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行程千斤顶,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沿缸体内壁密封滑动的活塞,缸体上设有与缸体内腔底部连通的外推油口,活塞呈圆环状,活塞外端密封固设有向缸体口部延伸的管状连接套,连接套内设有沿连接套内壁轴向密封滑动的副活塞,副活塞上固设有向缸体口部延伸的活塞杆,缸体口部安装有对活塞进行限位的导向套,连接套外端固设有对副活塞进行限位的副导向套。采用这种结构的大行程千斤顶,结构合理,在不增大缸体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提升活塞杆行程上限,且操作方便,特别适合在大行程推举场合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行程千斤顶。
技术介绍
千斤顶是一种用钢性顶举件作为工作装置,通过顶部托座或底部托爪在行程内顶升重物的轻小起重设备。按结构特征可分为齿条千斤顶、螺旋千斤顶和液压千斤顶3种。千斤顶是一种起重高度小(小于Im)的最简单的起重设备。它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机械式千斤顶又有齿条式与螺旋式两种,由于起重量小,操作费力,一般只用于机械维修工作,在修桥过程中不适用。液压式千斤顶结构紧凑,工作平稳,有自锁作用,故使用广泛。千斤顶主要用于厂矿、交通运输等部门作为车辆修理及其它起重、支撑等工作。其结构轻巧坚固、灵活可靠,一人即可携带和操作。千斤顶作为一种使用范围广泛的工具,采用了最优质的材 料铸造,保证了千斤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原理上来说,液压千斤顶所基于的原理为帕斯卡原理,即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的,这样,在平衡的系统中,比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压力比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所以通过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不同端上的不同的压力,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变换的目的。我们所常见到的液压千斤顶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达到力的传递。传统的液压千斤顶一般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沿缸体内壁密封滑动的活塞,缸体上设有与缸体内腔底部连通的外推油口。在进行升顶时,将高压液压油从外推油口压入主腔,主腔内液压油的压强转化为对活塞内端面的推力,这样,活塞杆便在活塞的推动下伸出缸体,这样就完成了升顶动作。在进行降顶时,降低通入外推油口内的液压油压力,这样,活塞杆便在自身重力或外界重物的重力作用下回缩,同时压迫主腔内的液压油流出,也就完成了降顶操作。传统液压千斤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可以实现升顶和降顶动作,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传统千斤顶对外施力的行程,取决于缸体内活塞杆的长度,也就是缸体内腔长度;缸体长度越长,能容纳的活塞杆长度就越长,可伸出的活塞杆长度也就越长,反之,则越短;缸体内腔的长度就是活塞杆伸缩行程的上限;在缸体长度确定的情况下,传统千斤顶活塞杆伸缩的行程上限也就确定了,无法提升其行程上限,限制了其在大行程场合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在不增大缸体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提升活塞杆行程上限,且操作方便的大行程千斤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大行程千斤顶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沿缸体内壁密封滑动的活塞,缸体上设有与缸体内腔底部连通的外推油口,其结构特点是活塞呈圆环状,活塞外端密封固设有向缸体口部延伸的管状连接套,连接套内设有沿连接套内壁轴向密封滑动的副活塞,副活塞上固设有向缸体口部延伸的活塞杆,缸体口部安装有对活塞进行限位的导向套,连接套外端固设有对副活塞进行限位的副导向套。本结构的大行程千斤顶是通过嵌套伸缩结构来实现在不增大缸体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提升活塞杆行程上限,且操作方便的。嵌套伸缩结构主要是指至少包括两套伸缩结构,为方便叙述,称为主伸缩结构和副伸缩结构。其中,主伸缩结构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和固设在活塞外端的连接套。在主伸缩结构中,缸体相当于“外套”,连接套相当于“连杆”,“连杆”通过连接的活塞在“外套”内轴向移动,也就是说,连接套通过活塞与缸体相对运动。当活塞受到液压油作用时,液压油将推动活塞沿缸体内壁轴向滑动,同时活塞推动连接套同步轴向滑动。这样连接套就在活塞作用下向缸体外轴向施力,并向缸体外延伸出一定行程,也即是传统千斤顶中活塞杆伸出的行程。缸体口部固设有套装连接套的导向套,其主要作用是对活塞在滑出缸体时进行限位,防止活塞滑出缸体,还具有对连接套轴向滑动进行导向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连接套轴向移动的稳定性。副伸缩结构主要包括设置在连接套内的副活塞和活塞杆,副活塞外壁与连接套内壁轴向密封滑动配合,副活塞与活塞杆固接在一起。在副伸缩结构中,连接套相当于“外套”,活塞杆相当于“连杆”,“连杆”通过连接的副活塞沿“外套”内壁轴向移动,也就是说,·活塞杆通过副活塞沿连接套内壁轴向滑动。当副活塞受到液压油作用时,液压油将推动副·活塞沿连接套内壁轴向滑动,同时副活塞推动活塞杆同步轴向滑动。这样,活塞杆在副活塞作用下向缸体外轴向施力,并向缸体外延伸出一定行程,也即连接套内活塞杆部分的行程。连接套口部固设有套装活塞杆的副导向套,其主要作用是对副活塞在滑出连接套时进行限位,防止副活塞滑出连接套,还具有对活塞杆轴向滑动进行导向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活塞杆轴向移动的稳定性。这样,在本大行程千斤顶中,整体的伸缩总行程等于主伸缩结构中连接套的伸缩行程加上副伸缩结构中活塞杆的伸缩行程,远远大于传统千斤顶的伸缩行程,几乎是传动千斤顶伸缩行程的两倍。在本大行程千斤顶中,主伸缩结构和副伸缩结构互相关联,同步动作,两者通过连接套直接联系在一起。连接套在主伸缩结构中作为“连杆”使用,在副伸缩结构中作为“外套”使用。连接套在主伸缩结构和副伸缩结构之间其纽带作用,将两者依次嵌套成一体结构。在升顶操作时,将高压液压油通过外推油口注入缸体内腔中,液压油将自身压强转化为对活塞内端面和副活塞内端面的推力。这样,活塞受力并推动连接套向外滑动,同时副活塞受力并推动活塞杆向外滑动。当活塞碰到导向套时,活塞的行程结束,停止向外移动,同时连接套也停止向缸体外滑动。当副活塞碰到副导向套时,副活塞的行程结束,停止向外移动,同时活塞杆也停止向连接套外滑动。此时,本大行程千斤顶达到最大的外伸行程,也即连接套的行程加上活塞杆的行程。需要降顶时,先降低液压油压力,活塞杆和连接套会在自身重力或外界重物重力作用下,压迫连接套和活塞杆回缩,同时液压油回流,直到整个连接套和活塞杆缩回缸体内腔中,这样降顶操作便结束了,操作非常简单。作为改进,导向套分别与缸体口部和连接套密封设置,副导向套分别与连接套外端和活塞杆密封设置,缸体内壁和连接套外壁之间设有呈环形的外缩腔,缸体口部或导向套上设有与外缩腔连通的外缩油口,连接套内壁和活塞杆外周壁之间设有环形的内缩腔,连接套外端部或副导向套或活塞杆外端设有与内缩腔连通的内缩油口。外缩腔主要由连接套外壁、对应的缸体内壁、对应的活塞外端面、对应的导向套内端面包围而成。因为活塞分别与缸体内壁和连接套都是密封设置、导向套也分别与缸体内壁和连接套外壁密封配合,所以外缩腔是密闭设置的。这样通过与外缩腔连通的外缩油口,就可以向外缩腔内加入液压油。外缩腔内的液压油会推动活塞向缸体内移动,也就起到了回缩连接套的作用。内缩腔主要由连接套内壁、对应的活塞杆侧壁、副活塞外端面和副导向套内端面包围而成。因为副活塞分别与连接套内壁和活塞杆内端密封设置、副导向套也分别与连接套内壁和活塞杆侧壁密封设置,所以内缩腔也是密闭设置的。这样,通过与内缩腔连通的内缩油口,就可以向内缩腔内加注液压油。内缩腔内的液压油会推动副活塞向缸体内移动,也就起到了回缩活塞杆的作用。这样,通过向外缩油口和内缩油口内注油,就可以实现本大行程千斤顶的整体回缩,操作非常简单。综上所述,采用这种结构的大行程千斤顶,结构合理,在不增大缸体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提升活塞杆行程上限,且操作方便,特别适合在大行程推举场合使用。附图说明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为本技术回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行程千斤顶,包括缸体(1),缸体(1)内设有沿缸体(1)内壁密封滑动的活塞(2),缸体(1)上设有与缸体(1)内腔底部连通的外推油口(3),其特征是:活塞(2)呈圆环状,活塞(2)外端密封固设有向缸体(1)口部延伸的管状连接套(4),连接套(4)内设有沿连接套(4)内壁轴向密封滑动的副活塞(5),副活塞(5)上固设有向缸体(1)口部延伸的活塞杆(6),缸体(1)口部安装有对活塞(2)进行限位的导向套(7),连接套(4)外端固设有对副活塞(5)进行限位的副导向套(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青,冯传军,邵灵敏,李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