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8660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1:27
一种支撑装置。支撑装置用以支撑包括底面及第一侧面的电子装置,并包括底座、装置支撑部、装置连接部及连杆;底座包括前侧及后侧;装置支撑部包括支撑件及第一转轴;第一转轴枢接于前侧并与支撑件连接,使支撑件以第一转轴为轴心转动;装置连接部包括连接件、第二转轴及两扭簧;第二转轴枢接于后侧,且连接件位于第二转轴上;两扭簧分别套设于第二转轴的两端;连杆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转轴枢接;第二端与第二转轴枢接;其中支撑件收合角度为θ1,0度≤θ1≤35度,连接件收合角度为θ2,0度≤θ2≤75度;第一支撑件展开角度为θ11,35度≤θ11≤90度,第一连接件展开角度为θ21,其中θ21>θ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携带方便且美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一种用来支撑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持式电子装置,如平板计算机或手机,已经越来越广泛被使用。而市面上有多种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供使用者选择以摆放电子装置,让使用者能长时间舒适地使用手持式电子装置。以常见用于平板计算机的支撑装置为例,为了跟平板计算机内建的连接器连接,支撑装置设有与平板计算机的连接器相匹配的连接件。而通常在支撑装置要与平板计算机连接时,此连接件会外露于支撑装置以便连接平板计算机。但是在平板计算机使用完毕,要将支撑装置收合的时候,此连接件仍会外露于支撑装置,造成携带上的不便,并且外露的连接件也让支撑装置收合后的状态不甚美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支撑装置,让连接件也能一并被收入支撑装置内不外露,以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本技术的一种支撑装置,用以支撑一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底面以及一第一侧面,该支撑装置包括一底座,该底座包括一前侧以及一后侧;一装置支撑部,该装置支撑部包括一支撑件;以及一第一转轴,该第一转轴枢接于该底座的该前侧并与该支撑件连接,使该支撑件以该第一转轴为轴心转动,使该支撑装置具有一收合状态以及一第一展开状态;一装置连接部,该装置连接部包括一连接件;一第二转轴,该第二转轴枢接于该底座的该后侧,且该连接件位于该第二转轴上;以及两扭簧,该两扭簧分别套设于该第二转轴的两端;以及一连杆,该连杆包括一第一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转轴枢接;以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与该第二转轴枢接;其中,当该支撑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支撑件与该连杆形成一支撑件收合角度91,且0度< Q1S 35度,同时该连接件与该连杆形成一连接件收合角度92,且0度< θ2< 75度;当该支撑装置由该收合状态转动至该第一展开状态时,该支撑件与该连杆形成一第一支撑件展开角度θη,其中35度<度,且该连接件与该连杆形成一第一连接件展开角度Θ21,其中θ21> θ2以供该连接件与该电子装置的该第一侧面连接,且该支撑件与该底面接触。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装置支撑部、装置连接部以及连杆。底座包括前侧及后侧;装置支撑部包括支撑件及第一转轴,其中第一转轴枢接于底座的前侧并与支撑件连接,让支撑件以第一转轴为轴心转动,使支撑装置具有一收合状态以及一第一展开状态。装置连接部包括连接件、第二转轴以及两扭簧,其中第二转轴枢接于底座的后侧,且连接件位于第二转轴上,两扭簧分别套设于第二转轴的两端。连杆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第一转轴枢接;第二端与第二转轴枢接。当支撑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时,支撑件与连杆形成一支撑件收合角度Θ i,且O度(Q1 <35度,同时连接件与连杆形成一连接件收合角度02,且0度< θ2<75度;当支撑装置由收合状态转动至第一展开状态时,支撑件与连杆形成一第一支撑件展开角度θ η,其中35度< Q11 <90度,且连接件与该连杆形成一第一连接件展开角度Θ21,其中θ21>θ2以供连接件与电子装置的第一侧面连接,且支撑件与电子装置的底面接触。并且,电子装置的第一侧面与连接件连接后,支撑装置由第一展开状态转动至第二展开状态,此时,连接件与连杆形成一第二连接件展开角度θ22,且θ2< θ22^ θ2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二连接件展开角度Θ 22小于90度。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装置支撑部还包括一连杆连接部,其中连杆的第一端通过连杆连接部与第一转轴连接;连杆连接部还包括一导柱,连杆的第一端还包括一开孔,而导柱位于开孔内;装置连接部还包括一连杆枢接部,其中连杆的第二端通过连杆枢接部与第二转轴枢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支撑件收合角度Θ I实质上小于20度;连接件收合 角度θ2实质上小于20度。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支撑件展开角度θ η实质上为70度;第一连接件展开角度Θ 21实质上为90度。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底座在前侧还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底座在后侧还包括一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转轴枢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转轴枢接。本技术可让连接件也能一并被收入支撑装置内不外露,使得携带方便,并且让支撑装置收合后的状态美观。由于本技术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技术专利。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处于收合状态的侧视图。图2Α是图2中连杆第二端与第二转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2Β是图2中连杆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处于第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3Α是图3中连杆第二端与第二转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3Β是图3中连杆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4Α是图4中连杆第二端与第二转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4Β是图4中连杆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由第一展开状态转至收合状态的侧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支撑装置I底座10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前侧13后侧14装置连接部20连接件21轴线21a、31a、40a第二转轴 22支撑件31第一展开状态S2连杆枢接部23转轴231扭簧24装置支撑部30第一转轴32连杆连接部33导柱331连杆40第二展开状态S3第一端41开孔411第二端42支撑件收合角度Θ i第一支撑件展开角度θ n第一连接件展开角度Θ21第二连接件展开角度θ22电子装置100底面110第一侧面120连接件收合角度Θ 2箭头Α、B、C、D收合状态SI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以下请一并参考图I与图2关于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一实施例。图I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处于收合状态的侧视图。如图I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支撑装置I包括底座10、装置连接部20、装置支撑部30以及连杆40。底座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一前侧13以及一后侧14,其中第一连接部11设于前侧13,第二连接部12设于后侧14。装置连接部20包括连接件21、第二转轴22、连杆枢接部23以及两个扭簧24,其中连杆枢接部23包括一转轴231。如图I所示,连接件21位于第二转轴22上,且第二转轴22与位于底座10的前侧13的第一连接部11枢接,而连杆枢接部23与连杆40枢接。两个扭簧24分别套设于第二转轴22的两端,扭簧24全时间施予连接件21 —逆时针力矩让连接件21得以第二转轴22为轴心逆时针转动。如图I与图2所示,装置支撑部30包括支撑件31、第一转轴32以及连杆连接部33,其中连杆连接部33包括一导柱331。支撑件31与第一转轴32连接,且第一转轴32与位于底座10的后侧14的第二连接部12连接,使支撑件31可以第一转轴32为轴心转动,让支撑装置I具有一收合状态SI (图2)、一第一展开状态S2 (图3)以及一第二展开状态S3 (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装置,用以支撑一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底面以及一第一侧面,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括:一底座,该底座包括一前侧以及一后侧;一装置支撑部,该装置支撑部包括:一支撑件;以及一第一转轴,该第一转轴枢接于该底座的该前侧并与该支撑件连接,使该支撑件以该第一转轴为轴心转动,使该支撑装置具有一收合状态以及一第一展开状态;一装置连接部,该装置连接部包括:一连接件;一第二转轴,该第二转轴枢接于该底座的该后侧,且该连接件位于该第二转轴上;以及两扭簧,该两扭簧分别套设于该第二转轴的两端;以及一连杆,该连杆包括:一第一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转轴枢接;以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与该第二转轴枢接;其中,当该支撑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支撑件与该连杆形成一支撑件收合角度θ1,且0度≤θ1≤35度,同时该连接件与该连杆形成一连接件收合角度θ2,且0度≤θ2≤75度;当该支撑装置由该收合状态转动至该第一展开状态时,该支撑件与该连杆形成一第一支撑件展开角度θ11,其中35度≤θ11≤90度,且该连接件与该连杆形成一第一连接件展开角度θ21,其中θ21>θ2以供该连接件与该电子装置的该第一侧面连接,且该支撑件与该底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广杨益方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