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静接点,包括弹簧端子座、U形电流片、左接点片、左补强片、右接点片、右补强片,套设在第一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的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第二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的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的顶端向内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一左自由触片,该U形电流片的右纵向部的顶端向内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一与左自由触片相对的右自由触片;U形电流片包括第一U形电流片和第二U形电流片。该静接点耐振动性能好;插拔方便,能提供不同用途的不同数量的接点组成接点组,组装容易,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各型转辙机和密贴检查器自动开闭器的静接点组(静插头组)中的静接点。
技术介绍
在铁路电气集中车站的道岔,是用转辙机来转换其位置,用密贴检查器检查转换是否到位。而这些转换设备中的静接点组,是用数个接点片组成。现有技术的静接点座是一个整体,不同数量接点组的静接点组,用大小不同的静接点座。接点组的接线采用螺母、垫圈压紧引线的结构。由于用螺纹来紧固,受列车振动的影响,螺纹连接结构松动时,易发生引线接触不良的故障,因此在转辙机的维护中需要定期检查螺母或螺钉的紧固状况。另外这种引线方式,一般采用压线的通用线环或用本线绕成 的线环,通用线环在使用中有断裂的故障,而本线绕成的线环用手工绕制工时较多,不适合工厂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目前接点组存在的容易发生引线接触不良、及引线断裂或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静接点,包括弹簧端子座、U形电流片、左接点片、增强该左接点片的稳固性和抗挤压性的左补强片、右接点片和增强该右接点片的稳固性和抗挤压性的右补强片,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弹簧端子座包括自左而右、中部彼此连接的左座杆、中座杆和右座杆;所述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的顶端向内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一左自由触片,该U形电流片的右纵向部的顶端向内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一与所述左自由触片相对的右自由触片;所述U形电流片包括第一 U形电流片和第二 U形电流片;所述静接点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的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二 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的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和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结构相同,均由一竖直段、一倾斜段、设置在该竖直段和倾斜段顶部的一水平段构成,该一竖直段下端和该一倾斜段下端通过一向外拱起的下外弧段连接,该一倾斜段上端和该一水平段内端通过一向外拱起的上外弧段连接,且该一倾斜段斜向上延伸并逐渐远离该一竖直段;该一水平段上设置有一足以使所述左自由触片、右自由触片从中穿过的穿孔,且该穿孔能够满足当所述左自由触片、右自由触片受到外力向内移动时所需的空间;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分别通过所述穿孔套设在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且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竖直段分别紧靠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的内侧面;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下外弧段分别紧贴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的底部内表面;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与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相对;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通过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所述弹簧端子座上,具体是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分别套设在所述弹簧端子座的左座杆和右座杆的左端,而该弹簧端子座的中座杆的左端则穿入由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及该第一U形电流片的底部形成的空间;所述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以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上的方式套设在所述第二 U形电流片上,该第二 U形电流片以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套设在所述弹簧端子座上的方式套设在该弹簧端子座的右端;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外侧,且该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内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外侧接触;所述左补强片、右补强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外侧,且该左补强片、右补强片与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外表面接触。上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内端部分别压接、铆接或焊接在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外侧面上,所述左补强片、右补强片分别压接、铆接或焊接在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外侧表面上。上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外侧各设置有左卡挡片、右卡挡片,该左卡挡片、右卡挡片的下端分别与该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底部外侧连接;该左卡挡片、右卡挡片的内侧与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外侧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厚度,以确保在该左卡挡片、右卡挡片的弹性作用下将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内端部紧压在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外侧面上。上述左座杆、中座杆和右座杆的两端头均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柱销;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内端部对应于该柱销处设置有销孔,从而使得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套设在该柱销上。上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内端部位于所述销孔下方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所述左卡挡片、右卡挡片的底部吻合的左卡口、右卡口。上述左补强片、右补强片的内端部对应于所述柱销处设置有底部留有缺口的左圆孔、右圆孔,自该缺口向下至所述左补强片、右补强片的底部为与所述左卡挡片、右卡挡片吻合的左豁口、右豁口,该左豁口、右豁口的深度等于所述左卡挡片、右卡挡片的闻度;左补强片、右补强片的内端部通过该左豁口、右豁口、左圆孔、右圆孔套设在所述左卡挡片、右卡挡片及柱销上。上述第一 U形电流片、第二 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横向卡槽,该多个横向卡槽用于紧固内端自所述穿孔中穿入、被所述水平段紧压在该左纵向部、右纵向部的外表面上的引线,该多个横向卡槽位于所述左自由触片、右自由触片的下方。上述静接点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静接点的接点座,该接点座包括底座和盖板,该底座上设置有座腔,该座腔的表面形状、大小与所述静接点的外形轮廓适配以使得该静接点紧固在座腔中,所述左座杆、中座杆和右座杆通过绝缘板连接,所述座腔的前端和后端对应于该绝缘板处各设置有一前挡板和后挡板,通过所述绝缘板、前档板和后挡板达到隔离所述第一 U形电流片和第二 U形电流片的目的;该座腔的前端两侧设置有左开口、右开口,以使得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左补强片、右补强片的前端部露置在该底座外;所述盖板通过螺钉与所述底座连接,该盖板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穿孔上方的供所述引线穿过的引线孔、及紧邻该引线孔与所述左自由触片、右自由触片正对的工具方孔。上述前挡板和后挡板的内端部各设置有一用以卡固所述绝缘板的前、后端部的前卡槽和后卡槽,所述盖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以卡固该绝缘板的顶部的盖板卡槽。上述座腔是多个,与该多个座腔一一对应的静接点也是多个。本技术的优点是能提供不同用途的不同数量的接点,耐振动性能好;且其中的引线端子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弹簧端子即回拉式弹簧端子,配线时直接将配线插入,插拔方便,能提供不同用途的不同数量的接点组成接点组,组装容易,使用方便。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图I是静接点结构示意图。图2是弹簧端子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U形电流片结构示意图。图4是左补强片、左电流片、第一左弹簧端子、第一右弹簧端子与第一电流片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第一左弹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6第一左弹簧端子、第一右弹簧端子与第一电流片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7是左电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左补强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接点,包括弹簧端子座、U形电流片、左接点片、增强该左接点片的稳固性和抗挤压性的左补强片、右接点片和增强该右接点片的稳固性和抗挤压性的右补强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端子座包括自左而右、中部彼此连接的左座杆、中座杆和右座杆;所述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的顶端向内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一左自由触片,该U形电流片的右纵向部的顶端向内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一与所述左自由触片相对的右自由触片;所述U形电流片包括第一U形电流片和第二U形电流片;所述静接点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的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二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的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和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结构相同,均由一竖直段、一倾斜段、设置在该竖直段和倾斜段顶部的一水平段构成,该一竖直段下端和该一倾斜段下端通过一向外拱起的下外弧段连接,该一倾斜段上端和该一水平段内端通过一向外拱起的上外弧段连接,且该一倾斜段斜向上延伸并逐渐远离该一竖直段;该一水平段上设置有一足以使所述左自由触片、右自由触片从中穿过的穿孔,且该穿孔能够满足当所述左自由触片、右自由触片受到外力向内移动时所需的空间;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分别通过所述穿孔套设在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上,且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竖直段分别紧靠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的左纵向部、右纵向部的内侧面;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下外弧段分别紧贴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的底部内表面;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与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相对;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通过该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所述弹簧端子座上,具体是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分别套设在所述弹簧端子座的左座杆和右座杆的左 端,而该弹簧端子座的中座杆的左端则穿入由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的倾斜段及该第一U形电流片的底部形成的空间;所述第二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二右回拉式弹簧端子以所述第一左回拉式弹簧端子、第一右回拉式弹簧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上的方式套设在所述第二U形电流片上,该第二U形电流片以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套设在所述弹簧端子座上的方式套设在该弹簧端子座的右端;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第二U形电流片的外侧,且该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内端分别与所述第一U形电流片、第二U形电流片的外侧接触;所述左补强片、右补强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外侧,且该左补强片、右补强片与所述左接点片、右接点片的外表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元筹,华淑珍,秦林,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全路通号器材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