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弧光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控制器及探头系统,探头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模块和放大电路,外壳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还设有透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在使用时,可首先通过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的光源,光源透过透镜至滤光片处时,滤光片将电弧光或干扰光中的可见光滤除,仅使紫外光通过,通过滤光片的紫外光经过所述光电倍增管放大后强度大大增加,从而可供控制器进行识别,进而实现对输电线路中的污闪现象的早期监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弧光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绝缘子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着两个基本作用,即支撑导线和防止电流回地。然而,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要求其外绝缘在大气过电压、内部过电压和长期运行电压下均能可靠运行,但沉积在绝缘子表面的污秽层在雨、雪、露等恶劣气象条件的作用下往往会大大降低绝缘子的电气强度,出现污闪现象,即局部电弧伸展的过程;当发展为整个绝缘子沿面闪络为弧光接地,将会使系统形成弧光接地过电压,又会使其它的污秽层重的设备发生污闪而形成两相(三相)接地短路而跳闸。在诱发污闪的条件如气温、湿度、雾、雨雪及污秽层等未消除,介质绝缘强度尚未恢复的情况下,重新自动合闸或强送合闸的瞬间,便又会出现操作过电压,此时污闪处的电弧有可能重燃,致使绝缘子炸裂或促使别处再出现污闪。最终可能造 成电力系统外绝缘在过电压作用下发生闪络电弧光,并在长期运行电压下发生污秽闪络,造成停电事故,损害整条线路的使用和运行寿命。因此早期监测及预防工作是防止大面积污闪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污闪现象中出现的电弧光往往为较为微弱的紫外光,而现有技术中的光检测系统的探头往往仅能对可见光进行捕捉检测,或者即使是能检测到电弧光,由于电弧光较为微弱,也无法通过后续的系统进行检测,因此对电弧光的检测还停留在对电弧光的捕捉检测的阶段,换言之,能够实现对电弧光的捕捉检测,便实现了对大面积污闪现象的早期监测及预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以通过检测电弧光来实现对输电线路中的污闪现象的早期监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包括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探头系统,探头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模块模块和放大电路,外壳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还设有透镜。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脚座,脚座上设有支柱并于支柱上铰接有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远离支柱的一端与探头系统的外壳铰接在一起。所述透镜为广角透镜。所述外壳为坡莫合金外壳。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显示器。所述光电倍增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中从前向后的依次设有光阴极、聚焦极、至少一个倍增极和阳极。由于本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在其外壳的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高压模块和放大电路,外壳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还设有透镜;因此,在使用时,可首先通过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的光源,光源透过透镜至滤光片处时,滤光片将电弧光或干扰光中的可见光滤除,仅使紫外光通过,通过滤光片的紫外光经过所述光电倍增管放大后强度大大增加,高压模块作为光电倍增管的电源和放大电路,用于将光电倍增管微弱的微安级电流信号放大为毫伏级的电压信号,从而可供所述控制器进行识别,进而实现对输电线路中的污闪现象的早期监测。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架可作为系统工作时的支撑,支架采用脚座与连接杆配合的方式可方便的实现外壳的升降和俯仰动作,方便系统工作时的姿态调节;透镜采用广角透镜可增大系统的检测范围;坡莫合金是一种磁屏蔽材料,采用坡莫合金材质的外壳可屏蔽电磁场对光电倍增管的干扰。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的实施例I的使用状态示意 图;图2是图I中的探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光电倍增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的实施例1,如图1-3所示,包括控制器101,控制器101用于识别送入其中的光源,其为现有技术,可根据需要市购而得,此处不予赘述,控制器101连接有有探头系统102,探头系统102包括外壳11,本实施例中,外壳11呈圆筒形且为坡莫合金材质,外壳11中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外壳11上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装配有透镜12,透镜12为广角透镜,采用广角透镜可增大系统的检测范围;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装配有滤光片13、光电倍增管14、高压电源模块15,和放大电路16,高压电源模块的电压范围为-500 -1000VDC,其中滤光片13用于将电弧光或干扰光中的可见光滤除,仅使紫外光通过,光电倍增管14用于将经过滤光片13的紫外光放大并增加强度,光电倍增管14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管体14-1,管体中从前向后的依次设有光阴极14-2、聚焦极14-3、四个倍增极14-4和阳极14_5,光电倍增管14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予赘述;外壳11上连接有一支架,支架包括脚座17,脚座17的上侧面上设有一支柱18,支柱18的上部铰接有一连接杆19,连接杆19的远离支柱18的一端与外壳11上设置的对应结构铰接,在使用时,可通过连接杆绕其与支柱的铰接点的转动来调节外壳的高度,通过外壳绕其与连接杆的铰接点的转动来调节外壳的俯仰角度。该系统可用于捕捉并放大电弧光中的紫外光,从而可与控制器配合来对输电线路中的电弧光进行监控,通过现显示器来显示电弧光的实况,进而实现对输电线路中的污闪现象的早期监测。控制器101通过以太网连接有主服务器、数据存储器及远程控制计算机103,通过这些装置可实现对输电线路的集中远程实时监测及控制。在本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的其它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I中所述的外壳的外形还可以不受限制,只需保证所述安装孔的规格即可。权利要求1.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探头系统,探头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模块和放大电路,外壳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还设有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脚座,脚座上设有支柱并于支柱上铰接有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远离支柱的一端与探头系统的外壳铰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广角透镜。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坡莫合金外壳。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通过以太网连接有主服务器、数据存储器及远程控制计算机。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倍增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中从前向后的依次设有光阴极、聚焦极、至少一个倍增极和阳极。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电弧光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控制器及探头系统,探头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模块和放大电路,外壳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还设有透镜;本技术的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在使用时,可首先通过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的光源,光源透过透镜至滤光片处时,滤光片将电弧光或干扰光中的可见光滤除,仅使紫外光通过,通过滤光片的紫外光经过所述光电倍增管放大后强度大大增加,从而可供控制器进行识别,进而实现对输电线路中的污闪现象的早期监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压输变线路污闪电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探头系统,探头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孔中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模块和放大电路,外壳在安装孔的前端口处还设有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彤凯,齐杰龙,高芬,赵帅军,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