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补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141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张力补偿器,防止筒状部件随着架线的转动而转动。该张力补偿器具有:多个筒状部件,它们以不同的半径同轴嵌套地设置,并能够分别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多个弹性部件,它们同轴地夹装在径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筒状部件之间;端板,其设置在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用于对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进行封闭;线连结部,其设置在筒状部件的一方侧,用于连接架线;该张力补偿器还具有端板侧止转单元,该端板侧止转单元与筒状部件同轴设置且固定于端板,用于防止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转动,端板侧止转单元是具有非圆形的截面的棒状部件,经由设置在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中央且形状与非圆形的截面一致的引导孔,插通到最内侧的筒状部件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能够更好地将铁道用电车线的张力变化自动地调整为规定的张力的张力补偿器,尤其涉及防止筒状部件随着架线的转动而转动的张力补偿器。
技术介绍
铁道用的架空线、特别是电车线(架线、辅助架线等),会因气温、风、雪等气象的变 化而伸缩、徐变,从而导致架线的张力发生变化,当架线的张力变化大时,会对集电造成恶劣影响,并且在电车高速行驶时,导电弓剧烈摇动,因而存在导电弓与拉紧夹碰撞,或导电弓脱线而难以保持安全行驶的危险。为了防止发生上述问题,需要使用张力补偿器对架线的张力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动地调整,以使架线张力保持大致恒定。以往提出有如图I所示的张力补偿器,该张力补偿器具有杆、内筒、外筒以及外壳,它们同轴设置,并且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使杆、内筒、外筒分别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容纳于外壳;多个弹性部件,它们同轴地夹装在外壳与外筒、夕卜筒与内筒以及内筒与杆的内外周面之间,对外筒、内筒以及杆向使它们缩入外壳的方向施力,各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被内向凸缘部和外向凸缘部卡止;端板,其设置在外壳的另一方侧,用于对外壳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进行封闭;线连结部,其设置在杆的一方侦牝用于连接架线。然而,由于上述以往的张力补偿器是单纯地将各筒状部件与螺旋弹簧组合的结构,在螺旋弹簧伸缩时两个螺旋端产生相对的周向位移,因而会在最外侧的筒体和最内侧的筒体之间产生扭转,并且由于架线是绞线,会持续存在向一个方向转动的趋势,当张力补偿器的内筒部随着架线的转动而转动时,则使刻度板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刻度板的识别性。另外,若内筒随着架线的转动而转动,在严重的情况下会破坏绞线的构造而引起断线等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所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内筒转动的张力补偿器,通过设置插通于内筒的止转单元,从而防止内筒随着架线的转动而转动。另外,通过设置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从而将架空线连结部件相对于筒状部件止转,因此能够防止架空线连结部件因架空线侧的扭转或外力而转动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内筒部转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张力补偿器,该张力补偿器具有多个筒状部件,它们以不同的半径同轴嵌套地设置,并且能够分别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多个弹性部件,它们同轴地夹装在径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上述筒状部件之间;端板,其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用于对上述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进行封闭;线连结部,其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件的一方侧,用于连接架线;该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还具有端板侧止转单元,该端板侧止转单元与上述筒状部件同轴设置且固定于上述端板,用于防止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转动,上述端板侧止转单元是具有非圆形的截面的棒状部件,经由设置在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中央且形状与非圆形的截面一致的引导孔,插通到最内侧的筒状部件内。本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该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设置在上述线连结部与上述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一方侧的端部之间,用于防止上述线连结部相对于上述筒状部件的相对转动,上述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包括第一部件,其与上述筒状部件同轴地设置有截面为非圆形的贯通孔;第二部件,其设置有与上述贯通孔的形状一致的非圆形的截面部,且该非圆形的截面部与上述贯通孔嵌合。本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端板侧止转单元是长板。本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端板侧止转单元的截面是正多边形。·本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应用本技术的张力补偿器,能够防止张力补偿器的内筒随着架线的转动而转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将铁道用电车线的张力变化自动地调整为规定的张力,并且刻度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从而便于识别刻度板的刻度。附图说明图I是以往的张力补偿器的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张力补偿器的结构图。图3是图2的A箭头向视图。图4是图2的B箭头向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端板侧止转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外壳;2…外筒;3…内筒;4…杆;5…螺旋弹簧;6…端板;7…支柱侧连结部;8…线连结部;9…开孔支架;2a、3a、4a…外向凸缘部;lb、2b、3b…内向凸缘部;10a…贯通孔;20···长板;21···连结销;21a…轴部;21b…截面部;21c…防脱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以往的张力补偿器的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张力补偿器的结构图。图3是图2的A箭头向视图。图4是图2的B箭头向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端板侧止转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张力补偿器的外筒2、内筒3以及杆4在组装时被容纳在外壳I内,且能够向图的右侧突出。外壳I经由固设在其后端的支柱侧连结部7而被固定于支柱(省略图示),并且经由与固设在外壳I的上表面的开孔支架9结合的绳索而被支柱支承。而且,架线的端部与安装于杆4的突出端的线连结部8结合,经由电线来拉动电车线。图3是图2的A箭头向视图。图4是图2的B箭头向视图。图2中表示了张力补偿器的组装状态,本实施例的张力补偿器,是将杆4、内筒3、外筒2以及外壳I同轴设置,并且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使杆4、内筒2以及外筒I分别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在圆筒状的外壳I内,并从内侧开始依次将螺旋弹簧5同轴地夹装在杆4、内筒3、外筒2以及外壳I的内外周面之间。螺旋弹簧5分别对外筒2、内筒3以及杆4向使它们缩入外壳I的方向施力,螺旋弹簧5的两端分别被外向凸缘2a、3a、4a以及内向凸缘lb、2b、3b卡止。端板6设置在杆4、内筒3、外筒2以及外壳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用于对张力补偿器的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进行封闭。在端板6的与设置有支柱侧连结部7 —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中央部,通过焊接固定而同轴且突出地设置有长板20,该长板20的截面形状 形成为与引导孔23 —致,在组装时使长板20如图5的箭头所示,插入到上述引导孔23。此夕卜,组装状态下的长板20能够沿轴线(插入)方向相对于引导孔23往复移动。由此,即使风、雪或者结冰等的外力作用,由于长板20与引导孔23卡合,由此能够防止内筒即杆4转动。同样,即使电车通过时或强风时产生振动,也能够防止由此产生的扭转。另外,长板20的长度设定为不会从引导孔脱离即可。由于杆4内以插入状态组装有长板20,因而能够稳定地操作而不会转动,因此刻度板总是位于张力补偿器的下方,从而能够总是在一定的位置来确认刻度板,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和检查作业。另外,由于架线是绞线,总是存在向一个方向转动的倾向,为了防止线连结部件相对于筒状部件的相对转动,而设置有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该线连结部侧止转单元设置在线连结部8与杆4的一方侧的端部之间,包括作为第一部件的杆端板10和作为第二部件的连结销21。在该连结销21的轴部21a的前端部利用焊接而固定有U字状的线连结部8。在轴部21a的与线连结部8相反的一侧同轴地设置有矩形截面形状的截面部21b,在该截面部2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张力补偿器,具有:多个筒状部件,它们以不同的半径同轴嵌套地设置,并且能够分别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多个弹性部件,它们同轴地夹装在径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上述筒状部件之间;端板,其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用于对上述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进行封闭;线连结部,其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件的一方侧,用于连接架线;该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还具有端板侧止转单元,该端板侧止转单元与上述筒状部件同轴设置且固定于上述端板,用于防止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转动,上述端板侧止转单元是具有非圆形的截面的棒状部件,经由设置在最内侧的筒状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中央且形状与非圆形的截面一致的引导孔,插通到最内侧的筒状部件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尾学佐佐治今田章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