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578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所述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定位导电端子的定位槽及与定位槽贯通的收容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至定位槽内的基板及自基板延伸入收容部内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有相对设置并相向倾斜延伸的两个力臂以及自两个力臂顶部延伸且整体呈环状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整体呈环状设置,由此可增加接触部对一对接连接器上的接触端子的夹持力,进而保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良好接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夹持力较好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技术介绍
同轴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绝缘本体呈圆形凸台状设计并设有一上下贯穿的收容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在收容部下侧的基板及自基板向上突伸入收容部内的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成对相对设置,并且每一接触弹片设有一力臂及自力臂上侧向另一接触弹片方向突伸的接触突起。当该种同轴线缆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连接时,对接连接器上的对接端子向下抵压而插入接触弹片之间并与接触突起相抵接。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及越来越薄,该种同轴线缆连接器的高度相应减小,由此导致导 电端子的力臂设计越来越短,从而对接连接器在插入该种同轴线缆连接器的过程中,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下抵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而使得导电端子的弹性变形相对变大,进而容易导致该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出现信号不良或断路现象。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强夹持力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定位导电端子的定位槽及与定位槽贯通的收容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至定位槽内的基板及自基板延伸入收容部内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有相对设置并相向倾斜延伸的两个力臂以及自两个力臂顶部延伸且整体呈环状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还包括连接所述基板和两个所述力臂的连接部,两个所述力臂分别自所述连接部的两端沿所述基板表面弯折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自基板一端向上竖直弯折延伸且垂直连接在两个所述力臂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设有自两侧向外延伸以与所述定位槽相固持定位的耳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包括基板及自基板延伸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有相对设置并相向倾斜延伸的两个力臂以及自两个力臂顶部延伸且整体呈环状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还包括连接所述基板和两个所述力臂的连接部,两个所述力臂分别自所述连接部的两端沿所述基板表面弯折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自基板一端向上竖直弯折延伸且垂直连接在两个所述力臂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设有自两侧向外延伸的耳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整体呈环状设置,由此可增加接触部对一对接连接器上的接触端子的夹持力,进而保证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良好接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中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图4是图2中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I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100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I、固定于绝缘本体I上的导电端子2、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3以及遮盖绝缘本体I的遮蔽壳体5。请参照图I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整体呈圆形凸台状设计,并设有座体11以及自所述座体11下端延伸以定位线缆3的压板12。所述压板12自座体11下端沿座体11底部水平弯折。所述座体11设有位于下侧以定位导电端子2的定位槽111、与定位槽111上下贯通的收容部112以及与所述定位槽111前后贯通的线缆收容槽113。请结合图I至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固定至定位槽111内的平板状基板21以及自基板21延伸入收容部112内的接触臂22。所述基板21设有主体部210以及自所述主体部210两侧向外延伸以与所述定位槽111相固持定位的耳部211。所述接触臂22设有相对设置并相向倾斜延伸的两个力臂221、自两个力臂221顶部分别延伸且整体呈环状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部222以及连接所述基板21的主体部210和两个所述力臂221的连接部223。本技术通过将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22整体呈环状设置,由此可增加接触部222对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上的接触端子(未图示)的夹持力,进而保证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良好接触。两个所述力臂221分别自所述连接部223的两端沿所述基板21表面弯折延伸。所述连接部223自基板21 —端向上竖直弯折延伸且垂直连接在两个所述力臂221之间。由此可见,本技术中导电端子2的两个力臂221仅有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平行的一侧缘与连接部223共同连接,其余三侧为自由状设置;从而当对接连接器与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100连接以使得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插入本技术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22之间时,本技术导电端子2的接触臂22被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抵压而自力臂221远离连接部223的一侧向外旋转张开,由此间接的增加了力臂221的长度,从而使导电端子2不易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实现多次插拔。请参照图2所示,所述线缆3自所述线缆收容槽113内穿入所述绝缘本体I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所述线缆3设有一中心导线31以及包覆所述中心导线31的绝缘套32。所述中心导线31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套32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接触。所述中心导线31自所述线缆收容槽113内穿入而抵接在所述导电端子2的基板21下侧。所述压板12设有收容所述中心导线31的凹槽121。所述压板12自所述绝缘本体I的座体11下端水平弯折以向上抵接在所述导电端子2的基板21下侧并将中心导线31收容在凹槽121内,从而将中心导线31夹持固定在压板12和基板21之间。请结合图I至图3所示,所述遮蔽壳体5包括用以定位绝缘本体I的环形基座51以及位于所述基座51 —侧以定位线缆3的定位圈52。所述基座51下侧周围设有向内突伸的突片511和内外贯穿的定位孔512。所述绝缘本体I下侧周围设有向外突伸以定位于所述定位孔512内的定位块14和自外侧向内凹陷以与所述突片511相配合的缺口 15。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将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22整体呈环状设置,由此可增加接触部222对一对接连接器上的接触端子的夹持力,进而保证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良好接触。另外,本技术中导电端子2的力臂221仅有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平行的一侧缘与连接部223连接,其余三侧为自由状设置;从而当对接连接器与本技术同轴线缆连接器100连接以使得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插入本技术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22之间时,本技术导电端子2的接触臂22被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抵压而自力臂221远离连接部223的一侧向外旋转张开,由此间接的增加了力臂221的长度,从而使导电端子2不易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实现多次插拔。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定位导电端子的定位槽及与定位槽贯通的收容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至定位槽内的基板及自基板延伸入收容部内的接触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设有相对设置并相向倾斜延伸的两个力臂以及自两个力臂顶部延伸且整体呈环状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德欣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