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一种自然种群中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
技术介绍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中华鲟,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远在公元前I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每年的9-11月,发育成熟的中华鲟个体由海入江,洄游至金沙江下游至长江上游适合的江段产卵繁殖。自从修建葛洲坝阻断中华鲟繁殖洄游通道后,中华鲟的产卵场缩减至葛洲坝下游不足5km江段。随着中华鲟产卵场规模的减小和产卵亲鱼数量的减少,生活在长江里的中华鲟物种濒临威 胁。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和维持中华鲟资源量,有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的方式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从根本上通过对中华鲟卵保护策略的研究报道甚少。中华鲟繁殖季节,受精卵粘附在产卵场江底的石砾上孵化,孵化时间一般需要4-5d。在中华鲟孵化期,90%以上的中华鲟卵未及孵化即被栖息底层分布密集的食卵鱼类如瓦氏黄颡鱼等吞食。目前因为中华鲟卵的损失不足以补给中华鲟生态资源量,所以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的研究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如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及试验选择蚯蚓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3)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 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及试验选择蚯蚓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 3)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不同体长的食卵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小涛,路波,刘德富,危起伟,庄平,高勇,姜伟,杜浩,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