥管10,进入出泥井11,污泥泵房12、部分污泥经泵提升后,至污泥回流渠13,回流至生化反应池3 ;剩余污泥经泵提升至污泥处理处置工段。本技术的整体形状和各功能部分的形状均为矩形,相邻布置的功能构筑物之·间共用池壁,不但节省占地面积,而且省略了连接管道;为了有效的利用竖向空间,配水渠2,出水渠4、污泥回流渠13均采用明挑渠,各种处理功能的构筑物不仅平面高效组合,而且构造了高效的竖向空间分布形式,不但节约了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而且以最短距离到达下一级处理构筑物,省略了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道,最大限度减少流程水头损失。其中的主要处理构筑物如生化反应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出泥井11,污泥回流渠13均采用两个系列,并联运行,可以随处理水量的变动,灵活机动控制;高效组合反应池,所有构筑物共建一池,有利于巡视人员的现场控制和检修。尽管上面结合图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包括与进水管(I)连通的配水渠(2),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2)两侧对称地设有两组并联的处理功能构筑物,所述处理功能构筑物包括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应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和出泥井(11),所述生化反应池(2)的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渠(13),所述污泥回流渠(13)的排出口连接至生化反应池(3); 两个出泥井(11)与两个污泥回流渠(13)之间设有一个共用的污泥泵房(12); 两个二沉池(6)的出口共同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应池(7)、滤池(8)和消毒池(9 ),所述消毒池(9 )设有出水管(1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整体的形状和各功能部分的形状均为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2)、出水渠(4)和污泥回流渠(13)的结构均为明挑渠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包括与进水管连通的配水渠,配水渠两侧对称地设有两组并联的处理功能构筑物,处理功能构筑物包括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应池、出水渠、配水井、二沉池、污泥管和出泥井,生化反应池的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渠,污泥回流渠的排出口连接至生化反应池;两个出泥井与两个污泥回流渠之间设一共用的污泥泵房;两个二沉池的出口共同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应池、滤池和消毒池,消毒池设有出水管。不但节约了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而且以最短距离到达下一级处理构筑物,省略了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道,最大限度减少流程水头损失,可用于各种规模和行业的污水处理,尤其适用于用地面积受限的污水处理工程。文档编号C02F9/14GK202717677SQ20122044248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专利技术者张志扬, 孟建丽, 田泽祥, 程丹丹, 王梦南, 冯丽霞, 庞维亮, 魏铮, 贾丽云, 潘述亮 申请人:天津市联合环保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高效生化反应池,包括与进水管(1)连通的配水渠(2),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2)两侧对称地设有两组并联的处理功能构筑物,所述处理功能构筑物包括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应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和出泥井(11),所述生化反应池(2)的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渠(13),所述污泥回流渠(13)的排出口连接至生化反应池(3);两个出泥井(11)与两个污泥回流渠(13)之间设有一个共用的污泥泵房(12);两个二沉池(6)的出口共同顺次连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应池(7)、滤池(8)和消毒池(9),所述消毒池(9)设有出水管(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扬孟建丽田泽祥程丹丹王梦南冯丽霞庞维亮魏铮贾丽云潘述亮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联合环保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