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点铆合折弯机,用以对一金属壳体进行折弯。所述多点铆合折弯机包括架体、固定在架体上的产品载台、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两侧以对所述金属壳体两侧进行折弯铆合的第一铆合机构、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后侧以对金属壳体后侧进行铆压的第二铆合机构、活动定位在架体上并位于产品载台上方以对金属壳体后侧进行抵压折弯的第三铆合机构、固定在架体下侧以驱动第一铆合机构和第二铆合机构的第一气缸以及固定在架体上方以驱动第三铆合机构的第二气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点铆合折弯机通过气缸控制各铆合机构可对金属壳体进行多点铆合,从而可同时且自动地对金属壳体两侧及后侧进行多点的铆合折弯操作,进而提高壳体铆合的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铆合折弯机,尤其涉及一种对连接器壳体进行多点铆合的多点铆合折弯机。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以供各个电子元件之间进行电性连接。现有的电连接器,例如Micro USB、HDMI等,通常包括有塑胶本体、固定至塑胶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遮盖塑胶本体的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围绕塑胶本体以起屏蔽接地作用,从而可防止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过程中有外接信号干扰。该种电连接器在安装时 ,通常先将导电端子自后向前安装至塑胶本体上,并通过在导电端子上设置倒刺以与塑胶本体干涉配合;然后将遮蔽壳体自前向后套装至塑胶本体上;最后将遮蔽壳体后端两侧向内或向上折弯以及自顶部向下折弯一后盖而与塑胶本体铆合,进而将遮蔽壳体固定至塑胶本体上而防止遮蔽壳体向前移动。现有的对遮蔽壳体两侧及后盖的折弯铆合需要分别进行,由此导致铆合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多点铆合折弯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壳体铆合工作效率的多点铆合折弯机。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点铆合折弯机,用以对一金属壳体进行折弯,所述多点铆合折弯机包括架体、固定在架体上的产品载台、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两侧以对所述金属壳体两侧进行折弯铆合的第一铆合机构、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后侧以对金属壳体后侧进行铆压的第二铆合机构、活动定位在架体上并位于产品载台上方以对金属壳体后侧进行抵压折弯的第三铆合机构、固定在架体下侧以驱动第一铆合机构和第二铆合机构的第一气缸以及固定在架体上方以驱动第三铆合机构的第二气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架体包括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板下方的第一固定架以及固定在支撑板上方的第二固定架,所述产品载台、第一铆合机构和第二铆合机构定位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第二气缸和第三铆合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铆合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气缸上的第一推动块、活动固定在支撑板下方并在第一推动块的推动下向上移动的第二推动块、固定在支撑板与第二推动块之间的第一弹簧、固定在第二推动块两端并向上穿过支撑板的两个第三推动块、与第三推动块相抵接并在第三推动块的推动下相向移动以对所述金属壳体两侧进行折弯铆合的两个第一铆刀以及固定在产品载台与第一铆刀之间的第二弹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一推动块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分别设有相互对接以推动第二推动块向上移动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三推动块和第一铆刀分别设有相互对接以推动第一铆刀朝向产品载台移动的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铆合机构包括旋转性地固定在支撑板一端的推杆、固定在所述推杆上端并在推杆转动时朝靠近或远离产品载台方向移动的第二铆刀以及固定在所述产品载台与第二铆刀之间的第三弹簧,所述推杆沿支撑板横向与所述第一推动块相对设置,并在第一气缸推动第一推动块移动时第一推动块与推杆下端相抵而驱使所述推杆转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铆合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二气缸下端的固定块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三铆刀,所述第三铆刀在第二气缸推动固定块向下移动时将遮蔽壳体的上侧后端向下抵压折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点铆合折弯机还包括活动定位在支撑板及固定块上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在固定块上的驱动块、活动定位在支撑板上并在第二气缸驱动驱动块下移时与所述驱动块相配合的定位块以及固定在所述定位块与产品载台之间的第四弹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块设有位于下侧倾斜设置的驱动面,所述定位块设有位于一端以与所述驱动面相抵接且倾斜设置的从动面、以及位于另一端以穿入金属壳体内以对金属壳体进行定位的舌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活动固定在固定块下侧的压料板及固定在固定块和压料板之间的第五弹簧,所述驱动块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压料板,所述第三铆刀向下延伸未超出所述压料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多点铆合折弯机通过气缸控制各铆合机构可对金属壳体进行多点铆合,从而可同时且自动地对金属壳体两侧及后侧进行多点的铆合折弯操作,进而提高壳体铆合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一 Mirco USB连接器在其遮蔽壳体后侧尚未被折弯铆合前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多点铆合折弯机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多点铆合折弯机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2中第二气缸、部分第三铆合机构和部分定位机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2中第一气缸和部分第一铆合机构的立体图;图6是图I中Micro USB连接器的遮蔽壳体被图2所示多点铆合折弯机铆合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I至图6所示,本技术多点铆合折弯机100主要以一 Micro USB连接器900的金属壳体91的折弯操作为例进行描述。具体参图I及图6,该金属壳体91的具体折弯部位为该金属壳体91两侧壁后侧用以与塑胶本体90相铆合的两个第一锁扣片911、金属壳体91顶壁后侧与塑胶本体90相抵接的两个第二锁扣片912以及用以遮盖塑胶本体90后侧的后盖913。诚然,本技术多点铆合折弯机100还可对类似的金属壳体进行铆合折弯操作。所述多点铆合折弯机100包括架体I、固定在架体I上的产品载台2、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2两侧以对所述金属壳体91两侧壁上的第一锁扣片911进行折弯铆合的第一铆合机构3、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2后侧以对金属壳体91后侧的后盖913进行铆压的第二铆合机构4、活动定位在架体I上并位于产品载台2上方以对金属壳体91顶壁后侧的第二锁扣片912和后盖913进行抵压折弯的第三铆合机构5、固定在架体I下侧以驱动第一铆合机构3和第二铆合机构4的第一气缸6以及固定在架体I上方以驱动第三铆合机构5的第二气缸7。结合图2及图3所示,所述架体I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板11、固定在支撑板11下方的第一固定架12以及固定在支撑板11上方的第二固定架13。所述第一固定架12通过固定柱121固定在支撑板11下侧并与所述支撑板11相平行。所述第二固定架13包括竖直设置的竖直架131和固定在竖直架131顶端的水平架132。所述产品载台2、第一铆合机 构3和第二铆合机构4定位在所述支撑板11上。所述第一气缸6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架12上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气缸7和第三铆合机构5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架13的水平架132 上。所述产品载台2包括固定在支撑板11上的底座21和固定在底座21上以支撑所述Mirco USB连接器900并防止该连接器900沿其左右方向、向下及向后移动的定位座22。结合图I、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铆合机构3包括固定在第一气缸6末端且水平设置的第一推动块31、活动固定在支撑板11下方并在第一推动块31的推动下向上移动的第二推动块32、固定在支撑板11与第二推动块32之间的第一弹簧33、固定在第二推动块32两端并向上穿过支撑板11的两个第三推动块34、与第三推动块34相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点铆合折弯机,用以对一金属壳体进行折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点铆合折弯机包括架体、固定在架体上的产品载台、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两侧以对所述金属壳体两侧进行折弯铆合的第一铆合机构、活动定位在产品载台后侧以对金属壳体后侧进行铆压的第二铆合机构、活动定位在架体上并位于产品载台上方以对金属壳体后侧进行抵压折弯的第三铆合机构、固定在架体下侧以驱动第一铆合机构和第二铆合机构的第一气缸以及固定在架体上方以驱动第三铆合机构的第二气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荣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