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包括显示器、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漏血检测传感器、气泡检测传感器、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压力变送器、称重变送器、称重检测传感器和压力检测传感器,称重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称重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称重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均与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多种功能,为患者体外血流提供流速、流量可控的循环动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肝操控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
技术介绍
人工肝治疗目前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分为三类1、非生物型,又称物理型,主要通过物理或机械的方法进行治疗。2、生物型,将同种及异种肝细胞与合成材料相结合组成特定的装置,患者的血液或血浆通过该装置进行物质交换和解毒转化等。3、混合型,由生物与非生物部分结合而成的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人工肝系统,是将体外培养增殖的肝细胞(人肝细胞、动物肝细胞、人肝细胞系、基因转化细胞)置于特殊的生物反应器中,利用体外循环装置将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液/血浆引入生物反应器内,通过对患者血液/血浆中毒性物质的摄取、转化和代谢,同时合成患者机体所缺乏的必须物质,从而稳定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内环境,达到病情改善的效果O生物人工肝的治疗应用需要有一台综合的动力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满足多种治疗方法的动力总成,同时辅以各种安全监测与警报信息,并实现对新型材料和生物装置的有效应用,为治疗和研究生物人工肝治疗提供有效、安全的体外血流循环通路。而现有技术中生物人工肝治疗应用的动力支持系统软硬件配置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离线型混合式生物治疗的临床流程设置变化,无法达到连续、一体化治疗的效果评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且具有多种功能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为患者体外血流提供流速、流量可控的循环动力。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器、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漏血检测传感器、气泡检测传感器、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压力变送器、称重变送器、称重检测传感器和压力检测传感器,称重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称重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称重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均与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漏血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和气泡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一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四电机和第五电机,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显示器和继电器板,继电器板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夹管阀、第二夹管阀、第三夹管阀和加热装置。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称重检测传感器包括输出端分别与称重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称重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称重传感器。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压力检测传感器包括输出端分别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和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作为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操控系统,在治疗过程为人工肝支持系统的设备提供控制、运行、监测、报警、平衡等作用,为完成混合生物人工肝的实施提供动力总成及体外循环模拟支持。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多功能的优点,能够为患者体外血流提供流速、流量可控的循环动力。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本技术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应用于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第一血袋,2-第二血袋,3-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4-第一血泵,5-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6-血浆分离器,7-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8-第二血泵,9-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10-气泡检测传感器,11-第三血泵,12-加热装置,13-第二夹管阀,14-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5-胆红素吸附器,16-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7-第四血泵,18-第五血泵,19-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20-生物反应器,21-细胞滤器,22-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3-第一夹管阀,24-漏血检测传感器,25-第三夹管阀。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包括显示器、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漏血检测传感器、气泡检测传感器、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压力变送器、称重变送器、称重检测传感器和压力检测传感器,称重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称重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称重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均与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漏血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和气泡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一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四电机和第五电机,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显示器和继电器板,继电器板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夹管阀、第二夹管阀、第三夹管阀和加热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称重检测传感器包括输出端分别与称重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称重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称重传感器,如选用应变式S型称重传感器。压力检测传感器包括输出端分别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和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它们均选用德国Sensor Technics芯片型精密传感器,实现压力的实时准确测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均为FP0-C16CT控制器。第一模数转换器和第二模数转换器均为FP0-A80模数扩展单元。显示器为PR0FACEAST3501W-T1-D24型真彩触摸式液晶显示屏,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在显示屏上查看信息和进行相应操作。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电机和第五电机均为伺服电机(日本CoolMuscle CM1-P-23L20型伺服电机),通过对伺服电机的有效控制,为体外血流提供流速、流量可控的循环动力,同时辅以多种监测与组合治疗模式,从而达到暂时或部分代替肝脏功能的治疗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应用于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时,患者体内的血液经所述第一血泵4进入到所述血浆分离器6中,所述·血浆分离器6对患者血液进行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分离,分离出来的细胞成分直接回输到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的血浆成分经所述第二血泵8输送到所述第二血袋2。所述第四血泵17将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输送到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进行吸附处理后又输送到所述第二血袋2。所述第五血泵18将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输送所述生物反应器20内进行处理后经所述细胞滤器21输送到所述第二血袋2。在所述第二血袋2的血液不符合回输到患者体内时,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和所述生物反应器20可以对所述第二血袋2的血液循环处理,直至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达到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标准。当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达到回输到患者体内标准的时候,将所述第二血袋2的血液输送到所述所述第一血袋I内储存起来,以便向患者体内回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操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器、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漏血检测传感器、气泡检测传感器、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压力变送器、称重变送器、称重检测传感器和压力检测传感器,称重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称重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连接,压力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称重变送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均与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漏血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和气泡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一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四电机和第五电机,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显示器和继电器板,继电器板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夹管阀、第二夹管阀、第三夹管阀和加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绍杰,田林怀,梁晓会,杨树欣,游绍莉,高磊,荣义辉,
申请(专利权)人:辛绍杰,田林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