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分别装在人员闸门舱面板内外两侧,其结构包括箱体,箱体上装轴承座和手轮,手轮分作上部手轮和下部手轮,用以操作近端密封门和远端密封门。轴承座用以支撑由直齿传动轮系和不完全齿轮轮系,不完全齿轮Ⅲ与直齿传动大齿轮装在同一齿轮轴上,操作手轮,传动轮系可以带动连杆Ⅰ及不完全齿轮的运动,从而带动压力平衡阀、锁紧装置和与中部传动箱锥齿轮联接的齿条的运动,完成对近端和/或远端密封门的功能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操作力矩小,采用不完全齿轮结构,并配合联锁装置及设置凸台凹槽定位装置等特点,使传动箱可整体单独调整,装卸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电站安全壳系统,属于安全壳人员通道设备。
技术介绍
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 是人员闸门传动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安装在人员闸门舱面板内外两侧,结构基本一致。并与其他的轴、齿轮、联轴器、中部传动箱等组成传动系统。人员闸门传动系统是完成人员闸门功能操作的基础。在现有的人员闸门设计中,传动系统有采用液压传动和采用电机传动二种方式。液压传动设计中,液压装置用于密封门压紧,需要配合手轮对密封门进行操作,操作用手轮设置在密封门上,系统中每个零部件均安装在人员筒体和密封门上,调试安装均比较繁琐,需要人员闸门安装完成后整体逐步调试,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和时间,且实际操作步骤多,需要手轮和液压配合使用。电机传动设计中,传动部件均安装在人员闸门筒体和密封门上,没有形成可单独调试的传动箱,需要人员闸门安装完成后整体逐步调试,投入的人力和时间较多;单独用手轮开门时,仅能操作近端门,且需要操作几十圈才能完成对门的操作,费时费力。因此,对现有人员闸门传动系统进行改进,采用两侧传动箱,只需操作手轮,就可以完成对密封门的功能操作,且整体调试方便,从结构上简化了人员闸门,操作上更加可靠,已成为核电行业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采用两侧传动箱来改善人员闸门的密封门操作。通过操作两侧传动箱上的上部手轮,依次完成人员闸门联锁装置动作,近端密封门处的压力平衡阀启闭,锁紧装置的动作以及近端密封门的启闭等动作;通过操作下部手轮,依次完成人员闸门联锁装置动作,远端密封门处的压力平衡阀启闭,锁紧装置的动作以及远端密封门的启闭等动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种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包括箱体,其结构由后盖板、箱体板和前盖板组成,前盖板上装有上、下部手轮和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轴承座上分别装有直齿传动轮系和不完全齿轮轮系,该不完全齿轮轮系含有从动不完全齿轮I、从动不完全齿轮II、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和主动不完全齿轮,且其分别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的定位板、从动不完全齿轮II的定位板、从动不完全齿轮III的定位板及主动不完全齿轮的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从动不完全齿轮II、从动不完全齿轮III的间歇啮合,带动了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定位板、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定位板的依次间歇配合,其中所述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上带凸台结构,从动不完全齿轮I定位板、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定位板上带凹槽结构,二者可互相滑动配合;所述的直齿传动轮系上有大齿轮,其上设有圆棒,且与联锁翘块自由连接,所述联锁翘块的一侧有重块,另一侧连接连锁棘爪并与联锁齿轮相配合;所述的从动不完全齿轮I与其轮轴键联接,该轮轴上安装连杆I,连杆I与人员闸门的压力平衡阀相联接;所述的从动不完全齿轮II与连杆II活动连接,连杆II则与人员闸门锁紧装置联接;所述的从动不完全齿轮III与齿条固定连接,齿条则与人员闸门中部传动箱的锥齿轮组相联接。所 述的上、下部手轮中的上部手轮装在前盖板上,上部手轮通过传动轮系和不完全齿轮轮系用于操作近端密封门,下部手轮则通过所述中部传动箱用于操作远端密封门。一种通过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启闭密封门的方法,包括将所述传动箱中的连杆I、连杆II及齿条分别与人员闸门中的压力平衡阀、传动箱锁紧装置和中部传动箱的锥齿轮组相联接的步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述步骤I开启近端密封门I. I操作上部手轮,传动齿轮轮系转动,圆棒与联锁翘块分离,带动连杆I向下运动,带动联锁棘爪卡入联锁齿轮,与其相连接的传动轴遂不能转动,实现联锁功能;I. 2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啮合,带动连杆I动作,打开与其相连的压力平衡阀;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的凸台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的凹槽尚未配合,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啮合顺畅;I. 3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啮合脱开后,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凸台进入从动不完全齿轮I定位板凹槽,从动不完全齿轮I位置固定;I. 4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啮合,带动连杆II动作,松开与其相连的锁紧装置;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的凸台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的凹槽没有配合,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的啮合顺畅;I. 5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啮合脱开后,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的凸台进入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凹槽,从动不完全齿轮II位置固定;I. 6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啮合,带动齿条动作,通过中部传动箱的锥齿轮等连接件打开密封门;主动不完全齿轮的定位板的凸台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定位板的凹槽没有配合,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I的啮合顺畅;I. 7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I的啮合脱开后,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凸台进入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定位板凹槽,从动不完全齿轮III位置固定;人员闸门的开启操作完成。2关闭近端密封门2. I操作传动箱上部手轮,但手轮转动方向与上述步骤I. I I. 7相反,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凸台由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凹槽中滑出,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啮合,带动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I连接的齿条动作,通过中部传动箱的锥齿轮等连接件,关闭密封门;2. 2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凸台进入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定位板的凹槽,并从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凹槽中滑出,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啮合,带动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I连接的连杆II动作,使锁紧装置压紧密封门;2. 3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凸台进入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凹槽,并从从动不完全齿轮I定位板凹槽中滑出,主动不完全齿轮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啮合,带动与从动不完全齿轮I连接的连杆I动作,关闭压力平衡阀;2. 4随着传动齿轮轮系的转动,圆棒压住联锁翘块,带动连杆I向上运动,联锁棘爪脱离联锁齿轮,恢复到初始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I)多级齿轮传动,减少操作力矩,实现手动操作。(2)采用不完全齿轮结构,完成多个动作。(3)配合联锁装置,完成联锁功能。(4)设置凹槽凸台定位装置,对不完全齿轮配合进行定位。(5)传动箱可整体单独调试,整体安装在传动系统上,装卸方便。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有附图8幅,其中图I为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主视图;图2为图I的A-A剖视图;图3为图I的B-B剖视图;图4为不完全齿轮组示意图;图5为不完全齿轮定位装置示意图;图6为不完全齿轮组三维视图;图7为两侧传动箱箱体三维视图;图8为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三维图;图9为拆下侧板的两侧传动箱的三维图。图中1、不完全齿轮组2、连杆I (平衡阀)3、箱体4、传动齿轮组5、手轮6、联锁装置7、传动轴8、套管9、定位装置10、齿条11、连杆II (锁紧)12、从动不完全齿轮I 13、从动不完全齿轮II 14、从动不完全齿轮III15、主动不完全齿轮16、从动不完全齿轮I定位板17、从动不完全齿轮II定位板18、从动不完全齿轮III定位板19、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20、侧板21、后盖板22、箱体板23、前盖板24、轴承座25、大传动齿轮26、重块27、联锁翘块28、联锁棘爪29、联锁齿轮30、圆棒。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如图I 图9所示的人员闸门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员闸门两侧传动箱,包括箱体(3),由后盖板(21)、箱体板(22)和前盖板(23)组成,前盖板(23)上装有上、下部手轮(5)和轴承座(24),其特征在于:轴承座(24)上分别装有直齿传动轮系(4)和不完全齿轮轮系(1),该不完全齿轮轮系(1)含有从动不完全齿轮Ⅰ(12)、从动不完全齿轮Ⅱ(13)、从动不完全齿轮Ⅲ(14)和主动不完全齿轮(15),且其分别与从动不完全齿轮Ⅰ的定位板(16)、从动不完全齿轮Ⅱ的定位板(17)、从动不完全齿轮Ⅲ的定位板(18)及主动不完全齿轮的定位板(19)固定连接,所述主动不完全齿轮(15)与从动不完全齿轮Ⅰ(12)、从动不完全齿轮Ⅱ(13)、从动不完全齿轮Ⅲ(14)的间歇啮合,带动了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19)与从动不完全齿轮Ⅰ定位板(16)、从动不完全齿轮Ⅱ定位板(17)、从动不完全齿轮Ⅲ定位板(18)的依次间歇配合,其中所述主动不完全齿轮定位板(19)上带凸台结构,从动不完全齿轮Ⅰ定位板(16)、从动不完全齿轮Ⅱ定位板(17)、从动不完全齿轮Ⅲ定位板(18)上带凹槽结构,二者可互相配合;所述的直齿传动轮系(4)上有大齿轮(25),其上设有圆棒(30),且与联锁翘块(27)自由连接,所述联锁翘块(27)的一侧有重块(26),另一侧连接连锁棘爪(28)并与联锁齿轮(29)相配合;所述的从动不完全齿轮Ⅰ(12)与其轮轴键联接,该轮轴上安装连杆Ⅰ(2),连杆Ⅰ(2)与人员闸门的压力平衡阀相联接;所述的从动不完全齿轮Ⅱ(13)与连杆Ⅱ(11)活动连接,连杆Ⅱ(11)则与人员闸门锁紧装置联接;所述的从动不完全齿轮Ⅲ(14)与齿条(10)固定连接,齿条(10)则与人员闸门中部传动箱的锥齿轮组相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殿祥,沈秋平,高雷,沈勇坚,杨凤,吴岩,徐道平,胡士光,吴基东,蒋代康,姜军,石勇,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