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门套结构,用于包裹在门洞墙体(3)的外侧,包括:第一侧面与墙体(3)的端面相贴合的门套(1);一端设置在门套(1)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3)的内壁上的内封框(4);一端设置在门套(1)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3)的外壁上的外封框(2);门套(1)的宽度大于墙体(3)的厚度,且门套(1)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开设有沿门套(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沿墙体(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第二侧面为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侧面;内封框(4)和外封框(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另一个设置在第二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门套结构实现了对门套的安装定位,简化了安装过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装饰器材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门套结构。
技术介绍
在安装门板的时候,为了保护墙体与墙体的边缘结合部分不会随着时光的流失,残缺变黑,且便于固定门板,常会在门洞墙体上安装上门套。为了省去安装施工的麻烦,人们设计出一种可直接套用的门套,即将门套加工成型,在安装过程中直接将门套安装在墙体上即可。这种方式将门套的安装过程简化,减少了施工时间,但是由于将门套整体直接安装在墙体上,限定了墙体的厚度,很难保证能够绝对适应实际操作中的墙体厚度 。所以,目前人们设计了一种能够调节门套包裹的墙体厚度的门套结构。请参考附图1,该图为现有技术中的门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门套结构包括门套101,门挡线102,内封框104和外封框107 ;其中,门套101具有与墙体106厚度相当的宽度,门套101的第一侧面与墙体106的端面相贴合,其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开设有沿墙体106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门挡线102设置在门套101的第二侧面上;内封框104和外封框107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另一端设置在墙体106的内壁和外壁上。所述门套101的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内侧面与墙体106的内壁位于同侧,外侧面与墙体106的外壁位于同侧。安装好门套101以后,将门103设置在门挡线102的靠近墙体106内壁的一侧。安装门套101时,首先将门套101通过胶层105粘在墙体106的端面上,接着将内封框104和外封框107分别插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内,由于门套101与墙体106之间没有相对定位,在安装内封框104和外封框107时,必须对内封框104和外封框107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内封框104和外封框107与门套101组成的系统刚好包裹整个墙体的厚度。该安装方式不便于门套的安装定位,安装复杂。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门套结构,以实现对门套的安装定位,简化安装过程,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套结构,以实现对门套的安装定位,简化安装过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门套结构,用于包裹在门洞墙体的外侧,包括第一侧面与墙体的端面相贴合的门套;一端设置在所述门套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的内壁上的内封框;一端设置在所述门套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的外壁上的外封框;其中,所述门套的宽度大于所述墙体的厚度,且所述门套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门套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沿墙体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侧面为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侧面;所述内封框和外封框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优选的,上述门套结构中,所述门套的第二侧面靠近所述墙体内壁的一端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内封框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门套的外侧面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外封框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外侧面为与所述墙体的外壁位于同侧的侧面。优选的,上述门套结构中,所述内封框与所述墙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外封框与所述墙体的外壁相贴合。优选的,上述门套结构中,所述内封框和所述外封框均为L形封框。优选的,上述门套结构中,所述门套通过膨胀螺钉设置在墙体上,且该门套结构的门挡线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并覆盖所述膨胀螺钉的外侧。优选的,上述门套结构中,所述门套通过胶层粘在所述墙体的端面上。在本技术提供的门套结构中,门套的宽度大于墙体的厚度,门套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开设有沿门套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沿墙体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内封框和外封框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另一个设置在第二凹槽内。在安装门套时,首先将内封框设置在墙体的内壁(或外壁)上,然后将门套固定在墙体上使其设置有第一凹槽的一端位于墙体的厚度之外,并使内封框的一端插入第一凹槽内;由于第一凹槽沿门套的厚度方向延伸,所以内封框能够将门套限位在墙体上,防止其在墙体的厚度方向上滑动,最后直接将外封框插入到第二凹槽内即可,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调节门套在墙体厚度方向上的位置,即实现了对门套的安装定位,简化了安装过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门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门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套结构,实现了对门套的安装定位,简化了安装过程。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附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门套结构门套结构,用于包裹在门洞墙体3的外侧,包括门套1,内封框4,外封框2和门挡线6 ;其中,内封框4的一端设置在门套I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3的内壁上;外封框2的一端设置在门套I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3的外壁上;门套I的第一侧面与墙体3的端面相贴合,其宽度大于墙体3的厚度,且门套I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开设有沿门套I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沿墙体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内封框4和外封框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另一个设置在第二凹槽内,上述第二侧面为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侧面。在安装门套I时,首先将内封框4设置在墙体3的内壁(或外壁)上,然后将门套I固定在墙体3上使其设置有第一凹槽的一端位于墙体3的厚度之外,并使内封框4的一端插入第一凹槽内;由于第一凹槽沿门套I的厚度方向延伸,所以内封框4能够将门套I限位在墙体3上,防止其在墙体3的厚度方向上滑动,最后直接将外封框2插入到第二凹槽内即可。安装完门套I以后,将门挡线6设置在门套I的第二侧面上,接着将门5设置在门套I上位于门挡线6的内侧(即靠近墙体3内壁的一侧),即可完成门的安装。由于在上述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调节门套I在墙体3厚度方向上的位置,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门套结构实现了对门套I的安装定位,简化了安装过程。具体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门套结构中,门套I的第二侧面靠近墙体3内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内封框4设置在第一凹槽内;门套I的外侧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夕卜封框2设置在第二凹槽内,外侧面为与墙体3的外壁位于同侧的侧面,如图2所示,墙体3上靠近门5的一侧即为内壁。当然,第一凹槽还可开设在门套I的第二侧面靠近墙体3外壁的一端,此时外封框2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二凹槽开设在门套I的内侧面上,内封框4设置在第二凹槽内。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门套结构中,内封框4与墙体3的内壁相贴合,外封框2与墙体3的外壁相贴合,此时内封框4与外封框2依靠墙体3的墙角贴合,连接更加紧密,提高了连接强度。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门套结构中,内封框4和外封框2均为L形封框。内封框4和外封框2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套结构,用于包裹在门洞墙体(3)的外侧,包括:第一侧面与墙体(3)的端面相贴合的门套(1);一端设置在所述门套(1)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3)的内壁上的内封框(4);一端设置在所述门套(1)上,另一端设置在墙体(3)的外壁上的外封框(2);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1)的宽度大于所述墙体(3)的厚度,且所述门套(1)的第二侧面的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门套(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沿墙体(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侧面为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侧面;所述内封框(4)和外封框(2)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梅,王清安,李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闼闼同创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