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向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包括由上阀体和下阀体对接而成的阀体,所述阀体内横向设有阀腔,所述阀腔两端分别由左阀体和右阀体密封,所述阀腔内设有阀杆组件,所述阀杆组件包括左阀杆,右阀杆,所述左阀杆与右阀杆之间固定设有阀芯,所述左阀杆外端伸出通孔外,所述右阀杆外端置于容纳孔内,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下阀芯片以及设于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上阀芯片上设有连孔A,所述下阀芯片上对应设有连孔B。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压缩弹簧给予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向外的作用力,使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始终紧贴阀腔内壁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会因为时间过长后出现泄露现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之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向阀
,特别涉及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换向阀主要用于管路中流体的控制,为人们所熟知常见。现有换向阀主要包括阀体,阀杆以及设于阀杆上的阀芯,所述阀体设有进口和若干出口,所述阀芯上设有通孔,主要通过阀杆以及阀芯的来回移动实现各出口之间的相互切换。现有换向阀的阀芯因频繁移动于阀体内,与阀体内壁之间发生摩擦,长时间后容易出现磨损,泄露量增大,影响产品质量。另外,现有换向阀主要采用自动切换的方式工作,当出现故障时,操作不便,影响系统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能可有效补偿磨损的换向阀改进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包括由上阀体和下阀体对接而成的阀体,所述阀体内横向设有阀腔,所述阀腔两端分别由左阀体和右阀体密封,所述左阀体上内横向设有通孔,所述右阀体内设有容纳孔,所述上阀体上设有进口,所述下阀体上设有出口 A和出口 B,所述进口,出口 A和出口 B分别与阀腔连通,所述左阀体上设有充压口 A,充压口 A与通孔连通,所述右阀体上设有充压口 B,充压口 B与容纳孔连通,所述阀腔内设有阀杆组件,所述阀杆组件包括左阀杆,右阀杆,所述左阀杆与右阀杆之间固定设有阀芯,所述左阀杆外端伸出通孔外,所述右阀杆外端置于容纳孔内,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下阀芯片以及设于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上阀芯片上设有连孔A,所述下阀芯片上对应设有连孔B。进一步地,所述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外套设有阀芯套。进一步地,所述左阀杆外端端部通过旋转轴与手柄上端部铰接,还包括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一端铰接于手柄上部,连接片另一端接于左阀体上。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下阀芯片以及设于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之间的压缩弹簧,在整个过程中,所述压缩弹簧给予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向外的作用力,使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始终紧贴阀腔内壁移动,本专利技术不会因为时间过长后出现泄露现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之缺陷。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视角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I、左阀体;2、通孔;3、压缩弹簧;4、上阀体;5、连孔A;6、上阀芯片;7、阀芯套;8、阀腔;9、进口;10、右阀体; 11、容纳孔; 12、右阀杆; 13、出口 A ;14、下阀体;15、连孔B;16、下阀芯片;17、出口 B;18、旋转轴;19、手柄;20、连接片;21、充压口 A;22、充压口 B ; 23、左阀杆。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包括由上阀体4和下阀体14对接而成的阀体,所述阀体内横向设有阀腔8,所述阀腔8两端分别由左阀体I和右阀体10密封。所述上阀体4上设有进口 9,所述下阀体14上设有出口 A13和出口 B17,所述进口9,出口 A13和出口 B17分别与阀腔8连通,所述左阀体I内横向设有通孔2,所述右阀体10内设有容纳孔11。所述左阀体I上设有充压口 A21,充压口 A21与通孔2连通,所述右阀体10上设有充压口 B22,充压口 B22与容纳孔11连通。所述阀腔8内设有阀杆组件,阀杆组件两端分别设于通孔2和容纳孔11内。具体而言,所述阀杆组件包括左阀杆23,右阀杆12,所述左阀杆23外端伸出通孔2外,所述右阀杆12外端置于容纳孔11内。所述左阀杆23与右阀杆12之间固定设有阀芯,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阀芯外套设有阀芯套7,对阀芯形成有效固定。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6,下阀芯片16以及设于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之间的压缩弹簧3,所述上阀芯片6上设有连孔A5,所述下阀芯片16上对应设有连孔B15。所述连孔A5和连孔B15共同形成流体通道。所述左阀杆23外端端部通过旋转轴18与手柄19上端部铰接,还包括连接片20,所述连接片20 —端铰接于手柄19上部,连接片20另一端接于左阀体I上。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实现阀杆组件的左右移动。自动主要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充压实现,具体而言,向充压口 A21注入流体,带动阀杆组件右移;向充压口 B22内充入流体,带动阀杆组件左移。手动主要通过手柄19实现,具体而言,手柄19向右压,带动阀杆组件左移;手柄19向右拉,带动阀杆组件右移。当阀芯左移到一定位置时,所述进口 9通过连孔A5和连孔B15与出口 B17连通;当阀芯右移到一定位置时,所述进口 9通过连孔A5和连孔B15与出口 A13连通,从而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切换功能。本专利技术所述压缩弹簧3始终给予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向外的作用力,使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始终紧贴于阀腔8内壁滑动,不会因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磨损而发生泄露,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包括由上阀体(4)和下阀体(14)对接而成的阀体,所述阀体内横向设有阀腔(8),所述阀腔(8)两端分别由左阀体(I)和右阀体(10)密封,所述左阀体Cl)内横向设有通孔(2),所述右阀体(10)内设有容纳孔(11),所述上阀体(4)上设有进口(9),所述下阀体(14)上设有出口 A (13)和出口 B (17),所述进口(9),出口 A (13)和出口B (17)分别与阀腔(8)连通,所述左阀体(I)上设有充压口 A (21),充压口 A (21)与通孔(2)连通,所述右阀体(10)上设有充压口 B (22),充压口 B (22)与容纳孔(11)连通,所述阀腔(8)内设有阀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组件包括左阀杆(23),右阀杆(12),所述左阀杆(23)与右阀杆(12)之间固定设有阀芯,所述左阀杆(23)外端伸出通孔(2)外,所述右阀杆(12)外端置于容纳孔(11)内,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6),下阀芯片(16)以及设于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之间的压缩弹簧(3),所述上阀芯片(6)上设有连孔A (5),所述下阀芯片(16)上对应设有连孔B (15)。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向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外套设有阀芯套(7)。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向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阀杆(23)外端端部通过旋转轴(18 )与手柄(19 )上端部铰接,还包括连接片(20 ),所述连接片(20 ) 一端铰接于手柄(19 )上部,连接片(20 )另一端接于左阀体(I)上。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换向阀
,特别涉及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包括由上阀体和下阀体对接而成的阀体,所述阀体内横向设有阀腔,所述阀腔两端分别由左阀体和右阀体密封,所述阀腔内设有阀杆组件,所述阀杆组件包括左阀杆,右阀杆,所述左阀杆与右阀杆之间固定设有阀芯,所述左阀杆外端伸出通孔外,所述右阀杆外端置于容纳孔内,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下阀芯片以及设于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上阀芯片上设有连孔A,所述下阀芯片上对应设有连孔B。本专利技术所述压缩弹簧给予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向外的作用力,使上阀芯片和下阀芯片始终紧贴阀腔内壁移动,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向阀改进结构,包括由上阀体(4)和下阀体(14)对接而成的阀体,所述阀体内横向设有阀腔(8),所述阀腔(8)两端分别由左阀体(1)和右阀体(10)密封,所述左阀体(1)内横向设有通孔(2),所述右阀体(10)内设有容纳孔(11),所述上阀体(4)上设有进口(9),所述下阀体(14)上设有出口A(13)和出口B(17),所述进口(9),出口A(13)和出口B(17)分别与阀腔(8)连通,所述左阀体(1)上设有充压口A(21),充压口A(21)与通孔(2)连通,所述右阀体(10)上设有充压口B(22),充压口B(22)与容纳孔(11)连通,所述阀腔(8)内设有阀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组件包括左阀杆(23),右阀杆(12),所述左阀杆(23)与右阀杆(12)之间固定设有阀芯,所述左阀杆(23)外端伸出通孔(2)外,所述右阀杆(12)外端置于容纳孔(11)内,所述阀芯包括上阀芯片(6),下阀芯片(16)以及设于上阀芯片(6)和下阀芯片(16)之间的压缩弹簧(3),所述上阀芯片(6)上设有连孔A(5),所述下阀芯片(16)上对应设有连孔B(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吉军,陈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奉化市新华液压件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