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56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51
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包括一第一导料带、一第二导料带及间隔设置在该第一、二导料带间的多数端子组,其中该第一导料带对应每一端子组处分别设有多数第一定位孔,该第二导料带平行该第一导料带,且对应该多数第一定位孔处分别设有多数第二定位孔,每一端子组包含多数间隔设置且两端分别与该第一、二导料带连接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其中每两相邻的上排端子间分别设有一下排端子,该上排端子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向上抽引出水平状的一上接触段,该下排端子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向下抽引出水平状的一下接触段;藉由上述结构使其具有提高产品合格率及降低成本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关于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料带方面的
,尤指一种可提高产品合格率及降低成本的连接器的端子料带。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I 图3所示,显示一种已知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包括一导料带10及间隔设置在该导料带10 —侧边的多数端子组11。其中,该导料带10对应每一端子组11处分别设有多数定位孔12。该每一端子组11包含多数上排端子13、多数下排端子14及一导接片15。其中每两相邻的上排端子13间分别设有一下排端子14。该上排端子13具有一上接触段130及延伸自该上接触段130两端的一第一连接段131及一第二连接段132,该上接触段130以两次冲压的方式向上成型而成,该第一连接段131远离该接触段130的一端与该导料带10相接,该第二连接段132远离该接触段130的一端与该导接片15相接。该下 排端子14具有一下接触段140及延伸自该下接触段140两端的一第一连接段141及一第二连接段142,该下接触段140以两次冲压的方式向下成型而成,该第一连接段141远离该接触段140的一端与该导料带10相接,该第二连接段142远离该接触段140的一端与该导接片15相接。该两相邻端子组11的导接片15间未相接而具有一适当距离。在图2中指出,该上排端子13在冲压成型出该上接触段130时,利用定位针16穿设于该导料带10的定位孔12中将其定位,然后先成型靠近该导料带10的一边,再成型远离该导料带10的另一边,如此材料才不会相扯。在图3中指出,该下排端子14在冲压成型出该下接触段140时,利用定位针16穿设于该导料带10的定位孔12中将其定位,然后先成型靠近该导料带10的一边,再成型远离该导料带10的另一边,如此材料才不会相扯。然而,该已知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在实际制作及组装时具有下述诸多问题一、因其多数端子组11的导接片15未相接,而是具有一适当距离,所以该多数端子组11仅一端连接在同一导料带10上,因此在收料、包装、电镀及搬运等相关制程中,该多数端子组11会因远离该导料带10的一端的导接片15间未相连接,而易发生被碰歪或变形的情形,而会降低产品的合格率,而且亦会因此使冲压成型后的制程要求非常高,相对制作成本亦会因此随之增加。二、其仅靠一侧边导料带10上的多数定位孔12作为冲压成型时或塑模时定位之用,因此该利用单边定位的结构会加大加工误差、组装误差及送料步距累积误差所造成的影响,进而使修模频率及质量风险大增,且会因此而进一步降低产品合格率、模具效率及成本利润。三、其上、下接触段130、140分别于该上、下排端子13、14上以两次冲压成型的方式成型,而其配合该导料带10的单边定位在成型该上、下接触段130、140远离该导料带10的一端时,会产生较大的拉料情形,所以该多数端子组11的导接片15不可相接,相对的其预留拉料变窄的料宽需较大,所以材料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产品合格率及降低成本的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具体而言,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包括一第一导料带、一第二导料带及间隔设置在该第一、二导料带间的多数端子组,其中该第一导料带对应每一端子组处分别设有多数第一定位孔;该第二导料带平行该第一导料带,且对应该多数第一定位孔处分别设有多数第二定位孔;该每一端子组包含多数间隔设置且两端分别与该第一、二导料带连接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其中每两相邻的上排端子间分别设有一下排端子,该上排端子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向上抽引出水平状的一上接触段,该下排端子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向下抽引出·水平状的一下接触段。该上排端子具有分别与该上接触段的两端相接且较细的一第一连接段及一第二连接段,该上排端子的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导料带相接,该上排端子的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导料带相接,该下排端子具有分别与该下接触段的两端相接且较细的一第一连接段及一第二连接段,该下排端子的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导料带相接,该下排端子的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导料带相接。该第一导料带、第二导料带、该多数上排端子的第一、二连接段及该多数下排端子的第一、二连接段位于同一平面。该每一上排端子的第一连接段的顶面及底面上具有相对称的两第一凹槽,该每一上排端子的第二连接段的顶面上具有一第二凹槽,该每一下排端子的第一连接段的顶面及底面上具有相对称的两第一凹槽,该每一下排端子的第二连接段的顶面上具有一第二凹槽。该多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呈V字形。该每一端子组包含十个上排端子及九个下排端子。该第一导料带上对应每一组端子组处分别具有3个第一定位孔,该第二导料带上对应每一组端子组处分别具有3个第二定位孔。该连接器为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规格。如此,藉由该第一导料带及该第二导料带分别与该多数端子组的上、下排端子的两端相接的结构设计,可在收料、包装、电镀及搬运等相关制程中,利用该第一、二导料带来保护内侧的多数上、下排端子,以使该端子不会有轻易被碰歪或变形的情形,以提高产品合格率,而且亦可因此使冲压成型后的制程要求降低,相对地可使制作成本随之降低。该第一导料带上的多数第一定位孔及该第二导料带上的多数第二定位孔可供于冲压成型时或塑模时作为定位之用,因此利用该两边定位的结构设计可大幅降低加工误差、组装误差及送料步距累积误差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可因此降低修模频率及质量风险,并因此提高产品合格率、模具效率及成本利润。藉由该上、下接触段分别于该上、下排端子上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抽引而成及配合该第一、二导料可供两边定位的结构设计,可在成型该上、下接触段时拉薄原材料进而使拉料的情况较为轻微,因此可使预留拉料变窄的料宽相对已知结构能节省一倍以上,所以可大幅降低材料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已知连接器的端子料带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已知连接器的端子料带的上接触段的成型动作示意图。图3为已知连接器的端子料带的下接触段的成型动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侧面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的上接触段的成型动作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下接触段的成型动作示意图。标号说明导料带10;端子组11;定位孔12 ;上排端子13 ;上接触段130 ;第一连接段131 ;第二连接段132 ;下排端子14 ;下接触段140 ;第一连接段141 ;第二连接段142 ;导接片15 ;定位针16 ;第一导料带20 ;第一定位孔21 ;第二导料带30 ;第二定位孔31 ;端子组40 ;上排端子41 ;上接触段410;第一连接段411;第二连接段412 ;第一凹槽413 ;第二凹槽414 ;下排端子42 ;下接触段420 ;第一连接段421 ;第二连接段422 ;第一凹槽423 ;第二凹槽424;定位针50。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 图9所示,显示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应用于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Multimedialnterface, HDMI)规格的连接器中,其结构包括一第一导料带20、一第二导料带30及间隔设置在该第一、二导料带20、30间的多数端子组40,其中该第一导料带20对应每一端子组40处分别设有3个第一定位孔21。该第二导料带30平行该第一导料带20,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上。该第二导料带30对应该多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料带、一第二导料带及间隔设置在该第一、二导料带间的多数端子组,其中:该第一导料带对应每一端子组处分别设有多数第一定位孔;该第二导料带平行该第一导料带,且对应该多数第一定位孔处分别设有多数第二定位孔;该每一端子组包含多数间隔设置且两端分别与该第一、二导料带连接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其中每两相邻的上排端子间分别设有一下排端子,该上排端子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向上抽引出水平状的一上接触段,该下排端子以一次冲压成型的方式向下抽引出水平状的一下接触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镜清
申请(专利权)人:富佳得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