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流体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治疗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且节约病人用血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肝支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和成熟,逐渐成为重型肝炎、肝衰竭及其它一些疾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型生物材料的问世和组织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型人工肝,结合细胞培养技术的改进,非生物与生物型相结合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设备中的各种治疗流程和本流程设计有部分重叠,但流程设计均不同。人工肝治疗分为非生物型和生物型两大类,现有治疗流程多集中于非生物型治疗过程,或者单一的生物型治疗过程。非生物型主要是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蛋白过滤等。现有临床应用的肝衰竭治疗流程中混合生物治疗应用不多,常常是分段治疗,或两台机器交互治疗。中国专利文献CN101455864A公开了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装置,患者血液经依次经部分血浆置换、血浆灌流、生物人工肝和血液透析后回到患者体内,这是一种在线式的人工肝体外支持装置,对患者血液的处理及处理后的血液回输患者体内是连续进行,这就需要此装置对患者血液的处理能力很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安全稳定系数较低。此外,如果处理后的血液不符合回输患者体内的要求,还会污染自血浆袋流入血液池的新鲜血浆,同时还会污染自分离管流入血液池的红细胞;从而造成新鲜血液的浪费,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且节约病人用血量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流体导通。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血浆置换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一血泵、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血浆分离器、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漏血检测装置和第二血泵,所述血浆分离器的流体入口与人体血液输出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血泵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依次设置在自人体血液输出口至所述血浆分离器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血液输送管上,所述血浆分离器的血浆成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所述漏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血泵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血浆分离器的血浆成分出口至所述废血浆入口之间的血浆输送管路上,自所述血浆分离器的细胞成分出口至人体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一夹管阀和超声气泡探测器。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第一血袋通过人体输血管路与所述血浆分离器和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流体导通;自所述第一血袋起,在所述人体输血管路依次设置有第三血泵和管路加热器。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生物反应治疗装置。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包括第二夹管阀、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胆红素吸附器、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和第四血泵,所述第五压力 检测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夹管阀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胆红素吸附器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血泵和所述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至所述胆红素吸附器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反应治疗装置包括第五血泵、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生物反应器、细胞滤器、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和第三夹管阀,所述第五血泵和所述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至所述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细胞滤器、所述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夹管阀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之间的管路上。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第一血袋和所述第二血袋分别位于配血平衡装置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分子吸附循环与生物反应治疗循环过程中血液回路与病人是保持离线的,其流量、压力等物理参数对病人生理应受条件没有任何影响,安全稳定系数高,治疗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减少了血浆的使用量;极大的保证了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治疗安全。解决了一体化混合生物人工肝不间断连续治疗带来的安全性低等问题,解决了治疗时间跨度长的问题,大量缩短了病人治疗时间,而且节约了病人用血量;还解决了非生物治疗与生物反应治疗不协调的矛盾。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第一血袋,2-第二血袋,3-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4-第一血泵,5-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6-血浆分离器,7-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8-第二血泵,9-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10-超声气泡探测器,11-第三血泵,12-管路加热器,13-第二夹管阀,14-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5-胆红素吸附器,16-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7-第四血泵,18-第五血泵,19-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20-生物反应器,21-细胞滤器,22-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3-第一夹管阀,24-漏血检测装置,25-第二夹管阀。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2,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I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I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2流体导通。所述血浆置换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第一血泵4、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血浆分离器6、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漏血检测装置24和第二血泵8,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流体入口与人体血液输出口流体导 ,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所述第一血泵4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依次设置在自人体血液输出口至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血液输送管上,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所述漏血检测装置24和所述第二血泵8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至所述废血浆入口之间的血浆输送管路上,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细胞成分出口至人体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第一夹管阀23和超声气泡探测器10。所述第一血袋I通过人体输血管路与所述血浆分离器6和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之间的管路流体导通;自所述第一血袋I起,在所述人体输血管路依次设置有第三血泵11和管路加热器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生物反应治疗装置。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包括第二夹管阀13、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胆红素吸附器15、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和第四血泵17,所述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和所述第二夹管阀13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血泵17和所述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2),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1)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1)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2)流体导通;所述血浆置换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第一血泵(4)、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血浆分离器(6)、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漏血检测装置(24)和第二血泵(8),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流体入口与人体血液输出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所述第一血泵(4)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依次设置在自人体血液输出口至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血液输送管上,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所述漏血检测装置(24)和所述第二血泵(8)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至所述废血浆入口之间的血浆输送管路上,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细胞成分出口至人体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第一夹管阀(23)和超声气泡探测器(10);所述第一血袋(1)通过人体输血管路与所述血浆分离器(6)和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之间的管路流体导通;自所述第一血袋(1)起,在所述人体输血管路依次设置有第三血泵(11)和管路加热器(12);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生物反应治疗装置;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包括第二夹管阀(13)、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胆红素吸附器(15)、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和第四血泵(17),所述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和所述第二夹管阀(13)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血泵(17)和所述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生物反应治疗装置包括第五血泵(18)、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19)、生物反应器(20)、细胞滤器(21)、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2)和第三夹管阀(25),所述第五血泵(18)和所述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19)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生物反应器(20)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细胞滤器(21)、所述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2)和所述第三夹管阀(25)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生物反应器(20)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血袋(1)和所述第二血袋(2)分别位于配血平衡装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绍莉,荣义辉,辛绍杰,貌盼勇,刘鸿凌,田林怀,朱冰,
申请(专利权)人:游绍莉,荣义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