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563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塑胶壳体以及固定至塑胶壳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塑胶壳体相固持的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垂直设置并相互固持的弹簧端子。所述弹簧端子形成有位于内侧的空腔。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突伸入所述空腔内并与弹簧端子的内壁相抵接的定位突起,从而可使第一端子与弹簧端子稳定连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弹簧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以供各个电子元件之间进行电性连接。应用于手机上的一种手机喇叭连接器包括有塑胶壳体以及固定至塑胶壳体上以进行信号传导的传导端子。该传导端子通常包括有固定至塑胶壳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与导电端子相焊接的弹簧端子。该导电端子呈片状贴靠在塑胶壳体内壁上。所述弹簧端子为一与所述导电端子相连接的并呈锤形的扭转弹簧。所述弹簧端子的最下端与呈片状的所述导电端子相焊接,上端与一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但是,该种扭转弹簧制成的弹簧端子与呈片状设置的导电端子相焊接时,一方面因空间较小而很难实行;另一方面两者相焊接后的连接稳定性较低。由此导致该种连接器生产效率较低且稳定性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方便且连接稳定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塑胶壳体以及固定至塑胶壳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塑胶壳体相固持的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垂直设置并相互固持的弹簧端子,所述弹簧端子形成有位于内侧的空腔,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突伸入所述空腔内并与弹簧端子的内壁相抵接的定位突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突起与所述主体部相垂直,并且所述定位突起设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柱状部,所述弹簧端子与所述柱状部相配合部位处的所述空腔的内径与所述柱状部的外径相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突起还设有位于所述柱状部上端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扣持在所述弹簧端子与所述柱状部的配合部位上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弹簧端子与所述柱状部的配合部位的外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簧端子靠近主体部的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末端,所述第一端子设有自主体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末端相锁扣的锁扣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扣部自主体部一侧弯折延伸并抵压在所述第一末端上侧,所述第一末端被夹持在锁扣部和主体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第一端子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弹簧端子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端突伸出所述上壳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壳体设有基板以及自基板垂直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凹设有与所述弹簧端子外侧壁相配合定位的凹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有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一一配合的所述弹簧端子,所述上壳体设有若干分别与每一弹簧端子相对应以供所述弹簧端子向外突伸的穿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所述第一端子上设置突伸入弹簧端子内侧的空腔内并与弹簧端子的内壁相抵接的定位突起,从而可将弹簧端子稳固固定在第一端子上,并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达成稳定的电性连接;此外,所述弹簧端子可直接安装固定在所述定位突起上,而无需再次对第一端子和所述弹簧端子进行焊接,由此使得本技术电连接器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音频连接器测试装置尚未进行测试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音频连接器测试装置进行测试时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图4是图I中音频连接器测试装置的部分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I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塑胶壳体I以及固定至塑胶壳体I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塑胶壳体I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下壳体12设有基板121以及自基板121朝上壳体11方向垂直延伸的限位板122。所述基板121设有用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持槽123。所述限位板122设有与所述固持槽123上下对应并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配合定位的凹槽124。所述上壳体11设有上下贯穿以供所述导电端子2向外突伸的穿孔111。所述上壳体11和上壳体12两侧分别设有上下贯穿的固持孔3。所述上壳体11的固持孔3和下壳体12的固持孔3相互对应且相贯通以通过一螺丝(未图示)将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固定在一起。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与塑胶壳体I相固持的第一端子21和与所述第一端子21垂直设置并相互固持的弹簧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弹簧端子22 —一对应配合。并且所述弹簧端子22远离所述第一端子21的一端突伸出上壳体11外侧。所述上壳体11设有若干分别与每一弹簧端子22相对应以供所述弹簧端子22向外突伸的所述穿孔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端子22为呈环状扭曲延伸的扭簧,从而所述弹簧端子22形成有位于内侧的空腔221。所述第一端子21设有呈片状的主体部21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211垂直延伸的定位突起212。所述主体部211收容并固定在所述下壳体12的固持槽123内。所述定位突起212突伸入所述空腔221内并与弹簧端子22的内壁相抵接。所述定位突起212与所述主体部211相垂直,并且所述定位突起212设有与所述主体部211连接的柱状部213以及位于所述柱状部213上端的限位部214。所述弹簧端子22设有与所述柱状部213相配合的配合部222。所述配合部222位置处空腔221的内径与所述柱状部213的外径相同。所述限位部214扣持在所述弹簧端子22与所述柱状部213相配合的配合部222的上侧。所述限位部214的外径大于所述弹簧端子22与所述柱状部213相配合的配合部222的外径,从而使得所述弹簧端子22不能自所述第一端子21上脱落,进而将所述弹簧端子22稳固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21上并与第一端子21稳定接触,保障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弹簧端子22靠近所述第一端子21的主体部211的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末端223。所述第一端子21设有自主体部211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末端223相锁扣的锁扣部215。所述锁扣部215自主体部211 —侧弯折延伸并抵压在所述第一末端223上侧,进而将所述第一末端223夹持固定在所述锁扣部215和主体部211之间,由此可防止所述弹簧端子22围绕其轴心旋转。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所述第一端子21上设置突伸入弹簧端子22内侧的空腔221内并与弹簧端子22的内壁相抵接的定位突起212,从而可将弹簧端子22稳固固定在第一端子21上,并与所述第一端子21之间达成稳定的电性连接;此外,所述弹簧端子22`可直接安装固定在所述定位突起212上,而无需再次对第一端子21和所述弹簧端子22进行焊接,由此使得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组装方便。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塑胶壳体以及固定至塑胶壳体上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塑胶壳体相固持的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垂直设置并相互固持的弹簧端子,所述弹簧端子形成有位于内侧的空腔,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突伸入所述空腔内并与弹簧端子的内壁相抵接的定位突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敏邓志阳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